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搜索內容,並按回車鍵開始搜索...

魯頌 · 閟宮

閟宮有侐,實實枚枚。赫赫姜嫄,其德不回。上帝是依,無災無害。彌月不遲,是生后稷。降之百福。黍稷重穋,稙稺菽麥。奄有下國,俾民稼穡。有稷有黍,有稻有秬。奄有下土,纘禹之緒。
后稷之孫,實維大王。居岐之陽,實始剪商。至於文武,纘大王之緒,致天之屆,於牧之野。無貳無虞,上帝臨女。敦商之旅,克鹹厥功。王曰叔父,建爾元子,俾侯於魯。大啓爾宇,爲周室輔。
乃命魯公,俾侯於東。錫之山川,土田附庸。周公之孫,莊公之子。龍旗承祀。六轡耳耳。春秋匪解,享祀不忒。皇皇后帝!皇祖后稷!享以騂犧,是饗是宜。降福既多,周公皇祖,亦其福女。
秋而載嘗,夏而楅衡,白牡騂剛。犧尊將將,毛炰胾羹。籩豆大房,萬舞洋洋。孝孫有慶。俾爾熾而昌,俾爾壽而臧。保彼東方,魯邦是常。不虧不崩,不震不騰。三壽作朋,如岡如陵。
公車千乘,朱英綠縢,二矛重弓。公徒三萬,貝冑朱綅。烝徒增增,戎狄是膺,荊舒是懲,則莫我敢承!俾爾昌而熾,俾爾壽而富。黃髮臺背,壽胥與試。俾爾昌而大,俾爾耆而艾。萬有千歲,眉壽無有害。
泰山岩巖,魯邦所詹。奄有龜蒙,遂荒大東。至於海邦,淮夷來同。莫不率從,魯侯之功。
保有鳧繹,遂荒徐宅。至於海邦,淮夷蠻貊。及彼南夷,莫不率從。莫敢不諾,魯侯是若。
天錫公純嘏,眉壽保魯。居常與許,復周公之宇。魯侯燕喜,令妻壽母。宜大夫庶士,邦國是有。既多受祉,黃髮兒齒。
徂來之松,新甫之柏。是斷是度,是尋是尺。松桷有舄,路寢孔碩,新廟奕奕。奚斯所作,孔曼且碩,萬民是若。
                

