莊子 · 雜篇 · 天下
天下之治方術者多矣,皆以其有爲不可加矣!古之所謂道術者,果惡乎在?曰:“無乎不在。”曰:“神何由降?明何由出?”“聖有所生,王有所成,皆原於一。”不離於宗,謂之天人;不離於精,謂之神人;不離於真,謂之至人。以天爲宗,以德爲本,以道爲門,兆於變化,謂之聖人;以仁爲恩,以義爲理,以禮爲行,以樂爲和,燻然慈仁,謂之君子;以法爲分,以名爲表,以參爲驗,以稽爲決,其數一二三四是也,百官以此相齒;以事爲常,以衣食爲主,蕃息畜藏,老弱孤寡爲意,皆有以養,民之理也。古之人其備乎!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明於本數,繫於末度,六通四辟,小大精粗,其運無乎不在。其明而在數度者,舊法、世傳之史尚多有之;其在於《詩》、《書》、《禮》、《樂》者,鄒魯之士、縉紳先生多能明之。《詩》以道志,《書》以道事,《禮》以道行,《樂》以道和,《易》以道陰陽,《春秋》以道名分。其數散於天下而設於中國者,百家之學時或稱而道之。 天下大亂,賢聖不明,道德不一。天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譬如耳目鼻口,皆有所明,不能相通。猶百家衆技也,皆有所長,時有所用。雖然,不該不遍,一曲之士也。判天地之美,析萬物之理,察古人之全。寡能備於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爲其所欲焉以自爲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後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天地之純,古人之大體。道術將爲天下裂。 不侈於後世,不靡於萬物,不暉於數度,以繩墨自矯,而備世之急。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墨翟、禽滑釐聞其風而說之。爲之大過,已之大順。作爲《非樂》,命之曰《節用》。生不歌,死無服。墨子泛愛兼利而非鬥,其道不怒。又好學而博,不異,不與先王同,毀古之禮樂。黃帝有《咸池》,堯有《大章》,舜有《大韶》,禹有《大夏》,湯有《大濩》,文王有辟雍之樂,武王、周公作《武》。古之喪禮,貴賤有儀,上下有等。天子棺槨七重,諸侯五重,大夫三重,士再重。今墨子獨生不歌,死不服,桐棺三寸而無槨,以爲法式。以此教人,恐不愛人;以此自行,固不愛己。未敗墨子道。雖然,歌而非歌,哭而非哭,樂而非樂,是果類乎?其生也勤,其死也薄,其道大觳。使人憂,使人悲,其行難爲也。恐其不可以爲聖人之道,反天下之心。天下不堪。墨子雖獨能任,奈天下何!離於天下,其去王也遠矣!墨子稱道曰:“昔禹之湮洪水,決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支川三千,小者無數。禹親自操橐耜而九雜天下之川。腓無胈,脛無毛,沐甚雨,櫛疾風,置萬國。禹大聖也,而形勞天下也如此。”使後世之墨者,多以裘褐爲衣,以屐蹻爲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爲極,曰:“不能如此,非禹之道也,不足謂墨。”