圓覺經 · 普賢菩薩
於是普賢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願爲此會諸菩薩衆,及爲末世一切衆生,演說菩薩修行漸次,云何思惟?云何住持?衆生未悟,作何方便普令開悟?世尊,若彼衆生無正方便及正思惟,聞佛如來說此三昧,心生迷悶,即於圓覺不能悟入。願興慈悲,爲我等輩及末世衆生,假說方便。」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普賢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爲諸菩薩及末世衆生,問於如來修行漸次,思惟住持,乃至假說種種方便。汝今諦聽,當爲汝說。」 時,普賢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善男子,彼新學菩薩及末世衆生,欲求如來淨圓覺心,應當正念,遠離諸幻。先依如來奢摩他行,堅持禁戒,安處徒衆,宴坐靜室。恆作是念:我今此身,四大和合。所謂發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垢色,皆歸於地;唾涕膿血,津液涎沫,痰淚精氣,大小便利,皆歸於水;暖氣歸火,動轉當風。四大各離,今者妄身,當在何處?即知此身,畢競無體,和合爲相,實同幻化。四緣假合,妄有六根。六根四大,中外合成,妄有緣氣,於中積聚,似有緣相,假名爲心。 「善男子,此虛妄心,若無六塵,則不能有。四大分解,無塵可得,於中緣塵,各歸散滅,畢竟無有緣心可見。 「善男子,彼之衆生幻身滅故,幻心亦滅;幻心滅故,幻塵亦滅;幻塵滅故,幻滅亦滅;幻滅滅故,非幻不滅。譬如磨鏡,垢盡明現。善男子,當知身心皆爲幻垢,垢相永滅,十方清淨。 」善男子,譬如清淨摩尼寶珠,映於五色,隨方各現。諸愚癡者,見彼摩尼,實有五色。 「善男子,圓覺淨性現於身心,隨類各應。彼愚癡者,說淨圓覺,實有如是身心自相,亦復如是,由此不能遠於幻化。是故我說身心幻垢,對離幻垢,說名菩薩。垢盡對除,即無對垢及說名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衆生,證得諸幻滅影像故,爾時便得無方清淨,無邊虛空,覺所顯發。覺圓明故, 顯心清淨。心清淨故,見塵清淨。見清淨故,眼根清淨。根清淨故,眼識清淨。識清淨故,聞塵清淨。聞清淨故,耳根清淨。根清淨故,耳識清淨。識清淨故,覺塵清淨。如是乃至鼻、舌、身、意,亦復如是。 」善男子,根清淨故,色塵清淨。色清淨故,聲塵清淨。香、味、觸、法亦復如是。 」善男子,六塵清淨故,地大清淨。地清淨故,水大清淨。火大、風大亦復如是。 「善男子,四大清淨故,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清淨。彼清淨故,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清淨。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一切清淨。 「善男子,一切實相性清淨故,一身清淨。一身清淨故,多身清淨。多身清淨故,如是乃至十方衆生圓覺清淨。 「善男子,一世界清淨故,多世界清淨。多世界清淨故,如是乃至盡於虛空,圓裹三世,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善男子,虛空如是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四大不動故,當知覺性平等不動。如是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當知覺性平等不動。 「善男子,覺性遍滿,清淨不動,圓無際故,當知六根遍滿法界。根遍滿故,當知六塵遍滿法界。塵遍滿故,當知四大遍滿法界。如是乃至陀羅尼門遍滿法界。 「善男子,由彼妙覺性遍滿故,根性塵性無壞無雜根塵無壞故,如是乃至陀羅尼門無壞無雜。如百千燈光照一室,其光遍滿無壞無雜。 「善男子,覺成就故,當知菩薩不與法縛,不求法脫; 不厭生死,不愛涅槃;不敬持戒,不憎毀禁;不重久習,不輕初學。何以故?一切覺故。譬如眼光,曉了前境,其光圓滿,得無憎愛。何以故?光體無二,無憎愛故。 「善男子,此菩薩及末世衆生,修習此心得成就者,於此無修亦無成就。圓覺普照,寂滅無二。於中百千萬億阿僧祇不可說恆河沙諸佛世界,猶如空華,亂起亂滅,不即不離,無縛無脫,始知衆生本來成佛,生死涅槃猶如昨夢。 「善男子,如昨夢故,當知生死及與涅槃,無起無滅,無來無去。其所證者,無得無失,無取無舍。其能證者,無作無止,無任無滅。