詩集

註解

閟(bì)宮:神宮。閟,閉門也。
侐(xù):清靜貌。
實實:廣大貌。枚枚:細密貌。
姜嫄(yuán):周始祖后稷之母。
回:邪。
依:助。
彌月:滿月,指懷胎十月。
后稷(jì):周之始祖,名棄。後,帝;稷,農官之名,棄曾爲堯農官,故曰后稷。
百:言其多。
黍(shǔ):糜子。稷:穀子。重穋(tónglù):兩種穀物,通“穜稑”,先種後熟曰“穜”,後種先熟曰“稑”。
稙稺(zhízhì):,兩種穀物,早種者曰“稙”,晚種者曰“稺”。菽(shū):豆類作物。
奄:包括。
俾(bǐ):使。稼穡:指務農,“稼”爲播種,“穡”爲收穫。
秬(jù):黑黍。
纘(zuǎn):繼。緒:業績。
大(tài)王:即“太王”,周之遠祖古公亶父。
歧:山名,在今陝西。陽:山南。
翦(jiǎn):滅。
文武:周文王、周武王。
屆:誅討。
牧之野:即“牧野”,地名,殷都之郊,在今河南淇縣西南。
貳:二心。虞(yú):誤。
臨:監臨。
敦:治服。旅:軍隊。
鹹:成,備。
叔父:指周公旦,周公爲武王之弟,成王叔父。王,指成王,武王之子。
元子:長子。
侯:爲侯。
啓:開闢。
錫:音義並同“賜”。
附庸:指諸侯國的附屬小國。
周公之孫、莊公之子:均指魯僖公。
承祀:主持祭祀。
轡(pèi):御馬的嚼子和繮繩。古代四馬駕車,轅內兩服馬共兩條繮繩,轅外兩驂馬各兩條繮繩,故曰六轡。耳耳:和顧貌。
解(xiè):通“懈”。
享:祭獻。忒:變。
騂(xīn):赤色。犧:純色犧牲。
宜:餚,享用。
周公皇祖:即皇祖周公,此倒句協韻。
嘗:秋季祭祀之名。
楅衡(bìhēng):防止牛牴觸用的橫木。古代祭祀用牲牛必須是沒有任何損傷的,秋祭用的牲牛要在夏天設以楅衡,防止觸折牛角。
牡:公牛。剛:通“犅”,小牛。犧尊:酒尊的一種,形爲犧牛,鑿背以容酒,故名。將(qiāng)將:音義並同“鏘鏘”,器物相碰的聲音。
毛炰(páo):帶毛塗泥燔燒,此是燒小豬。胾(zì):大塊的肉。羹(gēng):指大羹,不加調料的肉湯。
籩(biān):竹製的獻祭容器。豆:木製的獻祭容器。大房:大的盛肉容器,亦名夏屋。
萬舞:舞名,常用於祭祀活動。洋洋:盛大貌。
臧(zāng):善。
常:長。
三壽作朋:古代常用的祝壽語。三壽,《養生經》:“上壽百二十,中壽百年,下壽八十。”朋,並。
朱英:矛上用以裝飾的紅纓。綠縢:將兩張弓捆紮在一起的綠繩。縢(téng):繩。
二矛:古代每輛兵車上有兩支矛,一長一短,用於不同距離的交鋒。重弓:古代每輛兵車上有兩張弓,一張常用,一張備用。
徒:步兵。
貝:貝殼,用於裝飾頭盔。胄(zhòu):頭盔。綅(qīn):線,用於編綴固定貝殼。
烝(zhēng):衆。增增:多貌。
戎狄:指西方和北方在周王室控制以外的兩個民族。膺(yīng):擊。
荊:楚國的別名。舒:國名,在今安徽廬江。
承:抵抗。
黃髮臺背:皆高壽的象徵。人老則白髮變黃,故曰黃髮。臺,同“鮐”,鮐魚背有黑紋,老人背有老人斑,如鮐魚之紋,故云。
胥:相。試:比。
耆(qí)、艾:皆指年老。
有:通“又”。
眉壽:指高壽。
巖巖:山高貌。
詹(zhān):至。陳奐《詩毛氏傳疏》:“言所至境也。”
龜、蒙:二山名。
荒:同“撫”,有。大東:指最東的地方。
淮夷:淮水流域不受周王室控制的民族。同:會盟。
保:安。鳧、繹:二山名,鳧山在今山東鄒縣西南,繹山在今鄒縣東南。
徐:國名。宅:居處。
蠻貊(mò):泛指北方一些周王室控制外的民族。
南夷:泛指南方一些周王室控制外的民族。
諾:應諾。
若:順從。
公:魯公。純:大。嘏(gǔ):福。
常、許:魯國二地名,毛傳謂爲“魯南鄙北鄙”。
燕:通“宴”。
令:善。
宜:適宜。
祉(zhǐ):福。
兒齒:高壽的象徵。老人牙落後又生新牙,謂之兒齒。
徂(cú)來:也作徂徠,山名,在今山東泰安東南。
新甫:山名,在今山東新泰西北。
度:通“剫”,伐木。尋、尺:皆度量單位,此作動詞用。
桷(jué):方椽。舄(xì):大貌。
路寢:指廟堂後面的寢殿。孔:很。
新廟:指閟宮。奕奕:美好貌。
奚斯:人名,魯國大夫。
曼:長。
若:顧。

簡介

《魯頌·閟宮》是中國古代第一部詩歌總集《詩經》中最長的一首詩,是《魯頌》的第四篇。此詩以魯僖公作閟宮爲素材,廣泛歌頌僖公的文治武功,表達詩人希望魯國恢復其在周初時尊長地位的強烈願望。全詩九章(另有八章或十章之說),共一百二十句。首章追敘周的始祖姜嫄和后稷;次章敘周的興起由於周太王、周文王、周武王;三章敘伯禽受封爲魯公及僖公祭祀祖先;四章敘僖公的祭祀並祝其昌大;五、六兩章誇他的戰績並祝其長壽;七章誇他的土地廣大;八章頌他能恢復舊土,家齊國治;末章敘僖公作新廟、奚斯作頌。全詩着重從祭祀和武事兩方面反映出魯國光復舊業的成就,而首章末章又統一在魯僖公新修的閟宮上,前後呼應,結構完整。