相里勤之弟子,五侯之徒,南方之墨者若獲、已齒、鄧陵子之屬,俱誦《墨經》,而倍譎不同,相謂別墨。以堅白同異之辯相訾,以奇偶不仵之辭相應,以鉅子爲聖人。皆願爲之屍,冀得爲其後世,至今不決。墨翟、禽滑釐之意則是,其行則非也。將使後世之墨者,必以自苦腓無胈、脛無毛相進而已矣。亂之上也,治之下也。雖然,墨子真天下之好也,將求之不得也,雖枯槁不捨也,才士也夫! 不累於俗,不飾於物,不苟於人,不忮於衆,願天下之安寧以活民命,人我之養,畢足而止,以此白心。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宋鈃、尹文聞其風而悅之。作爲華山之冠以自表,接萬物以別宥爲始。語心之容,命之曰“心之行”。以聏合歡,以調海內。請欲置之以爲主。見侮不辱,救民之鬥,禁攻寢兵,救世之戰。以此周行天下,上說下教。雖天下不取,強聒而不捨者也。故曰:上下見厭而強見也。雖然,其爲人太多,其自爲太少,曰:“請欲固置五升之飯足矣。”先生恐不得飽,弟子雖飢,不忘天下,日夜不休。曰:“我必得活哉!”圖傲乎救世之士哉!曰:“君子不爲苛察,不以身假物。”以爲無益於天下者,明之不如己也。以禁攻寢兵爲外,以情慾寡淺爲內。其小大精粗,其行適至是而止。 公而不黨,易而無私,決然無主,趣物而不兩,不顧於慮,不謀於知,於物無擇,與之俱往。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彭蒙、田駢、慎到聞其風而悅之。齊萬物以爲首,曰:“天能覆之而不能載之,地能載之而不能覆之,大道能包之而不能辯之。”知萬物皆有所可,有所不可。故曰:“選則不遍,教則不至,道則無遺者矣。”是故慎到棄知去己,而緣不得已。泠汰於物,以爲道理。曰:“知不知,將薄知而後鄰傷之者也。”謑髁無任,而笑天下之尚賢也;縱脫無行,而非天下之大聖;椎拍輐斷,與物宛轉;舍是與非,苟可以免。不師知慮,不知前後,魏然而已矣。推而後行,曳而後往。若飄風之還,若羽之旋,若磨石之隧,全而無非,動靜無過,未嘗有罪。是何故?夫無知之物,無建己之患,無用知之累,動靜不離於理,是以終身無譽。故曰:“至於若無知之物而已,無用賢聖。夫塊不失道。”豪桀相與笑之曰:“慎到之道,非生人之行,而至死人之理。”適得怪焉。田駢亦然,學於彭蒙,得不教焉。彭蒙之師曰:“古之道人,至於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其風囗窢然,惡可而言。”常反人,不見觀,而不免於魭斷。其所謂道非道,而所言之韙不免於非。彭蒙、田駢、慎到不知道。雖然,概乎皆嘗有聞者也。 以本爲精,以物爲粗,以有積爲不足,澹然獨與神明居。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關尹、老聃聞其風而悅之。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以濡弱謙下爲表,以空虛不毀萬物爲實。關尹曰:“在己無居,形物自著。”其動若水,其靜若鏡,其應若響。芴乎若亡,寂乎若清。同焉者和,得焉者失。未嘗先人而常隨人。老聃曰:“知其雄,守其雌,爲天下溪;知其白,守其辱,爲天下谷。”人皆取先,己獨取後。曰:“受天下之垢”。人皆取實,己獨取虛。“無藏也故有餘”。巋然而有餘。其行身也,徐而不費,無爲也而笑巧。人皆求福,己獨曲全。曰:“苟免於咎”。