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集
註解
平:屈原的名。本篇是作者假託屈原口氣進行抒情,故自稱名,且爲下文作謙語。國:國都,隱寓與君同朝。 長:這裏是長期在……生活的意思。 原壄:僻壤荒野。 訥澀:《章句》:“訥者,鈍也。澀者,難也。”即口齒不伶俐。 彊輔:強有力的輔助,指有勢力的朋黨。 褊(biǎn):《章句》:“褊,狹也。”引申爲薄弱。 便事:有利於君國之事。 門下:指君王左右的近臣。《章句》:“喻親近之人也。” 伏念:暗自思考。 羣衆:指衆多的佞臣小人。 成朋:結黨營私。 浸:稍、漸。 滅息:《章句》:“消也。”沒有聲息,不敢說話。 堯舜聖(yáo shùn):古史傳說中的聖明君主。 湯湯(shānɡ shānɡ):水流貌。 坑:《章句》:“陂池曰坑。”陂池,即水坑。與麋鹿同坑,即在荒野與禽獸爲伍的意思。 塊:獨處貌。 鞠(jū):匍匐爲鞠。 誰告:告誰,即向誰訴告。 近習:常與相處,親近。一本無“習”字。 橘柚(jú yòu):即橘子和柚子樹。 便娟:《章句》:“好貌。屈原以竹自喻。” 葳蕤(wēi ruí):草木繁盛。 防:《章句》:“蔽也。” 泠泠(líng líng):清涼貌。 孰:一作“固”。 異心:當做“心異”,“異”與下句“待”押韻。指竹心空,柏心實,故曰“心異”。前者屈原自喻志通達也,後者喻君暗塞也。 不可待:難以等待。 振理:《章句》:“振,救也。”振理,解救答理。 寤(wù):覺悟。
簡介
《七諫》錄自王逸《楚辭章句》,西漢東方朔之所作。王逸以爲“東方朔追憫屈原,故作此辭,以述其志,所以昭忠信、矯曲朝也”。 《七諫》包括七章,即“初放”、“沉江”、“怨世”、“怨思”、“自悲”、“哀命”和“謬諫”,最後有“亂詞”總括。 《七諫·初放》是西漢辭賦家東方朔所寫創作的一首辭賦。這首詩表現屈原信而見疑,忠而被謗,忠貞遭棄,無辜被流放的痛苦心情。抨擊楚王昏庸,羣小營私,斥逐鴻鵠,近習鴟梟的黑暗政治,表現詩人獨立、堅定的節操,寧可獨抱忠信而死,也絕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高尚節操。
佳句
暫無內容
翻譯
我屈原生長在楚國國都,如今卻遭流放原野居住。 性遲鈍言語少拙嘴笨腮,又沒有強勢力在旁輔助。 我才智疏淺能力又薄弱,孤陋寡聞又見識無多。 只爲利國利君多次進言,誰料想惹怒小人招來災禍。 君王不察我進言是爲國,終將我放逐到僻壤荒野。 心裏暗思自己有無過失,實無一絲差錯可改過。 羣小拉幫結夥成朋黨,君王漸被欺矇受迷惑。 讒佞小人花言巧語在君前,忠良緘口不言聲默默。 堯舜聖君已逝不及見,忠正良臣爲誰盡忠盡節? 高山巍巍峨峨聳立,江水浩蕩永流不止。 嘆自己年老死日將至,在荒野與禽獸相伴爲侶。 孤獨潦倒居無定所,舉世皆混濁是非已顛倒,心中的冤情向誰訴? 大雁天鵝全遭斥退,卻把惡鳥鴟鴞當寵物。 橘柚佳樹被砍伐,卻一排排栽植苦桃惡木。 可嘆那婆娑修美的翠竹,卻只能孤零零江邊獨處。 上面有繁茂的枝葉防露,下面有清涼的微風驅酷暑。 誰知道我與君王道不合,就像那實心的柏木、空心的竹。 從前的賢君無法追及,未來的英主難目睹。 悠悠的蒼天啊高高在上,你爲何不解除我的冤屈。 我怨恨君王你終不覺悟,我只有棄身荒野明心曲。
評價
東漢文學家王逸《楚辭章句》:追憫屈原,故作此辭以述其志,所以昭忠信、矯曲朝也,……竹心空,屈原自喻志通達也;柏心實,以喻君閣塞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