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搜索內容,並按回車鍵開始搜索...

小雅 · 巧言

悠悠昊天,曰父母且。無罪無辜,亂如此幠。昊天已威,予慎無罪。昊天泰幠,予慎無辜。
亂之初生,僭始既涵;亂之又生,君子信讒。君子如怒,亂庶遄沮;君子如祉,亂庶遄已。
君子屢盟,亂是用長。君子信盜,亂是用暴。盜言孔甘,亂是用餤。匪其止共,維王之邛。
奕奕寢廟,君子作之。秩秩大猷,聖人莫之。他人有心,予忖度之。躍躍毚兔,遇犬獲之。
荏染柔木,君子樹之。往來行言,心焉數之。蛇蛇碩言,出自口矣。巧言如簧,顏之厚矣。
彼何人斯?居河之麋。無拳無勇,職爲亂階。既微且尰,爾勇伊何?爲猶將多,爾居徒幾何?
                

詩集

註解

昊天:老天,蒼天。
且(jū):語尾助詞。
幠(hū):大。
威:暴虐、威怒。
慎:確實。
泰幠(hū):太糊塗。泰,通太;幠,怠慢,疏忽。
僭(jiàn):通”譖”,讒言。涵:容納。
怒:怒責讒人。
庶:幾乎。遄沮:迅速終止。
祉(zhǐ):福,此指任用賢人以致福。
盟:與讒人結盟。
盜:盜賊,借指讒人。
暴:厲害,嚴重。
孔甘:很好聽,很甜。
餤(tán):原意爲進食,引伸爲增多。
止共:盡職盡責。止,做到。共,通“恭”,忠於職責。
邛(qióng):病。
奕奕:高大貌。寢:宮室。廟:宗廟。
秩秩大猷(yóu):多而有條理的典章制度。
莫:制定。
他人有心:讒人有心破壞。
躍(tì)躍:跳躍的樣子。毚(chán):狡猾。
荏(rěn)染:柔弱貌。馬瑞辰《毛詩傳箋通釋》謂“柔即善也,非泛言柔弱之木”。
行言:流言,謠言。
蛇(yí)蛇碩言:誇誇其談的大話。蛇蛇,“訑訑”之假借;訑,欺。
巧言如簧:說話像奏樂一樣好聽。簧,笙類樂器的簧片。
麋(méi):通“湄”,水邊。
拳:勇。
職:主要。亂階:逐漸引出禍亂的一連串事件。階,階梯,此爲比喻義。
微:通“癓”,小腿生瘡。尰(zhǒng):借爲“瘇”,腳腫。
猶:通“猷”,指詭計。
居:語助詞。徒:黨徒。

簡介

《小雅·巧言》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的一首詩。此詩是一首政治諷諭詩,譏刺周王爲讒言所惑,終竟招致禍亂,同時痛斥了進讒者的厚顏無恥。全詩六章,每章八句,通篇直抒胸臆,文筆鋒利,情感激憤。

佳句

  • 巧言如簧,顏之厚矣

翻譯

高高遠遠那蒼天,如同人之父與母。沒有罪也沒有過,竟遇大禍難免除。蒼天已經大發威,但我確實沒錯處。蒼天不察太疏忽,但我確實是無辜。
禍亂當初剛生時,讒言已經受寬容。禍亂再次發生時,君子居然也聽從。君子聞讒如怒責,禍亂速止不嚴重;君子如能任賢明,禍亂難成早已終。
君子屢次立新盟,禍亂因此便增長。君子相信那盜賊,禍亂因此勢暴狂。盜賊讒人話甜蜜,禍亂因此得滋養。讒人哪能盡職守,只能爲王釀災殃。
巍然宮室與宗廟,君子將它來建起。典章制度有條理,聖人將它來訂立。他人有心想讒毀,我能揣測能料及。蹦跳竄行那狡兔,遇上獵狗被擊斃。
嬌柔嫋娜好樹木,君子自己所栽培。往來流傳那謠言,心中辨別識真僞。誇誇其談說大話,口中吐出力不費。巧言動聽如鼓簧,厚顏無恥行爲卑。
究竟那是何等人?居住河岸水草邊。沒有武力與勇氣,只爲禍亂造機緣。腿上生瘡腳浮腫,你的勇氣哪裏見?詭計總有那麼多,你的同夥剩幾員?

評價

宋代朱熹:“賦也。大夫傷於讒,無所控告,而訴之於天,曰:悠悠昊天,爲人之父母,胡爲使無罪之人,遭亂如此之大也?昊天之威已甚矣,我審無罪也。昊天之威甚大矣,我審無辜矣。此訴而求免之辭也。”(第二章)“賦也。言亂之所以生者,由讒人以不信之言始入,而王涵容不察其真僞也。亂之又生者,則既信其讒言而用之矣。君子見讒人之言,若怒而責之,則亂庶幾遄沮矣。見賢者之言,若喜而納之,則亂庶幾遄已矣。今涵容不斷,讒信不分,是以讒者益勝,而君子益病也。蘇氏曰:小人爲讒於其君,必以漸入之,其始也,進而嘗之,君子容之而不拒,知言之無忌,於是復進,既而君信之,然後亂成。”(第三章)“賦也。言君子不能已亂,而屢盟以相要,則亂是用長矣。君子不能塈讒,而信盜以爲虛,則亂是用暴矣。讒言之美,如食之甘,使人嗜之而不厭,則亂是用進矣。然此讒人不能供其職事,徒以爲王之病而已。夫良藥苦口而利於病,忠言逆耳而利於行,維其言之甘而悅焉,則其國豈不殆哉?”(第四章)“興而比也。奕奕寢廟,則君子作之;秩秩大猷,則聖人莫之,以興他人有心,則予得而忖度之。而又以躍躍毚兔,遇犬獲之比焉。反覆興比,以見讒人之心,我皆得之,不能隱其情也。”(第五章)“興也。荏染柔木,則君子樹之矣。往來行言,則心能辨之矣。若善言出於口者,宜也。巧言如簧,則敢可出於口哉?言之徒可羞愧,而彼顏之厚,不知以爲恥焉。孟子曰:機變之巧者,無所用恥焉,其斯人之謂歟?”(第六章)“賦也。言此讒人居下溼之地,雖無拳勇可以爲亂,而讒口交鬥,專爲亂之階梯。又有微腫之疾,亦何能勇哉?而爲讒謀,則大且多如此,是必有助之者矣。然其所與居之徒衆,幾何人哉?言亦不能甚多也。”(《詩集傳》)
元代吳師道:“前三章刺聽讒者,後三章刺讒人。”(《傳說彙纂》)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