以深爲根,以約爲紀。曰:“堅則毀矣,銳則挫矣”。常寬容於物,不削於人。雖未至於極,關尹、老聃乎,古之博大真人哉! 寂漠無形,變化無常,死與?生與?天地並與?神明往與?芒乎何之?忽乎何適?萬物畢羅,莫足以歸。古之道術有在於是者,莊周聞其風而悅之。以謬悠之說,荒唐之言,無端崖之辭,時恣縱而不儻,不奇見之也。以天下爲沈濁,不可與莊語。以卮言爲曼衍,以重言爲真,以寓言爲廣。獨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敖倪於萬物。不譴是非,以與世俗處。其書雖瑰瑋,而連犿無傷也。其辭雖參差,而諔詭可觀。彼其充實,不可以已。上與造物者遊,而下與外死生、無終始者爲友。其於本也,弘大而闢,深閎而肆;其於宗也,可謂稠適而上遂矣。雖然,其應於化而解於物也,其理不竭,其來不蛻,芒乎昧乎,未之盡者。 惠施多方,其書五車,其道舛駁,其言也不中。歷物之意,曰:“至大無外,謂之大一;至小無內,謂之小一。無厚,不可積也,其大千裏。天與地卑,山與澤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大同而與小同異,此之謂‘小同異’;萬物畢同畢異,此之謂‘大同異’。南方無窮而有窮。今日適越而昔來。連環可解也。我知天之中央,燕之北、越之南是也。泛愛萬物,天地一體也。”惠施以此爲大,觀於天下而曉辯者,天下之辯者相與樂之。卵有毛。雞三足。郢有天下。犬可以爲羊。馬有卵。丁子有尾。火不熱。山出口。輪不蹍地。目不見。指不至,至不絕。龜長於蛇。矩不方,規不可以爲圓。鑿不圍枘。飛鳥之景未嘗動也。鏃矢之疾,而有不行、不止之時。狗非犬。黃馬驪牛三。白狗黑。孤駒未嘗有母。一尺之棰,日取其半,萬世不竭。辯者以此與惠施相應,終身無窮。桓團、公孫龍辯者之徒,飾人之心,易人之意,能勝人之口,不能服人之心,辯者之囿也。惠施日以其知與之辯,特與天下之辯者爲怪,此其柢也。然惠施之口談,自以爲最賢,曰:“天地其壯乎,施存雄而無術。”南方有倚人焉,曰黃繚,問天地所以不墜不陷,風雨雷霆之故。惠施不辭而應,不慮而對,遍爲萬物說。說而不休,多而無已,猶以爲寡,益之以怪,以反人爲實,而欲以勝人爲名,是以與衆不適也。弱於德,強於物,其塗隩矣。由天地之道觀惠施之能,其猶一蚊一虻之勞者也。其於物也何庸!夫充一尚可,曰愈貴,道幾矣!惠施不能以此自寧,散於萬物而不厭,卒以善辯爲名。惜乎!惠施之才,駘蕩而不得,逐萬物而不反,是窮響以聲,形與影競走也,悲夫!
詩集
註解
暫無內容
簡介
位於《莊子·雜篇》,以“天下”爲題。全篇分七段,是記錄先秦諸子百家歷史淵源,來龍去脈。評價主要思想,並且加以批評的總結性的論文。作者據民國學者考證,當爲戰國時期晚期的莊子後學。
佳句
暫無內容
翻譯
天下搞學術的人很多,都認爲自己的學問達到了頂峯。古代所謂的道術,究竟在哪裏?回答說:“無所不在。”問:“神由何而降?明從何而生?”回答說:“神聖自有其由來,王業自有其成因,都淵源於一。” 不離根本,稱爲天人。不離精純,稱爲神人。不離本真,稱爲至人。以天爲宰,以德爲根本,以道爲門徑,能夠預示變化,稱爲聖人。以仁布施恩惠,以義作爲道理,以禮規範行爲,以樂調和性情,溫和慈愛,稱爲君子。以法律爲尺度,以名號爲標誌,以比較爲驗證,以考覈來判斷,等級之數像一二三四那樣明白,百官以此爲序列,以職事爲常務,以衣食爲主旨,生產儲藏,關心老弱孤寡,使其皆有所意養,這是養民的常理。 