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園食單 · 戒單
爲政者興一利,不如除一弊,能除飲食之弊則思過半矣。作《戒單》。 【戒外加油】 俗廚制菜,動熬豬油一鍋,臨上萊時,勺取而分澆之,以爲肥膩。甚至燕窩至清之物,亦復受此玷污。而俗人不知,長吞大嚼,以爲得油水入腹。故知前生是餓鬼投來。 【戒同鍋熟】 同鍋熟之弊,已載前“變換須知”一條中。 【戒耳餐】 何謂耳餐?耳餐者,務名之謂也。貪貴物之名,誇敬客之意,是以耳餐,非口餐也。不知豆腐得味,遠勝燕窩;海菜不佳,不如蔬筍。餘嘗謂雞、豬、魚、鴨豪傑之士也,各有本味,自成一家;海蔘、燕窩庸陋之人也,全無性情,寄人籬下。嘗見某太守宴客,大碗如缸,白煮燕窩四兩,絲毫無味,人爭誇之。餘笑曰,“我輩來喫燕窩,非來販燕窩也。”可販不可喫,雖多奚爲?若徒誇體面,不如碗中竟放明珠百粒,則價值萬金矣。其如喫不得何? 【戒目食】 何謂目食?目食者,貪多之謂也。今人慕“食前方丈”之名,多盤疊碗,是以目食,非口食也。不知名手寫字,多則必有敗筆;名人作詩,煩則必有累句。極名廚之心力,一日之中,所作好菜不過四五味耳,尚難拿準,況拉雜橫陳乎?就使幫助多人,亦各有意見,全無紀律,愈多愈壞。餘嘗過一商家,上菜三撤席,點心十六道,共算食品將至四十餘種。主人自覺欣欣得意,而我散席還家,仍煮粥充飢。可想見其席之豐而不潔矣。南朝孔琳之曰:“今人好用多品,適口之外,皆爲悅目之資。”餘以爲餚饌橫陳,燻蒸腥穢,口亦無可悅也。 【戒穿鑿】 物有本性,不可穿鑿爲之。自成小巧,即如燕窩佳矣,何必捶以爲團?海蔘可矣,何必熬之爲醬?西瓜被切,略遲不鮮,竟有制以爲糕者。蘋果太熟,上口不脆,竟有蒸之以爲脯者。他如《尊生八箋》之秋藤餅,李笠翁之玉蘭糕,都是矯揉造作,以杞柳爲杯[木卷],全失大方。譬如庸德庸行,做到家便是聖人,何必索隱行怪乎? 【戒停頓】 物味取鮮,全在起鍋時極鋒而試,略爲停頓,便如黴過衣裳,雖錦繡綺羅,亦晦悶而舊氣可憎矣。嘗見性急主人,每擺菜必一齊搬出。於是廚人將一席之萊,都放蒸籠中,候主人催取,通行齊上。此中尚得有佳味哉?在善烹任者,一盤一碗,費盡心思;在喫者,鹵莽暴戾,囫圇吞下,真所謂得哀家梨,仍復蒸食者矣。餘到粵東,食楊蘭坡明府鱔羹而美,訪其故,曰:“不過現殺現烹、現熟現喫,不停頓而已。”他物皆可類推。 哀家梨:傳說漢朝秣陵人哀仲所之梨,實大而味美,入口消釋,當時人稱爲“哀家梨”。這裏是比喻愚人不辯滋味,得好梨仍蒸食之。 【戒暴珍】 暴者不恤人功,殄者不惜物力。雞、魚、鵝、鴨自首至尾,俱有味存,不必少取多棄也。嘗見烹甲魚者,專取其裙而不知味在肉中;蒸鰣魚者,專取其肚而不知鮮在背上。至賤莫如醃蛋,其佳處雖在黃不在白,然全去其白而專取其黃,則食者亦覺索然矣。且予爲此言,並非俗人惜福之謂,假使暴殄而有益於飲食,猶之可也;暴殄而反累於飲食,又何苦爲之?至於烈炭以炙活鵝之掌,刺刀以取生雞之肝,皆君子所不爲也。