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 · 第五卷 · 滕文公上 · 第五節
墨者夷之,因徐闢而求見孟子。孟子曰:“吾固願見,今吾尚病,病癒,我且往見,夷子不來!”他日又求見孟子。 孟子曰:“吾今則可以見矣。不直,則道不見;我且直之。吾聞夷子墨者。墨之治喪也,以薄爲其道也。夷子思以易天下,豈以爲非是而不貴也?然而夷子葬其親厚,則是以所賤事親也。”徐子以告夷子。 夷子曰:“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此言何謂也?之則以爲愛無差等,施由親始。”徐子以告孟子。 孟子曰:“夫夷子,信以爲人之親其兄之子爲若親其鄰之赤子乎?彼有取爾也。赤子匍匐將入井,非赤子之罪也。且天之生物也,使之一本,而夷子二本故也。蓋上世嘗有不葬其親者。其親死,則舉而委之於壑。他日過之,狐狸食之,蠅蚋姑嘬之。其顙有泚,睨而不視。夫泚也,非爲人泚,中心達於面目。蓋歸反虆梩而掩之。掩之誠是也,則孝子仁人之掩其親,亦必有道矣。”徐子以告夷子。夷子憮然爲間曰:“命之矣。”
詩集
註解
墨者:信奉墨子學說的人。夷之:姓夷之。徐闢:孟子弟子。 若保赤子:語出《尚書·康誥》:“若保赤子,惟民其康父。” 取:取譬,打比方。 一本、二本:孟子的意思是,人都是父母所生,這便是天所指定的唯一根源,而墨家主張愛無等差,就把父母和陌路人等同起來,所以說是“二本”。 蚋(ruì):蚊子。姑(gū):咀。嘬(chuài):叮,咬。 顙(sǎng):額頭。泚(cǐ):出汗的樣子。睨(nì):斜視。視:正視。 虆(léi):盛土的籠。梩(lí):鍬、鍤一類挖土的工具。
簡介
暫無內容
佳句
- 夫泚也,非爲人泚,中心達於面目。
翻譯
墨家學派的夷之通過徐闢求見孟子。孟子說:“我本來願意接見,現在我還病着。等病好了,我將去見他,夷子不必來。” (過了些日子,)夷子又求見孟子。孟子說:“我現在可以見他了。如果不直言,真理就不能顯現;我姑且直截了當地說。我聽說夷子是墨家的信徒,墨家辦喪事,以薄葬爲原則;夷子想拿這個來改變天下的風俗,難道認爲不這樣做就不可貴,但夷子埋葬他的父母卻是很豐厚的,那麼他是以自己所鄙薄的來侍奉父母了。” 徐子把這些話轉告給夷子。 夷子說:“儒家的學說認爲,古人‘愛護百姓就像愛護嬰兒’,這話是什麼意思呢?我認爲意思就是愛沒有親疏厚薄的區別,只不過實行起來是從父母親開始的。” 徐子把這些話轉告給孟子。 孟子說:“夷子真的以爲一個人愛自己的兄弟的兒子同他愛鄰居家的嬰兒是一樣的嗎?那句話只是打個比方嘛。嬰兒在地上爬,快要掉到井裏去了,那不是嬰兒的罪過;老百姓犯了錯誤,也不是他的罪過。‘愛護百姓就像愛護嬰兒’,是這個意思,不是說愛沒有親疏厚薄之別。而且天生養萬物,使萬物只有一個根源,而夷子卻有兩個根源。大概上古曾經有不埋葬父母親屍體的人。父母死了,就把屍體拋到山溝裏。過些時候他路過那裏,狐狸正喫着屍體,成羣的蒼蠅蚊子正叮咬着屍體。他的額上出了汗,只敢斜視而不敢正視了。出汗呢,不是出給別人看的,是心裏的悲痛流露在臉上。大概他會回去取來簸箕、鐵鍬把屍體掩埋了。掩埋了屍體就對了。那麼,孝子、仁人掩埋父母親的屍體,也就必然有他(講究方式的)道理啊。” 徐子把這些話轉告夷子。夷子悵然若失,過了一會兒,說:“他教我懂得道理了。”
評價
暫無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