古代的聖人是很完備的啊!合於神明,效法自然,養育萬物,澤及百姓,以天道爲根本,以法度爲末節,六合通達而四時順暢,無論小大精粗,其作用無所不在。古時候的道術和法規制度,很多還保存在傳世的史書中。保存《詩》《書》《禮》《樂》中的,鄒魯一帶的學者和縉紳先生們大都知曉。《詩》用來表達志,《書》用來記載事情,《禮》用來規範行爲。《樂》用來調和,《易》用來說明陰陽,《春秋》用來正名分。其散佈於天下百設立於中國的,百家之學還常常引用它。 天下大亂,賢王不顯,道德分岐,天下人多各得一孔之見而自我欣賞。譬如耳目鼻口,它們各有其功能,但卻不能互相通用。猶如百家衆技,各有所長,時有所用。雖然如此,但不完備和全面,都是孤陋寡聞的人。割裂天地的完美,離析萬物之理,把古人完美的道德弄得支離破碎,很少能具備天地的完美,相稱於神明之容。所以,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抑鬱而不發揮,天下的人各盡所欲而自爲方術。可悲啊!百家各行其道而不回頭,必定不能相合。後世的學者,不幸不能見到天地的純真和古人的全貌,道術將被天下所割裂! 不以奢侈影響後世,不糜費萬物,不炫耀禮法,用規矩自我勉勵,以應付社會的危難,這是古代道術的內涵之一。墨翟、禽滑釐對這種道術很喜歡,但他們實行得太過分,侷限性太大。提倡非樂,主張節用,生不作樂,死不服喪。墨子倡導博愛兼利而反對戰爭,主張和睦相處;又好學而淵博,不立異,不與先王相同,譭棄古代的禮樂。 黃帝有《咸池》之樂,堯有《大章》之樂,舜有《大韶》之樂,禹有《大夏》之樂,湯有《大蓡》之樂,文王有《辟雍》之樂,武王、周公作《武》樂。古代的喪禮,貴賤有儀法,上下有等級,天子的棺槨七層,諸侯五層,大夫三層,士兩層。現在墨子獨自主張生不歌樂,死不服喪,只用3寸厚的桐木棺而沒有槨,作爲標準。以此來教導人,恐怕不是愛人之道;自己去實行,實在是不愛惜自己。墨子的學說盡管是成立的,然而應該歌唱而不歌唱,應該哭泣而不哭泣,應該作樂而不作樂,這合乎人情常理嗎?生前辛勤勞苦,實行起來簡單薄葬,這種主張太苛刻了。使人憂勞,使人悲苦,實行起來是很困難的,恐怕不能夠成爲聖人之道,違反了天下人的心願,天下人是不堪忍受的。墨子雖然獨自能夠做到,但對天下的人卻無可奈何!背離了天下的人,也就遠離了王道。 墨子稱道說:“從前禹治理洪水,疏異江河而溝通四夷九州,大川三百,支流三千,小河無數。禹親自持筐操鏟勞作,匯合天下的河川,辛苦得連腿上的汗毛都磨光了,風裏來雨裏去,終於安定了天下。禹是大聖人,爲了天下還如此勞苦。”從而使後世的墨者,多用獸皮粗布爲衣,穿着木屐草鞋,白天黑夜都不休息,以自苦爲準則,並說:“不能這樣,就不是禹之道,不足以稱爲墨者。” 後世墨家學人相里勤和他的弟子五侯之流,南方的墨家苦獲與已齒,還有鄧陵子一類的人,都口誦《墨經》,卻違背了墨家的宗旨,相互指責對方不是正統的墨家。他們用“堅白”、“同異”等話題彼此爭辯相互詆譭,用奇數偶數不會一致的言辭相互應答,把一時推舉出來的首領看作是聖人,全都樂意敬重他爲領袖,希望能成爲墨家學派的後繼人,而且至今各派之間仍爭論不休。 墨翟、禽滑釐的用意是很好的,具體做法卻太過分。這將使後世的墨者,以極端勞苦的方式互相競進。這種做法亂國有餘,治國不足。