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搜索內容,並按回車鍵開始搜索...

入彭蠡湖口

客遊倦水宿,風潮難具論。
洲島驟回合,圻岸屢崩奔。
乘月聽哀狖,浥露馥芳蓀。
春晚綠野秀,巖高白雲屯。
千念集日夜,萬感盈朝昏。
攀崖照石鏡,牽葉入松門。
三江事多往,九派理空存。
靈物吝珍怪,異人祕精魂。
金膏滅明光,水碧綴流溫。
徒作千里曲,弦絕念彌敦。
                

詩集

暫無內容

註解

彭蠡湖:即今江西鄱陽湖。彭蠡湖口:即今鄱陽湖口,長江與鄱陽湖在九江附近與相接。
倦:厭倦。水宿:棲住於水中的船上。此句意謂厭倦了水上長途旅行。
具論:詳細述說。
驟:急疾。回合:聚合;匯合。此言風浪拍打在洲島上。圻(qí)岸:曲岸。崩奔:水流衝激堤岸而奔湧。
狖(yòu):長尾猿。
浥(yì):溼。馥(fù):香氣濃郁。芳蓀:香草名。此句說露水沾在芳蓀的葉子上,散發出濃郁的香氣。
屯:聚集。
千念二句:各種感慨日夜纏繞在心頭。
石鏡、松門:山名,二山都近鄱陽湖口。李善《文選注》引張僧鑑《潯陽記》曰:“石鏡山,東有一圓石,懸崖明淨,照人見形。”又引顧野王《輿地志》曰:“自入湖三百三十里,窮於松門。東西四十里,青松徧於兩岸。”
三江:《尚書·禹貢》:“三江既入。”鄭玄注:“三江分於彭蠡,爲三孔,東入海。”
九派:潯陽的別稱。即今江西九江。上二句說古代關於三江、九派說法已成往事,其中的玄理也無從知曉。
靈物:珍奇神異之物。吝珍怪:惜其珍奇怪異之狀。
祕精魂:隱藏其精神魂魄。二句說江湖中本來有很多神異之物,但都不顯現出來。
金膏:道教傳說中的仙藥。滅明光:韜光而不顯現。
水碧:玉的一種,又稱碧玉。《山海經》:“耿山多水碧。”輟:停止。流溫:指水玉溫潤。二句說此江中有金膏、水碧,然都滅其明光,止其溫潤而不見。
千里曲:曲名,即《千里別鶴》曲。蔡邕《琴操》:“商陵牧子娶妻五年,無子,父兄欲爲改娶,牧子援琴鼓之,嘆別鶴以舒其憤懣。故曰《別鶴操》。鶴一舉千里,故名《千里別鶴》也。”
弦絕:曲終。李善《文選注》說:“言奏曲冀以消憂,弦絕而念逾甚。故曰‘徒作’也。”

簡介

《入彭蠡湖口》是晉宋之際詩人謝靈運創作的一首山水詩。此詩作於前往臨川途中由長江入彭蠡湖口時。詩中細緻地描寫了入彭蠡湖口的經過與所見的景物。面對彭蠡湖,詩人看到靈異不顯,異人隱跡,暗喻賢人隱世之理,故最後發出“弦絕念彌敦”之嘆。全詩意境疏朗高遠,筆致趨於跳蕩,用典不露痕跡,情景理融爲一體,顯示出山水詩進一步脫略玄言詩影響的歷史進程。

佳句

  • 千念集日夜,萬感盈朝昏。
  • 春晚綠野秀,巖高白雲屯。
  • 洲島驟迴合,圻岸屢崩奔。

翻譯

我對日復一日的水行客宿已經厭倦,因爲風潮變幻不定,莫可理究,兇險難測。彭蠡水波濤奔流,時而遇到洲島,立刻遽分兩股,急轉猛合,又衝撞到岸崖之上,崩起重重雪浪,更凝聚起來,奔流而下。沿途,有時乘月夜遊,聆聽哀怨的猿啼,溼露而行,賞玩芳草的濃香;有時晨起遠眺,近處晚春秀野,碧綠無際,遠處蒼巖高峙,白雲如聚。我想憑藉與寥夜清晨靜景的對晤,來參透這冥冥之理。但是日日夜夜,朝朝昏昏,百思千索,依然不解。因不耐靜思默想,於是攀登懸崖,登上了石鏡山;牽蘿扳葉,進入了松門頂。訪異探祕,登高遠望,然而三江九派,先哲的記載,已成難以追尋的故事;滄海桑田,這千變萬化的自然之理,更難以考究。如今靈物異人已惜其珍藏,祕其精魂;金膏仙藥,溫潤水玉,早已滅其明光,輟其流溫。對於這顛顛倒倒,是非莫明的一切,我奏起了《千里別鶴》曲。突然斷絃一聲,萬籟俱寂,唯有那無盡愁思在江天迴盪。

評價

方回:“靈物”“異人”以下,又歸宿於仙道。“千里曲”,想當時有此琴操,徒作此曲,而仙靈不接,所以弦雖絕而心徒悲也。大抵以恍惚爲宗,要爲不近人情,胸中亦別無十分道理也。(《文選顏鮑謝詩評》卷三)
王夫之:抉微挹秀,無非至者,華淨之光,遂掩千秋。(《古詩評選》)
吳淇:舍舟而崖,遠入松門而望,三江九派歷歷矣。“事”者,古人之事蹟,如大禹九江既入之績之類。然事既往矣,熟爲繼之?“理”者,即康樂後詩所蘊之“真”,(指《登江中孤嶼》中的“蘊真誰爲傳”句),如古聖觀河而作圖,臨洛而作書,皆因其理。其理空存,誰是作者?故靈物吝珍怪而不出,異人祕精魄而不見,金膏之明光已滅,水碧之流久綴。所謂天地閉、賢人隱之時也。所以徒作思歸之曲,轉令憂念益甚耳。(《六朝選詩定論》)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