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搜索內容,並按回車鍵開始搜索...

圓覺經 · 文殊師利菩薩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爲此會諸來法衆,說於如來本起清淨因地法行,及說菩薩於大乘中發清淨心,遠離諸病,能使未來末世衆生求大乘者,不墮邪見。”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文殊師利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諮詢如來因地法行,及爲末世一切衆生求大乘者,得正住持,不墮邪見。汝今諦聽,當爲汝說。”
爾時,文殊師利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善男子,無上法王有大陀羅尼門,名爲圓覺。流出一切清淨真如,菩提涅槃及波羅蜜,教授菩薩。一切如來本起因地,皆依圓照清淨覺相,永斷無明,方成佛道。
“云何無明?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來,種種顛倒,猶如迷人,四方易處;妄認四大爲自身相,六塵緣影爲自心相。譬彼病目,見空中華及第二月。善男子,空實無華,病者妄執。由妄執故,非唯惑此虛空自性,亦復迷彼實華生處,由此妄有輪轉生死,故名無明。善男子,此無明者,非實有體。如夢中人,夢時非無,及至於醒,了無所得。如衆空華,滅於虛空,不可說言有定滅處。何以故?無生處故。一切衆生於無生中,妄見生滅,是故說名輪轉生死。
“善男子,如來因地修圓覺者,知是空華,即無輪轉,亦無身心受彼生死。非作故無,本性無故。彼知覺者,猶如虛空。知虛空者,即空華相。亦不可說無知覺性。有無俱遣,是則名爲淨覺隨順。
“何以故?虛空性故,常不動故,如來藏中無起滅故,無知見故。如法界性,究竟圓滿遍十方故。是則名爲因地法行。菩薩因此於大乘中,發清淨心。末世衆生依此修行,不墮邪見。”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皆以智慧覺,了達於無明。
知彼如空華,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醒時不可得。
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
覺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
衆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衆生,修此免邪見。
                

詩集

註解

頂禮:印度最上之敬禮。即兩膝、兩肘及頭着地,以頭頂敬禮,承接所禮者雙足。其義與“五體投地”同。
右繞:即以右向中央之尊像旋繞以表尊敬之意,尊像在行者之右手邊,是表示禮敬的行道方式。
叉手:印度致敬方式的一種,也稱“合十”、“合掌”。
世尊:佛的尊號,即爲世間所尊重者之意,也指世界中最尊者。
法衆:即歸順於佛法之衆,爲出家衆的總稱。
因地:爲“果地”的對稱。地,即位地、階位之意。指修行佛道之階位,也即指由因行至證果間的階位。
清淨心:無疑的信心,沒有污染和煩惱的淨心。
末世:釋迦牟尼入滅後五百年爲正法時,次一千年爲像法時,後萬年爲末法時。末世,即末法時。
大乘:指能將衆生從煩惱的此岸載至覺悟的彼岸的教法而言,以救世利他爲宗旨,最高的果位是佛果。乘是運載之義。大乘、小乘是釋迦牟尼入滅後一段時期,大乘佛教興起後,由於大、小乘對立而起的名詞。一般而言,“小乘”是大乘佛教徒對原始佛教與部派佛教的貶稱。
善男子:佛稱呼信佛的男子爲善男子。善,是對信佛、聞法、行善業者的美稱。
諦聽:仔細地聽。
無上法王:如來的尊號。無上,即至高無上,無有過於此者。法王,即衆法之王。陀羅尼:梵語音譯。意爲總持,總是總攝一切法,持是能持無量義,也就是能掌握一切法的總綱領的意思。
清淨真如:如來所說涅槃清淨寂滅之理,本無染污,所以稱爲“清淨真如”。清淨,是不垢不染之義。真如,事物的真實相狀。真是真實之義;如是如常,不變不改之義。
菩提:梵語音譯。意譯爲“覺”,是指能覺知法性的智慧,也就是能斷盡煩惱的大智慧,是對佛教真理的覺悟。涅槃:梵語“涅槃那”的音譯。意譯爲“滅”、“滅度”、“寂滅”、“不生”、“無爲”、“安樂”、“解脫”等。波羅蜜:梵語音譯。又稱“波羅蜜多”,意譯爲“到彼岸”,即由生死苦惱的此岸,度到涅槃安樂的彼岸。
清淨覺相:正覺的真相,正覺的理體離諸染污,故稱。相,表現於外而又能想象於心的各種事物的相狀。
無明:不明白道理,即愚癡的別名。
佛道:佛的覺悟,佛所證悟的道法,即無上菩提。
無始:沒有開始。諸法都由因緣生,因上有因,如此輾轉推究,一切衆生及諸法的原始,皆不可得。
顛倒:指違背常道、正理。
四大:即地、水、火、風,可稱之爲四種元素,即構成一切物質的元素。
六塵:色塵、聲塵、香塵、味塵、觸塵、法塵。塵,染污之義,能染污人們清淨的心靈,使真性不能顯發。六塵,又名“六境”,即六根所攀緣的外境。緣影:是心識攀緣外塵有所思慮而生起的外塵影像。
空中華:病眼之人見空中有如花一樣的東西浮動,喻指本無實體的境界,由於妄見而起錯覺,以爲實有。第二月:眼有疾而誤認爲有兩個月亮。
妄執:虛妄的執着。執,即把而不離,執着而不捨。
虛空;虛與空都是“無”的別名。虛無形質,空無障礙。自性:諸法各自有不變不改之性,稱爲“自性”
輪轉:與“輪迴”同義,即衆生從無始以來,輾轉生死於三界六道之中,如車輪一樣的旋轉,沒有脫出之期。
知覺者:即前面“知是空華”的覺。
知虛空者:指了知覺相如空的心。
如來藏:指於一切衆生的煩惱身中,所隱藏的本來清淨的如來法身。通常把它看作是佛性的異名。
知見:知識和見解。就意識雲“知”,就眼識曰“見”。
法界性:單名“法界”,又稱“法性”,合稱“法界性”。即指諸法的本體、本性。在有情方面,叫做“佛性”;在無情方面,叫做“法性”。

