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庵夢憶 · 卷七 · 西湖香市
西湖香市,起於花朝,盡於端午。山東進香普陀者日至,嘉湖進香天竺者日至,至則與湖之人市焉,故曰香市。然進香之人市於三天竺,市於嶽王墳,市於湖心亭,市於陸宣公祠,無不市,而獨湊集於昭慶寺。昭慶寺兩廊故無日不市者,三代八朝之骨董,蠻夷閩貊之珍異,皆集焉。至香市,則殿中邊甬道上下、池左右、山門內外,有屋則攤,無屋則廠,廠外又棚,棚外又攤,節節寸寸。凡胭脂簪珥、牙尺剪刀,以至經典木魚、伢兒嬉具之類,無不集。此時春暖,桃柳明媚,鼓吹清和,岸無留船,寓無留客,肆無留釀。袁石公所謂“山色如娥,花光如頰,溫風如酒,波紋如綾”,已畫出西湖三月。而此以香客雜來,光景又別。士女閒都,不勝其村妝野婦之喬畫;芳蘭薌澤,不勝其合香芫荽之薰蒸;絲竹管絃,不勝其搖鼓欱笙之聒帳;鼎彝光怪,不勝其泥人竹馬之行情; 宋元名畫,不勝其湖景佛圖之紙貴。如逃如逐,如奔如追,撩撲不開,牽挽不住。數百十萬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日簇擁於寺之前後左右者,凡四閱月方罷。恐大江以東,斷無此二地矣。崇禎庚辰三月,昭慶寺火。是歲及辛巳、壬午洊飢,民強半餓死。壬午虜鯁山東,香客斷絕,無有至者,市遂廢。辛巳夏,餘在西湖,但見城中餓殍舁出,扛挽相屬。時杭州劉太守夢謙,汴梁人,鄉里抽豐者多寓西湖,日以民詞饋送。有輕薄子改古詩誚之曰:“山不青山樓不樓,西湖歌舞一時休。暖風吹得死人臭,還把杭州送汴州。”可作西湖實錄。
詩集
暫無內容
註解
西湖:今杭州西湖,在杭州城西。 花朝:花朝節,相傳爲百花生日,時在農曆二月十二日,或說二月初二,或說二月十五。 普陀:山名,在浙江定海縣海中,是佛教聖地。 嘉湖:今浙江嘉興、湖州。 天竺:指杭州西湖之上、中、下三天竺寺,西湖遊覽勝地之一。 市:做買賣。 嶽王墳:即宋岳飛墓地,在棲霞嶺下,西湖遊覽勝地之一。 湖心亭:在西湖中央,西湖遊覽勝地之一。 陸宣公祠:即唐陸贄的祠廟,在孤山麓,西湖遊覽勝地之一。 昭慶寺:在舊城西錢塘門外,後晉天福年間,吳越王錢鏐建。 三代:指夏、商、周。 八朝:指漢、魏及六朝。 骨董:即古董,指古代留傳下來的器物。 蠻夷:指廣東。 閩貊(mò):指福建。 山門:佛寺的大門。佛寺多在山間,所以稱寺門爲山門。 廠:棚屋無壁稱廠。 節節寸寸:形容處處排連有攤棚。 簪:髮針。 珥(ěr):耳環。 牙尺:象牙做的尺子。 伢兒:吳越方言,稱呼兒童。 嬉具:玩具。 鼓吹清和:樂聲悠揚。鼓吹,指管樂。 袁石公:即袁宏道,字中郎,號石公,湖北公安人,明代文學家。 山色如娥:形容山的顏色像女子的娥眉。 花光如頰:形容花的顏色像女子的面頰。 閒都:文雅美麗。 不勝其:比不上那些。 喬畫:指婦女塗脂抹粉,修飾面容。 薌(xiāng)澤:香氣。 芫(yán)荽(sui):一種有香味的植物,俗稱香菜。 頜笙:以口吹笙。 聒帳:嘈雜,吵鬧。 鼎彝:泛指古代的青銅器,此指古代金屬食具和祭器。 行情:價格。 佛圖:佛像,佛畫。 撩撲不開:挑拆不開。 閱:經歷。香市要經歷四個月之久才停歇。 斷無此二地矣:斷然沒有像這樣的第二個地方了。 崇禎庚辰:即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 辛巳壬午:指崇禎十四、十五年(1641年、1642年)。 荐饑:一再發生饑荒。薦,屢次,接連。 強半:大半。 梗:阻隔。指清軍入侵。 殍(piǎo):餓死的人。 舁(yú):抬。 扛挽相屬:抬的扛的接連不斷。 抽豐:亦作“秋風”。即分肥,依託官府,爲官吏索取饋贈,賺人財物。俗稱“打秋風”、“撞太歲”。 日以民詞饋送:經常以包攬民間訴訟所得的賄賂,饋送給太守。 古詩:爲宋林升《題臨安邸》:“山外青山樓外樓,西湖歌舞幾時休?暖風吹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誚:譏諷。 實錄:實際情形的寫照。
簡介
