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一卷 · 梁惠王上 · 第七節 · 二
王說曰:“《詩》雲:‘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謂也。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慼慼焉。此心之所以合於王者,何也?” 曰:“有復於王者曰:‘吾力足以舉百鈞,而不足以舉一羽;明足以察秋毫之末,而不見輿薪。’則王許之乎?” 曰:“否。” “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然則一羽之不舉,爲不用力焉;輿薪之不見,爲不用明焉;百姓之不見保,爲不用恩焉。故王之不王,不爲也,非不能也。” 曰:“不爲者與不能者之形何以異?” 曰:“挾太山以超北海,語人曰:‘我不能。’是誠不能也。爲長者折枝,語人曰:‘我不能。’是不爲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詩》雲:‘刑于寡妻,至於兄弟,以御於家邦。’言舉斯心加諸彼而已。故推恩足以保四海,不推恩無以保妻子。古之人所以大過人者,無他焉,善推其所爲而已矣。今恩足以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與?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爲甚。王請度之! “抑王興甲兵,危士臣,構怨於諸侯,然後快於心與?” 王曰:“否!吾何快於是?將以求吾所大欲也。”
詩集
註解
說(yuè):同“悅”,得到理解而喜悅。 鈞:古代重量單位,三十斤爲一鈞。 輿薪:以車載薪,大而易見;輿:車。 不王(wàng):指未能實行王道。 形:情況,狀況。何以異:怎樣區別。 有一說“枝”通“肢”,“爲長者折枝”翻譯:爲長者鞠躬彎腰的事。 挾:用腋挾持。太(tài)山:即“泰山”。超:跳過。北海:渤海。 老吾老、幼吾幼:第一個“老”和“幼”字都是動詞,老,尊敬;幼,愛護。第二個“老”和“幼”字都是名詞。 “刑于”三句:這三句詩引自《詩經·大雅·思齊》篇。刑:典型,法則,此作動詞用。寡妻:正妻;“寡”有獨特的意義。御:治。推進:國家。詩意歌頌周文王的美德,由近及遠地爲妻子所取法,推及兄弟,更推進於全國。 權:秤錘,這裏名詞動用,就是用權稱量的意思。
簡介
暫無內容
佳句
- 夫子言之,於我心有慼慼焉。
- 故王之不王,非挾太山以超北海之類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類也。
-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運於掌。
- 權,然後知輕重;度,然後知長短。物皆然,心爲甚。
翻譯
齊宣王高興地說:“《詩經》上說:‘他人的心思,我能揣摩到。’說的正像是老先生你啊。我做完這件事,又回過頭剖析我的心理,自己都搞不清楚。先生你的這番話,使我心裏有點開竅了。這樣的心理就符合王道,又是爲什麼呢?” 孟子說:“有人跟大王說:‘我的力量能舉起三千斤,但我不能舉起一根羽毛;我的眼睛可以明察秋毫的末梢,但卻不能看到一車薪柴。’那麼大王會同意他嗎?” 齊宣王說:“不同意。” 孟子說:“現在您的恩惠能到達禽獸,卻不能到老百姓那裏,這是爲什麼呢?一根羽毛舉不起來,是不用勁呀;一車薪柴看不見,是不用視力呀;老百姓沒受到愛護,是不用恩惠呀。所以大王您沒能稱王於天下,是不肯去做,並不是不能。” 齊宣王問:“不去做與不能做的表現有什麼不同嗎?” 孟子說:“胳肢窩裏夾着泰山要去跳躍過渤海,告訴人說:‘我不能。’這確實不能。幫年紀大的人折取樹枝,說:‘我不能。’這就是不去做,而不是做不到。所以大王您沒能稱王於天下,是像替老年人折取樹枝一樣,而不是夾着泰山跳過渤海。尊敬自己的老人,就把這種尊敬推及別人的老人;愛護自己的孩子,也把這種愛護推及別人的孩子;天下就像是手掌中翻轉小東西一樣容易治理。《詩經》上說:‘爲我的正妻做出表率,兄弟們也跟着學,進而能治理國家。’這說的是推己及人的方法罷了。所以說推廣恩惠能保有四海,不推廣恩惠不能保護自己的老婆孩子。古代聖王之所以遠遠超過別人,沒有別的原因,也只是善於推廣他的善心罷了。現在大王您的恩惠可以到達禽獸,而老百姓卻享受不到,究竟是爲什麼呢? “稱一稱,才能知道物體的輕重;量一量,才能知道物體的長短。所有的事物都是這樣,而心尤其如此。請大王您好好想想吧! “大王您是想興兵打仗,讓士臣處於危險境地,與諸侯結下仇怨,然後心中才能快活嗎?” 齊宣王說:“不是的。我怎麼能這樣做呢?我將要追求我的更高遠的目標。”
評價
暫無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