儘管如此,墨子還是真心愛天下的,這樣的人實在是難以求得,即使辛苦得形容枯槁也不捨棄自己的主張,真是有才之士啊! 不爲世俗牽累,不用外物矯飾,不苛求於人,不與衆人發生矛盾,希望天下安寧使人民活命,生活上以飽暖爲滿足,以此來表白心願,這是古代道術的內涵之一。宋鈃、尹文對這種道術很喜歡,製作了形狀像華山一樣的帽子以表示上下均平主張,應接萬物以不帶偏見爲先;談論內心的思維,稱之爲心理活動,以柔和的態度投合別人的喜歡,以調和天下,希望樹立上述主張作爲行動的主導思想。受到欺侮不以爲恥辱,調解人民的爭鬥,禁止攻伐平息干戈,將天下從戰火中拯救出來。用這種主張周行天下,但他們仍然不停地對勸說,所以說人們都討厭而他們還是硬要宣揚自己的主張。 儘管如此,他們還是替別人考慮得太多,爲自己打算得太少,說:“我們只想要5升米的飯就夠了。”不僅先生們喫不飽,弟子們也常常處在飢餓之中,但他們仍然不忘天下,日夜不休,說:“君子不苛刻計較,不使自身被外物所利用。”認爲對天下沒有益處的,與其提示它不如禁止它。以禁攻息兵爲外在活動,以清心寡慾爲內在修養,無論從大的方面說還是從細微的方面說,他們的所爲也就到些爲止了。 公正而不阿黨,平易而無偏私,排除主觀的先入之見,隨物變化而不三心二意,沒有顧慮,不求智謀,對萬物毫無選擇地隨順,和它一起變化,這是古代道術的內涵之一。彭蒙、田駢、慎到對這種道術很喜歡,以齊同萬物爲首要,說:“天能覆蓋萬物卻不能承載,地能承載萬物卻不能覆蓋,大道能包容萬物卻不能分辨。”知道萬物都有所能,有所不能,所以說:“選擇則不普遍,教導則有所不及,大道則無所遺漏。” 所以慎到拋棄智慧去除己見而隨任於不得已,聽任於物作爲道理,他說:“強求知其所不知,就會爲知所迫而受到損傷。”隨便任用人,而譏笑天下推崇賢人;放任不羈不拘形跡,而非議天下的大聖。刑罰之輕重,隨着事態的發展而相應地變化,拋棄了是非,纔可以免於刑罰。不依賴智巧謀慮,不瞻前顧後,巍然獨立。推動而往前走,拖拉而向後退,像飄風的往返,像羽毛的飛旋,像磨石的轉動,完美而無錯,動靜適度而無過失,未曾有罪。這是什麼原因,沒有知覺的東西,就不會有標榜自己的憂患,不會有運用智謀的牽累,動靜合於自然之理,所以終生不會受到譭譽。所以說:“達到像沒有知覺的東西就行了,不需要聖賢,土塊不會失於道。”豪傑們相互嘲笑他說:“慎到的道對活人沒有用而只適用於死人,實在怪異。” 田駢也是這樣,受學於彭蒙,得到不言之教。彭蒙的老師說:“古時候得道的人,達到了無所謂是非的境界。他們的道術像風吹過一樣迅速,怎麼能夠用語言表達出來呢?”常常違反人意,不受人們所尊敬,仍不免於隨物變化。他們所說的道並不是直正的道。然而,他們都還大概地聽聞過一點道。 以無形無爲的道爲精微,以有形有爲的物爲粗鄙,因爲有所積蓄而易生不滿足之心,恬談地獨自與神明共處,這是古代道術的內涵之一。關尹、老聃對這種道術很喜歡,主張建立在常無與常有的基礎上,以太一爲核心,以柔弱謙下爲外表,以空虛不毀傷萬物爲實質。 關尹說:“自己不存私意,有形之物各自彰顯。動如流水,靜如平鏡,反應如迴響。恍恍惚惚如無有,寂靜如清虛。相同則和諧,有得則有失。未曾爭先而常常隨順別人。” 老聃說:“知道雄強,持守雌柔,願成爲天下的溝壑;知道明亮,持守闇昧,願成爲天下的山谷。”人人都爭先,獨自甘願居後,說承受天下的垢辱;人人都務實,獨自甘願守虛,不使斂藏所以處處顯得有餘,多如高山堆積。