《西湖香市》是明末清初文學家張岱創作的一篇散文。文中第一段寫香市的時間和來客;第二段寫香市遍佈西湖,尤以昭慶寺最熱鬧,香市的物品名目繁多,應有盡有;第三段寫香市的盛況,人數多,範圍大,歷時久;第四段寫香市的衰敗,揭露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全文記敘層次分明,條理清晰;描繪生動細緻,具體形象;語言優美,文筆清越;揭露深刻,諷刺尖銳,於寫景抒情中寄寓興亡的感慨。 據範祖述《杭俗遺聞》“天竺香市”條載,每逢二月十九觀音聖誕,信徒甚重。當日去者,自城門至山門十五里中,挨肩擦背,何止萬萬。其盛況可見一斑。如此大的排場,自然也形成了一個極大的消費機會。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卷四“香市”條雲,西湖昭慶寺山門前,兩廊設市,賣木魚、花籃、耍貨、梳具等物,皆寺僧作以售利者也。每逢香市,此地婦女填集如雲。作者歷經西湖香市的興衰,有感於此,創作了此文。
佳句
- 此時春暖,桃柳明媚,鼓吹清和,岸無留船,寓無留客,肆無留釀。
翻譯
西湖的香客市場,於花朝節開始,到端午節結束。山東來普陀山進香的香客一天就到了,嘉興湖州來天竺寺進香的香客也一天就到了,來的香客與西湖的人一起做買賣,所以叫香市。 凡是來進香的人,在三天竺做買賣,在嶽王墳做買賣,在湖心亭做買賣,在陸宣公祠做買賣,西湖沒有一個地方不做買賣,然而只有在昭慶寺做買賣最集中,所以昭慶寺的兩個走廊沒有一天不做買賣。三代八朝的古董,廣東福建外洋的珍奇都集中到這裏,到香客的市場,則殿中甬道的上下,池的左右,寺門的內外,有屋的就擺攤,沒有屋的就擺場,場外又有棚,棚外又有攤,處處排連有攤棚。凡是胭脂髮針耳環,牙尺剪刀,甚至經典木魚,孩兒玩具之類,沒有不彙集來的。 這個時候正值春暖,桃花楊柳豔麗可愛,樂聲清脆悠揚,西湖岸邊沒有停留的船,店裏沒有停留的香客,酒肆裏沒有多餘的美酒。袁石公所說的“山的顏色像女子的娥眉,花的顏色像女子的面頰,湖水的波紋像綾綢,溫暖的春風像酒一樣醉人”,這些話已描畫出西湖三月的美景,然而當香客擁來的時候,風光景色又大不相同了。那士人美女的文雅美麗,比不上那些農村婦女塗脂抹粉的打扮;那芳蘭的香氣,比不上那些香花香草的濃香;那絲竹管絃的音樂,比不上那些手裏搖鼓用口吹笙的熱鬧;那青銅器的光彩,比不上那些泥人竹馬的價格;那宋元時的名畫,比不上那些湖景佛像的紙貴。香客們像在跑像在趕,像在奔像在追,排斥不開,拉挽不住。數百十萬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每天都擁擠在寺的前後左右,一直經歷到四月才停止,恐怕長江以南,斷然沒有第二個像這樣的地方了。 崇禎十三年的三月,昭慶寺火災。從這年到崇禎十四、十五年的連續發生饑荒,百姓大半餓死。崇禎十五年外來交通阻隔,山東香客斷絕,就沒有香客來了,香市也就廢了。崇禎十四年夏天,我在西湖,只見城中餓死的人被抬了出來,扛的拉的接連不斷。當時杭州太守劉夢謙,是汴梁人,鄉里分肥打秋風的人,多住在西湖,每天要收取民間訴訟的賄賂送給太守。有一輕薄的人改了一首古詩來譏諷他:“山不像青山樓不像樓,西湖歌舞一時休。暖風吹得死人發臭,還把杭州葬送給汴州。”這首詩可以作爲西湖實況的記錄。
評價
貴州師範學院文學院教授周復剛《中國古典文學名著分類集成——散文卷六》:本文追憶明末西湖香市的繁華場景以及後來的變遷,反映出明末城市經濟文化生活的個重要場景,揭露了明亡前後杭州人民的深重苦難。還有一個易被忽略之處:當時許多人喜歡“日以民詞饋送”於太守大人。這種“民間文學”也同樣可以用來“觀風俗、知厚薄”的,輕薄子所改宋人詩句,其實並不輕薄,倒是字字血淚,沉重悲凜。越是社會動盪不安、民怨沸騰之際,此類“民間文學”越多。古往今來,大抵如此。 北京師範大學學報原主編林邦均《陶庵夢憶注評》:文章介紹西湖香市,從香市每年的起訖日期、起因開頭,重點詳述昭慶寺,其內外櫛比鱗次的攤位、琳琅滿目的貨物應有盡有。然後用一系列前後對比的排比句式,突出昭慶寺香市的人衆、貨物、歌樂,具有村、俗、樸、野的特色,而其人衆之多、歷時之長、場面之熱鬧,江東獨有。作者之擅長誇張鋪排盛大熱鬧場面,可見一斑。最後由於天災人禍,香市迅速衰敗。“城中餓殍舁出,扛挽相屬”的慘象與上文形成盛衰的強烈反差。即便民生塗炭如此,內憂外患交集,太守大人還是每天受賄不誤。結尾的打油詩不僅是實錄,而且是莫大的諷刺。其因奢華貪賄而被降官,罪有應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