詩集
註解
伐柯:砍取做斧柄的木料。《說文解字》:柯,斧柄也;伐,擊也,從人,持戈。 匪:同“非”。克:能。 取:通“娶”。 則:原則、方法。此處指按一定方法才能砍伐到斧子柄。 覯(gòu):通“遘”,遇見。 籩(biān)豆有踐:在古時家庭或社會舉辦盛大喜慶活動時,用籩豆等器皿,放滿食品,整齊地排列於活動場所,叫做籩豆有踐。此處指迎親禮儀有條不紊。籩,竹編禮器,盛果脯用。豆,木製、金屬製或陶製的器皿,盛放醃製食物、醬類。
簡介
《國風·豳風·伐柯》是《詩經》中的一首詩,爲西周時期的山歌,全詩二章,每章四句,描述了詩人見到一位中意的女子,就央告媒人去說項,終於姻緣得定,安排了隆重的迎親禮,把女子娶了過來的故事。此詩就是一首樸素的生活交響曲,通過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以樸素的畫面再現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在藝術上,首先是起興的運用,因事借物,爲詩歌創造出自然深厚、含蓄蘊藉的藝術魅力;其次是全篇爲四言句式,簡單而琅琅上口,同時運用復沓章節的結構,使之容易歌唱記誦,有利於突出主題。
佳句
- 伐柯伐柯,其則不遠。
翻譯
怎麼砍伐斧子柄?沒有斧子砍不成。怎麼迎娶那妻子?沒有媒人娶不成。 砍斧柄啊砍斧柄,這個規則在近前。要想見那姑娘面,擺好食具設酒宴。
評價
牛運震《詩志》:“隨手作興體,變法入妙,‘其則不遠’,另生一意便深。” 黃焯《毛詩鄭箋平議》:“伐柯宜斧,取妻須媒,與後世俚語‘耕當問奴,織當問婢’意同”。 姚際恆《詩經通論》:“周人喜周公還歸之詩。齊風曰‘析薪如之何?匪斧不克。取妻如之何?匪媒不得’,與此同。蓋必當時習語,故首章全用爲比。下章又單承‘伐柯’爲比,謂伐柯者以斧,則‘其則不遠’矣;今我覯此之子,則‘籩豆有踐’矣。‘之子’,指周公也。‘籩豆有踐’,言周公歸,其待之禮如此也。通篇正旨在此二句。舊解太支離。集傳分首章爲欲見周公之難,次章爲得見周公之易,亦臆解。且以末二句皆爲比體,承上‘取妻’而言。按下篇‘我覯之子’,明指周公,則此當不異;而‘籩豆有踐’亦不似同牢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