簡介

《圓覺經》是《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的簡稱,又作《大方廣圓覺經》、《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圓覺了義經》,佛教大乘之經典。內容是佛爲文殊、普賢等十二位菩薩宣說如來圓覺的妙理和觀行方法,全經分作序、正、流通三分,是唐、宋、明以來教(賢首、天台)、禪各宗盛行講習的經典。

本章節爲文殊師利菩薩所請教的問題,以及佛陀的回答。主要在於說明佛所觀照的圓覺清淨境界,此境界爲修行的根本,認識此境界則能了知萬法的虛空本性,免於產生邪見,墮入生死輪轉。菩薩及衆生髮清淨心,證入此境界,能夠斷除無明,獲得正覺。

佳句

暫無內容

翻譯

於是文殊師利菩薩在大衆中離座而起,以頂禮禮敬佛足,然後起立右轉,繞佛三圈,又長跪在佛前雙手合掌,對佛稟告道:“大悲世尊,希望您能爲來參加本此法會的諸位弟子宣說如來清淨因地法的修持,以及菩薩在大乘修行中怎樣發清淨心,遠離諸種惡業,以使未來末世的衆生在追求大乘教法的過程中,不至於墮於不正確的見解。”
文殊師利菩薩說完後,再次五體投地向佛祖致禮,循環往復,這樣連續請求三次。
那時,佛開口對文殊師利菩薩說:“善哉!善哉!善男子,你能爲諸位菩薩諮詢如來因地修行法,爲末世的一切衆生乞求大乘教法,使他們能得到正確的認識,並在世間保持正確的道法,而不至於墮入不正確的邪見之中。現在你就仔細地聽,我爲你演說這一根本大法。”
當時,文殊師利菩薩以能接受佛的教導而心生歡喜,和其他參加法會的大衆安靜地聽佛說法。
“善男子,成了佛的無上法王有個總持的法門叫作圓覺,即圓滿的覺性,人人本具的真心。它能流出一切清淨佛性以及成佛的覺悟,它還能流出涅槃寂滅的智慧和由生死此岸到涅槃彼岸的波羅蜜,並依此來教誨授受菩薩。一切如來發心修行的起點,無不依靠圓滿遍照的清淨覺悟相,這樣才能永遠斷除無明, 從而成就佛果。
“什麼是無明呢?善男子,一切衆生從無始以來,就有種種違背正理的顛倒認識,如同迷途的人一樣,分不清東西南北;錯誤地認爲地、水、火、風四種元素組合成了自己的身體,認爲心識攀緣外部六塵有所思慮而生起的外塵影像爲自心的相狀。這如同有眼疾的人看到空中有花,有兩個月亮。善男子,空中實際上並沒有花,只是迷惑者虛妄的執着。因爲虛妄執着的緣故,不但迷惑了本空無相的真如自性,還迷惑地以爲有實在的花及其生處,正因爲錯誤地認爲有實有,也就有了生死輪迴,這就是無明。善男子,這個無明沒有實在體性。就如做夢的人一樣,夢中的境界並非沒有,等到夢醒的時候卻空無一物。又如空中的花消失在虛空中,不能說有一定的消失之處。爲什麼呢?因爲它本來就虛幻不實,沒有生處。一切衆生在原本沒有生滅變化之中,迷惑見到生滅,如此就是妄見生死輪迴。
“善男子,一切諸佛發願開始修圓覺法門,知道一切都是虛空中的花,就知道沒有所謂的輪轉生死,也沒有承受生死的身心。不是因爲經過造作或修行而成爲無,而是因爲本性空無的原因。知道一切都是空花的覺是虛空的。了知覺相如空的心,也是空花般的相狀。既然是心證知空花相,也就不可說沒有知覺的心。對知覺心的有與無都放下不執着,就能隨順證入清淨圓滿覺悟。
“爲什麼呢?因爲覺悟的清靜心是虛空的,性體不動;如來藏中沒有獨立的法生滅,自然也就沒有知見。此法界性究竟圓滿,普遍十方。這些就被稱爲‘因地法行’。菩薩因此在大乘法門中,發起清淨心。末世衆生依照此法修行,就不會墮於不正確的偏見裏。”
這時,世尊爲了重新闡述這個道理,於是說偈語:
文殊汝當知,一切諸如來,
從於本因地,皆以智慧覺,了達於無明。
知彼如空華,即能免流轉, 
又如夢中人,醒時不可得。
覺者如虛空,平等不動轉,
覺遍十方界,即得成佛道。
衆幻滅無處,成道亦無得,本性圓滿故。
菩薩於此中,能發菩提心。
末世諸衆生,修此免邪見。

評價

暫無內容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