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搜索內容,並按回車鍵開始搜索...

孟子 · 第十一卷 · 告子上 · 第八節

孟子曰:“牛山之木嘗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爲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櫱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也,以爲未嘗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
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爲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爲,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遠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爲未嘗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
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
                

詩集

註解

牛山:在今山東臨淄南。郊:此指生長在郊外。大國:指臨淄,是當時的大城市。
萌:草木萌發。櫱(niè):樹木枝砍伐後再生的枝芽。
濯濯:光禿的樣子。
放其良心:喪失其良心。
鄉:通“向”。

簡介

暫無內容

佳句

  • 故苟得其養,無物不長;苟失其養,無物不消。

翻譯

孟子說:“牛山的樹木曾經是繁茂的,可是它生長在大城市的郊外,總有斧子去砍伐它,還能長得繁茂嗎?這些樹木日夜不停地生長繁殖着,雨水露珠滋潤着它們,不是沒有新條,嫩芽長出來,可是人們又緊跟着在這裏放牧牛羊,因此才那樣光禿。人們看見那山光禿禿的,就以爲它不曾生長過樹木,這難道是山的本性嗎?在人的身上,難道沒有仁義之心嗎?之所以有人失掉了他的善良之心,也像斧子對待樹木一樣,天天砍它,怎麼能讓它繁茂呢?他在日裏夜裏萌生的善心,他在清晨觸及的清新之氣,這些在他心中所引發的好惡跟一般人也有點接近。然而,到了第二天白天做出的事,就把那點與常人相同的善心給泯滅了。反反覆覆地泯滅,那麼他夜裏心中萌生的良善就不能存在下去,夜裏萌生的良善不能存留在心,那麼他就和禽獸相差無幾了。別人看見他是個禽獸,就以爲他不曾有過好的資質,這難道是人的本性嗎?因此說,假如得到好的滋養,沒有東西不能生長;假如喪失了好的滋養,沒有東西不會消亡。孔子說:‘抓住了就存在,放棄了就失去,出來進去沒有確定的時間,沒誰知道它的去向。’說的就是人心吧?”

評價

暫無內容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