何也、物爲人用,使之死可也,使之求死不得不可也。 【戒縱酒】 事之是非,惟醒人能知之;味之美惡,亦惟醒人能知之。伊尹曰:“味之精微,口不能言也。”口且不能言,豈有呼呶酗酒之人,能知味者乎?往往見拇戰之徒,啖佳菜如啖木屑,心不存焉。所謂惟酒是務,焉知其餘,而治味之道掃地矣。萬不得已,先於正席嘗菜之味,後於撤席逞酒之能,庶乎其兩可也。 【戒火鍋】 冬日宴客,慣用火鍋,對客喧騰,已屬可厭;且各菜之味,有一定火候,宜文宜武,宜撤宜添,瞬息難差。今一例以火逼之,其味尚可問哉?近人用燒酒代炭,以爲得計,而不知物經多滾總能變味。或問:菜冷奈何?曰:以起鍋滾熱之菜,不使客登時食盡,而尚能留之以至於冷,則其味之惡劣可知矣。 【戒強讓】 治具宴客,禮也。然一餚既上,理直憑客舉箸,精肥整碎,各有所好,聽從客便,方是道理,何必強讓之?常見主人以箸夾取,堆置客前,污盤沒碗,令人生厭。須知客非無手無目之人,又非兒童、新婦,怕羞忍餓,何必以村嫗小家子之見解待之?其慢客也至矣!近日倡家,尤多此種惡習,以箸取菜,硬入人口,有類強姦,殊爲可惡。長安有甚好請客,而菜不佳者,一客問曰:“我與君算相好乎?”主人曰:“相好!”客跽而請曰:“果然相好,我有所求,必允許而後起。”主人驚問““何求?”曰:“此後君家宴客,求免見招。”合坐爲之大笑。 【戒走油】 凡魚、肉、雞、鴨雖極肥之物,總要使其油在肉中,不落湯中,其味方存而不散。若肉中之油,半落湯中,則湯中之味反在肉外矣。推原其病有三:一誤於火大猛,滾急水乾。重番加水;一誤於火勢忽停,既斷復續;一病在於太要相度,屢起鍋蓋,則油必走。 【戒落套】 唐詩最佳,而五言八韻之試帖,名家不選,何也?以其落套故也。詩尚如此,食亦宜然。今官場之菜,名號有十六碟、八簋、四點心之稱,有滿漢席之稱,有八小喫之稱,有十大菜之稱,種種俗名皆惡廚陋習。只可用之於新親上門,上司入境,以此敷衍;配上椅披桌裙,插屏香案,三揖百拜方稱。若家居歡宴,文酒開筵,安可用此惡套哉?必須盤碗參差,整散雜進,方有名貴之氣象。餘家壽筵婚席,動至五六桌者,傳喚外廚,亦不免落套,然訓練之卒,範我馳驅者,其味亦終竟不同。 【戒混濁】 混濁者,並非濃厚之謂。同一湯也,望去非黑非白,如缸中攪渾之水。同一滷也,食之不清不膩,如染缸倒出之漿。此種色味令人難耐。救之之法,總在洗淨本身,善加作料,伺察水火,體驗酸鹹,不使食者舌上有隔皮隔膜之嫌。庾子山論文雲:“索索元真氣,昏昏有俗心。”是即混濁之謂也。 【戒苟且】 凡事不宜苟且,而於飲食尤甚。廚者,皆小人下村,一日不加賞罰,則一日必生怠玩。火齊未到而姑且下嚥,則明日之菜必更加生。真味已失而含忍不言,則下次之羹必加草率。且又不止空賞空罰而已也。其佳者,必指示其所以能佳之由;其劣者,必尋求其所以致劣之故。鹹淡必適其中,不可絲毫加減,久暫必得其當,不可任意登盤。廚者偷安,喫者隨便,皆飲食之大弊。審問慎思明辨,爲學之方也;隨時指點,教學相長,作師之道也。於是味何獨不然?