他立身行事,從容不迫,無爲而嘲笑機巧;人人都求福,獨自甘願委曲求全,說姑且免於受罪。以深藏爲根本,以儉約爲綱紀,說堅硬的易於毀壞,銳利的易於挫折。常常寬容待物,從不侵削別人,可以說達到了頂點。 關尹、老聃啊!真是古代的博大真人! 寂寞無形,變化無常,死死生生,與天地並存,與神明同往!茫然何往,忽然何去,包羅萬物,不知歸屬,這是古代道術的內涵之一。莊子對這種道術很喜歡,以虛遠不可捉模的理論,廣大不可測度的言論,不着邊際的言辭,放縱而不拘執,不持一端之見。認爲天下人沉湎於物慾而不知覺醒,不能講莊重的與之講話,以自然隨意的話來推衍,借重先哲時賢之言來使人相信,以寄寓之言拓展胸臆與思想。獨自與天地精神往來而不傲視萬物,不拘泥於是非,與世俗相處。他的書雖然奇偉卻宛轉連綴無傷宏旨,言辭雖然變化多端卻奇異引人入勝。他內心充實而思想奔放,上與造物者同遊,下與忘卻死生不分終始的人爲友。他論述道的根本,博大而通達,深廣而暢達;他論述道的宗旨,和諧妥貼而上達天意。然而,他對於事物變化的反應和解釋,沒有止境,不離於道,茫然闇昧,未能窮盡。 惠施的學問廣博,他的書多達五車,道術雜亂無章,言辭多有不當。他分析事物之一,說:“大到極點而沒有邊際的,稱爲‘大一’;小到極點而沒有內核的,稱爲‘小一’。沒有厚度,不可累積,但能擴大到千里。天和地一樣低,山和澤一樣平。太陽剛剛正中的時候就偏斜,萬物剛剛生出就向死亡轉化。大同和小同相差異,這叫‘小同異’;萬物完全相同也完全相異,這叫‘大同異’。南方既沒有窮盡也有窮盡,今天到越國去而昨天已來到。連環可以解開。我所知的天下的中央,在燕國之北越國之南。泛愛萬物,天地合爲一體。” 惠施認爲這些是大道理,炫耀於天下而引導辯士,天下的辯士也樂於和他辯論。雞蛋有毛;雞有三隻腳;郢都包有天下;犬可以變爲羊;馬有卵;青蛙有尾巴;火不熱;山有口;車輪不着地;眼睛看不見東西;物指的概念不相稱,相稱也沒有止境;龜比蛇長;矩不方,規劃出的不圓;鑿孔不能圍住榫頭;飛鳥的影子未曾移動;疾飛的箭頭有不走也有不停的時候;狗不是犬;黃馬、驪牛是三個;白狗是黑的;孤駒不曾有母;一尺長的木棍,每天截掉一半,永遠也截不完。辯士們用這些辯題與惠施相辯論,終身無窮。 桓團、公孫龍這些好辯之徒,迷惑人心,改變人意,能夠用口舌戰勝人,卻不能服人之心,這是辯者的侷限。惠旆每天靠他的智慧與人辯論,專門和天下的辯士一起製造怪異之說,這就是他們的根本。 然而惠施口若懸河,自認爲最能幹,說天地果真就偉大嗎!惠施有雄心而沒有道術。南方有個名叫黃繚的怪異之人,問天地爲什麼不墜不陷,風雨雷霆是怎麼回事。惠施毫不推辭地接受提問,不假思索地應對,廣泛解說天地萬物,滔滔不絕,沒完沒了,還嫌說得太少,又增加了一些怪異的說法。把違反人之常情的事說成是真實的,想通過辯贏別人而獲取名聲,所以與衆不合。輕視道德修養,努力追逐外物,他走的是歪門邪道。從天地之道來看惠施的才能,他就像一隻蚊蟲那樣徒勞。對於萬物有什麼用處!做爲一家之說還可以,如果能進一步奠崇大道,那就差不多了!惠施不安於道,分散心思於萬物而樂上不疲,終於以善辯出名。可惜啊!惠施的才能,放蕩而不行於正道,追逐萬物而不知回頭,這就像用聲音去追逐迴響,用形體和影子況走一樣。可悲啊!
評價
暫無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