佳句

暫無內容

翻譯

深閉的郊廟清靜而又肅穆,它是那樣堅固而又很密緻。懷念起偉大的始祖母姜源,她品德高尚既不邪也不僻。受到上天太多太多的眷顧,從未得過病也沒染過災疫。懷胎滿十月整不早也不遲,就這樣誕生下我先祖后稷,無盡的福祿降臨他的身體。他能辨清黍子穀子誰先熟,大豆小麥哪個先播種下地。他從擁有自己邦國之日起,就教給人們種莊稼學農藝,有五穀雜糧有金黃的黍米,有長穗水稻也有黑殼稻米。從他擁有自己國土之日起,就勇於把禹王的事業繼續。
貴爲先祖后稷的孝子賢孫,實爲我們的古公亶父太王,他早在定居岐山之南之時,就開始籌劃討伐昏亂殷商。大周發展到文王武王時代,就把太王的未竟事業弘揚。大周武王順承上天的旨意,在牧野大戰之前慷慨激昂:將士們莫懷二心莫要顧慮,上天監察在你們頭頂上方;我們這支討伐殷商的隊伍,必將人人獲得一份軍功章!周成王頒發命令給周公說,叔父啊我要赦封你的長子,讓他作諸侯去把魯國執掌,到那裏奮發有爲拓土開疆,做我大周王室的忠臣良將!
成王於是就頒旨給魯僖公,讓他去做諸侯在都城之東。封賜給魯僖公廣袤的山川,封賜給他田地和屬國邊城。不愧爲周公之孫莊公之子。排開龍旗儀帳去祭祀先祖,駕車的六條轡繩柔順從容。春祭秋嘗從不敢絲毫懈怠,祭奉先祖從不敢絲毫糊弄。偉大的皇天后土先祖后稷,我們爲您敬獻上赤牛犧牲,請您降臨享用合您的心情。謹請上天多多降福給我們,先祖周公偉大的列祖列宗,祈求上蒼降福你們在天庭!
準備秋天祭祀先祖的神靈,從夏天就開始把牛角固定。擺列好白色公牛紅色犍牛,牛形酒尊碰撞出清脆響聲。燒烤乳豬煲好鮮美的肉湯,裝滿竹籩木豆和大型俎筒。跳起萬舞場面大氣又排場,賢孝的子孫盡享福祿祥禎。敬祝魯僖公事業發達昌盛,敬祝您健康長壽安樂一生!你擁有這東方廣袤的土地,魯國政通人和天下永太平。天道不虧損山川也不陷崩,大地不震動四海也不翻騰。衷心祝願您壽比三星相聚,好比那高大的山岡和山陵!
魯僖公大驅舉國戰車千輛,戟矛裝飾紅纓弓柄拴綠繩,車上插兩杆戟矛兩張強弓。魯僖公率領着步卒三萬名,頭盔鑲着漂亮的貝殼紅纓。魯國大軍的氣勢勇不可當,痛擊了西北的邊族狄和戎,討伐了楚地舒國小小邊城,誰也不敢阻擋我大軍衝鋒!敬祝您事業發達如日中天,敬祝您健康長壽福祿祥禎。頭髮黃鮐魚背長壽的象徵,但願您老當益壯盡展才能!敬祝您事業昌盛身心安泰,敬祝您健康長壽桑榆遐齡。敬祝您萬事如意千歲萬年,敬祝您福壽無疆永保康寧!
您就像那巍峨的東嶽泰山,魯國百姓都唯您馬首是瞻。我們魯國擁有龜山和蒙山,並把版圖擴到極遠的東邊。一直拓展到達那海邊之國,淮夷諸族歸屬到魯侯跟前。舉國百姓無不順從魯僖公,這就是魯僖公的功德圓滿。
我們魯國擁有鳧山和繹山,並把版圖擴到徐戎聚居地。一直拓展到達那海邊之國,淮夷諸族蠻邦部落俱轄治,以及南方少數民族的部衆,沒有誰不遵從魯國的法律。沒有誰敢不歸從魯國一統,敢不順應魯侯僖公的旨意!
上天恩賜僖公深厚的福祿,長壽無疆永遠對魯國統治。佔據常國許田等朝宿之邑,收復周公時代舊有的疆域。魯僖公此時此刻內心歡喜,還有高堂老母賢惠的妻子。施政讓大夫百姓各得其所,國家長治久安越來越富裕。魯侯理當得到這許多福祉,祝您黃髮童顏又生新牙齒!
建廟用徂來新甫山的松柏,修造師們又鋸斷又測高程,又是用丈量又是用尺子比。因爲使用了長大的桷和松,所以纔有正殿如此之偉雄,纔有這漂亮的宮廟新落成。有才的奚斯寫下這首詩歌,確實篇幅很長又大氣恢宏,充分表達天下萬民的心聲。

評價

宋代朱熹《詩集傳》:“賦也。時蓋修之,寺人歌詠其事,以爲頌禱之辭,而推本后稷之生,而下及於僖公耳。禹治洪水既平,后稷乃播種百穀。”
清代方玉潤《詩經原始》:“蓋詩中變格,早開西漢揚(雄)、(司)馬(相如)先聲,固知其非全無關係也。”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