佳句
暫無內容
翻譯
從政的人爲人民做一件好事,不如除掉一個弊端。而在飲食方面,能除掉其中的弊端,也就對飲食之道悟透一大半了。因此寫了《戒單》一章。 【戒外加油】 水平不高的廚師做菜,動不動就要熬一鍋豬油,臨上菜時,用勺子把油舀出,分別澆在各種菜上,認爲這樣會給菜增加肥膩之感。甚至連燕窩這種非常清淡的食物,都免不了被豬油玷污。一般人也不甚瞭解,大口吞嚥,以爲可以多喫點油水入肚,簡直就像餓鬼投胎轉世來的。 【戒同鍋熟】 把不同食物放在一個鍋裏共同燒製的弊端,已經在前一章“變換須知”一條中做了說明。 【戒耳餐】 什麼是耳餐?耳餐就是隻看重食物的名聲,貪念食物的貴重,爲主人增添“敬客”的虛名而已,這是給耳朵準備的菜餚,而不是爲嘴巴準備的。要知道,如果把豆腐燒製得入味,它的美味遠勝過昂貴的燕窩;海菜雖然貴重,如果做得不好,還不如普通的蔬菜和竹筍。我曾經把雞、豬、魚、鴨稱爲菜中豪傑,因爲它們各有獨特的味道,可以各自成爲一道佳餚;而海蔘和燕窩則如同食物界的庸俗鄙陋之輩,沒有自己的味道,需要靠與其他食物搭配成菜。曾經有一位太守宴請賓客,用的碗像缸一樣大,碗中盛着四兩水煮燕窩,燕窩一點味道都沒有,客人卻爭相誇讚。我笑着說:“我們是來喫燕窩的,不是來販賣燕窩的。”那麼多燕窩就如同販賣它一樣,但如果做得不好喫,就算再多又有什麼用?如果僅僅是爲了追求一種很體面的感覺,不如在碗中放上百十粒明珠,就算是無價之寶,不能喫又怎樣? 【戒目食】 什麼叫目食?目食,就是貪圖菜品的數量。現在的人都羨慕菜品衆多、菜式奢華的虛名,滿桌菜餚,盤子和碗都擠不開了,但這只是給眼睛喫的飯席,並不是給嘴巴喫的。要知道,即使是有名的書法家,字寫多了也會出現敗筆;即使是名詩人作詩,寫的詩句多了也會出現多餘的、失敗的句子。同理,一位名廚就算用盡心力,一天之內能做出的好菜也不過四五道,這已經是很難得的了,何況還要應付擺放得亂七八糟的桌席。即使有很多助手,但助手之間對菜餚的理解也各不相同,這就會使一桌菜變得毫無章法,助手越多效果越差。我曾經到一位商人家中赴宴,席間上菜換了三次席,上了十六道點心,算起來總共有四十多道菜。主人爲菜品種類之多而揚揚得意,而我在散席回家之後,仍要靠自己煮粥來充飢,可以想見飯席雖然豐盛,品位卻很低。南朝孔琳之曾說過:“現如今人們都喜好飯席上菜品的數量衆多,但除了有幾樣可口的菜餚外,其他的多是拿來悅目的裝飾品。”我覺得,一大堆菜混雜地擺在飯桌上,氣味也變得污穢不堪,眼睛怎麼會感到舒服呢? 【戒穿鑿】 食物都有自己的特性,是什麼樣的食物就應該做成什麼樣的菜,不可以把它們做成不符合各自特性的菜式,順其自然,效果最佳。燕窩本來就是好東西,何必要捶成團之後再喫?海蔘也是好東西,可何必要把它做成醬?切開西瓜之後,喫得稍微晚一點都會變得不新鮮,而竟然有人把西瓜製成糕點。熟透了的蘋果,喫到嘴裏感覺不到脆,竟然還有人把它製成果脯。其他的如《遵生八箋》記載的秋藤餅,李漁所說的玉蘭糕,烹製這些食物是做作又沒有意義的,就像要把杞柳製成杯子一樣,失去了原有的自然大方的本性。一個人要做聖人,把日常生活中的道德準則遵守好,他就是聖人了,何必要去追求一些隱祕又稀奇古怪的行爲呢? 【戒停頓】 菜餚的鮮美,全在剛燒製完成的那一刻,喫得稍微晚一點,菜就像發了黴的衣服,即使是優質的錦羅綢緞做的,也會因爲黴氣太重而令人厭煩。我在做客時曾見過性子比較急的主人,每次請客,總是要把所有的菜同時擺上桌。於是廚師只好把一桌子的菜都先放到蒸籠之中,等候主人要求時再把它們一起端上桌。蒸籠裏的菜,大概也剩不下什麼美味佳餚了吧。善於烹飪的廚師總是要精心準備飯菜,一盤一碗,費盡心思;而喫的人卻粗暴地囫圇吞下,不知道細細品味,就好像是喫哀家梨一樣,本來就很好喫的梨,非要蒸了再喫。我到粵東楊國霖縣令家去做客,喫到了他家美味的鱔魚羹,我問他爲什麼他們家做的鱔魚羹這麼好喫,他回答:“不過是現殺現做,現煮現喫,沒有停頓過罷了。”對於其他食物,“現殺現做,現煮現喫”的道理也是同樣適用的。 【戒暴珍】 殘暴的人不懂得體恤人力,愛糟蹋東西的人不知道珍惜食物。雞、魚、鵝、鴨,從頭到尾,都有各自的滋味,不應該只喫一小部分,而把大部分扔掉。我曾見過烹甲魚時只喫甲魚的裙邊的人,卻不知道甲魚的美味在肉中;也有人在烹製鰣魚時,只喫肚子上的肉,而不知鰣魚的鮮美在魚背上。最常見的就是醃蛋,雖然醃蛋最好喫的部分是蛋黃,而不是蛋白,但如果只喫蛋黃不喫蛋白的話,也會覺得索然無味。我說這些話,並不是爲了使自己惜福積德,如果糟蹋食物有助於飲食的話,暴殄也是可以的。但糟蹋食物不僅對飲食沒有好處,反而對食物的美味有所損害,既然如此,又何必要這樣做呢?而那些用炭火炙烤活鵝掌,用尖刀取活雞肝的行爲,都是爲人所唾棄的。爲什麼呢?因爲動物是給人食用的,宰殺它們是必須的,但讓它們活活受折磨,這就不行了。 【戒縱酒】 只有頭腦清醒的人,才能分辨是非;同樣地,也只有頭腦清醒的人,才能品嚐出食物味道的好壞。伊尹說過:“食物美味的微妙之處,是用語言表達不出來的。”清醒的人尚且難以用語言表達清楚,那些縱酒喊鬧的人,豈不是更不知道食物的滋味了?經常可以看到,那些喜好喝酒猜拳的酒徒,美味佳餚在他們嘴裏就像木屑一樣,他們的心根本就沒放在喫上。心思全在喝酒上,其他的東西一概不顧,美味佳餚也就引不起他們的興趣了。如果萬不得已不得不喝酒,那應該先在正席上仔細品嚐菜餚的味道,喫完撤席後再喝酒逞能,這樣大概可以兩相兼顧吧。 【戒火鍋】 冬天宴請賓客,主人往往習慣用火鍋招待。火鍋中熱水沸騰的喧鬧聲,已經足以令人生厭。況且菜要美味,就必須要掌握火候,需要用猛火還是小火,需要撤火還是添火,這些都是有一定的講究的,不能有絲毫的偏差。而今一味地用火煮,食物的味道可想而知。近來有人用燒酒代替木炭,自以爲得了條妙計,卻不知道食物經過長時間燒煮後,總是要變味的。有的人會問:“菜變涼了又能怎麼辦?”我回答:“剛出鍋的熱氣騰騰的菜,客人沒有馬上喫完,還能留到變涼,這道菜的味道之差,就可想而知了。” 【戒強讓】 置辦酒席宴請賓客,是一種禮節。因而一道菜上來後,理應任憑賓客自己去夾菜,瘦的、肥的、整塊的、細碎的,各人有各人的喜好,讓客人自己去選擇,纔是待客之道,何必強讓客人喫菜呢?經常會看到,主人把菜夾起堆到客人面前,弄髒了盤子裝滿了碗,令人生厭。要知道客人都是有手有眼的,也不是因怕羞而忍着飢餓的兒童或少婦,何必以鄉下老婦的小家子氣來待客呢?這是極其怠慢客人的行爲。近來,這種惡習在歌伎中尤其盛行,歌伎們夾起菜直接塞到客人口中,就跟強姦一樣,特別可惡。長安有位非常愛請客的人,但是他家的菜卻並不好喫,在席間,一位客人問道:“我跟你是不是好朋友?”主人回答:“當然是!”客人跪在地上請求道:“如果真的是好朋友,我有一個請求,你答應我我纔起來。”主人驚慌地問是什麼請求。客人回答說:“以後你家再請客,請求你不要再邀請我。”在場的所有人都爲之大笑。 【戒走油】 魚、豬、雞、鴨,都是非常肥美的食物。燒製成菜時,要讓它們身上的油脂都留在肉裏,不溢出到湯中,肉的美味纔不致消失。如果肉中的油脂,有一半溶解在湯中,那湯的美味,經過揮發,反而會散發到肉外面。之所以造成這種情況,原因有三:一是由於火力太猛,鍋中水分蒸發,然後往鍋中不斷加水,導致走油;二是火停了之後,又重新點上,導致走油;三是性子太急,老是想着查看燒製的進度,頻繁地掀開鍋蓋,導致走油。 【戒落套】 詩,以唐詩爲最佳,而對於形形色色的試帖詩,在輯錄時,名家不會選入。爲什麼呢?因爲這些試帖詩都落入俗套了。詩歌尚且如此,飲食亦然。當今官場上的菜餚有各種各樣的名號,如所謂“十六碟”“八簋”“四點心”之類,所謂“滿漢席”“八小喫”“十大菜”,等等,各種俗氣的名號,都是水平低下的廚師所固守的惡習。它們只可以用在招待新女婿,或者是上司來訪時,以敷衍了事。而要與這些俗套相搭配,還要有椅披和桌幃,要有插屏和香案,且要行三揖百拜的大禮。如果只是在家中宴請親朋,飲酒賦詩,哪用得着這些俗套?必須要把盤子和碗參差雜陳,菜餚整散相交,才能顯出名貴的氣象。我家舉辦壽筵和婚席,動不動就要擺上五六桌,往往需要從外面請來廚師幫忙,因此也難免落入俗套。然而經過訓練,最終他們也會按照我的要求行事,但味道還是會有所不同。 【戒混濁】 混濁,並不是濃厚的意思。同樣是湯,有的湯看上去不黑不白,就像缸中攪渾了的水一樣。同樣是滷汁,有的滷汁喫起來不清不膩,如同染缸裏倒出來的漿水。這樣的顏色和氣味實在是讓人難受。補救的方法,就是要把食物洗乾淨,善於搭配作料,細心觀察水色和火候,品嚐酸鹹,不要讓喫的人產生舌頭上如同隔了層皮隔了層膜的厭惡感。庾信的詩中寫道:“索然無味,沒有一絲生氣,昏昏暗暗,被世俗之心迷亂。”說的就是這種混濁的狀態。 【戒苟且】 做任何事情都不應該馬虎,而對於飲食尤其如此。廚師,都是品德能力比較平凡的人,只要一天不加以賞罰,他們就會產生鬆懈怠慢的念想。做菜時,燒製的火候未到,就忍着喫下去而不去批評廚師,那明天的菜會做得更生硬;把食物的滋味都燒沒了,這時候還忍着不說話,那下次燒菜也必定會更加馬虎草率。而且賞罰都不能僅僅是空賞空罰:做得好的,要指出好在哪裏;做得不好的,要探求做得差的原因。菜的鹹淡一定要適中,不能有絲毫增減;烹飪的火候也必須得當,不能隨便就把菜盛出來上桌。掌勺的人馬虎偷懶,喫的人隨隨便便,都是飲食中的大弊。詳細詢問、慎重思考、明確辨析,是治學之法;隨時指點,通過指點別人來提高自己,是爲師之道。對於飲食烹飪,不也是一樣的道理嗎?
評價
暫無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