於此證中,無能無所,畢竟無證,亦無證者。一切法性平等不壞。 「善男子,彼諸菩薩如是修行,如是漸次,如是思惟,如是住持,如是方便,如是開悟,求如是法,亦不迷悶。」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普賢汝當知,一切諸衆生,身心皆如幻。 身相屬四大,心性歸六塵。 四大體各離,誰爲和合者? 如是漸修行,一切悉清淨。 不動遍法界,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華, 三世悉平等,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及末世衆生, 欲求入佛道,應如是修習。
詩集
註解
思惟:思量所對之境而起分別。 開悟:開智悟理,即開智慧、悟道理。 淨圓覺心:淨妙的圓滿覺悟心。 正念:正確的念頭,念念不忘佛法真理。 奢摩他:梵語音譯。意譯爲「止」、「寂靜」。「禪定」的另稱謂。 禁戒:禁非戒惡。 宴坐:默然靜坐,此指坐禪。 無體:無實體。 四緣:緣是指二切物事之間生起一種互相交涉的關係,這種關係共有四種,即因緣、等無間緣、所緣緣、增上緣。 六根:指眼、耳、鼻、舌、身、意。根爲能生長的意思。 緣相:攀緣事物而又思慮的心的相狀。 假名:假立名字。 緣塵:攀緣色、聲等六塵。 緣心:攀緣事物的心。 摩尼寶珠:如意珠。摩尼,梵語音譯。意爲珠。 五色:青、黃、赤、白、黑,又稱「五正色」。 十二處:「六根」加「六塵」,合稱爲「十二處」。處,是出生之義。十八界:閤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聲、香、味、觸、法六塵,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六識,名爲「十八界」。 十力:如來所具有的十種智力,即覺處非處智力,即能知一切事物的道理和非道理的智力;二、三世業報智力,即能知一切衆生三世因果業報的智力;三、諸禪解脫三昧智力,即能知各種禪定及解脫三昧等的智力;四、諸根勝劣智力,即能知衆生根性的勝劣與得果大小的智力;五、種種解智力,即能普知衆生種種境界不同的智力;六、種種界智力,即能普知衆生種種境界不同的智力;七、一切至所道智力,即能知一切衆生行道因果的智力;八、天眼無礙智力,即能以天眼見衆生生死及善惡業緣而無障礙的智力;九、宿命無漏智力,即知衆生宿命及知無漏涅槃的智力;十、永斷習氣智力,即於一切妄惑餘氣,永斷不生,能如實知之的智力。四無所畏:也稱「四無畏」。無畏,即教化他人的心沒有懼怕。有佛四無畏與菩薩四無畏兩種。四無礙智:又名「四無礙解」,或「四無礙辯」,即法無礙智、義無礙智、詞無礙智、樂說無礙。法無礙智是通達諸法的名字,分別無滯;義無礙智是了知一切法之理;詞無礙智是通曉各種言語,能隨意演說;樂說無礙是辯說法義,爲衆生樂說自在。十八不共法:只限於佛所有的十八種功德法,因爲只限於佛,不與三乘共有,所以稱爲「不共法」。具體包括:身無失、口無失、念無失、無異想、無不定心、無不知已舍、欲無減、精進無減、念無減、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一切口業隨智慧行、切意業隨智慧行、智慧知過去世無礙、智慧知未來世無礙、智慧知現在世無礙。三十七助道品:即三十七菩提分法,包括:四念住、四正斷、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及八聖道支。三世即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 阿僧祇(qí):印度數目之一。又作「阿僧伽」、「阿僧企耶」、「阿僧」、「僧祗」等,意謂無量數或無窮極之數。此詞多用於計量劫數,而計量劫數時,有小阿僧祗劫與大阿僧祇劫兩種。 恆河沙:印度恆河中的細沙,以此形容數目極多。
簡介
《圓覺經》是《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的簡稱,又作《大方廣圓覺經》、《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圓覺了義經》,佛教大乘之經典。內容是佛爲文殊、普賢等十二位菩薩宣說如來圓覺的妙理和觀行方法,全經分作序、正、流通三分,是唐、宋、明以來教(賢首、天台)、禪各宗盛行講習的經典。 本章節爲普賢菩薩所請教的問題,以及佛陀的回答。意在表明修行階次及方便說法。在聞知圓覺境界後,衆生應當先心存正念,止息妄念,遠離幻境和幻心,如此就能成就虛空平等的清靜圓覺。
佳句
暫無內容
翻譯
於是普眼菩薩在大衆中離座而起,以頂禮禮敬佛足,然後起立右轉,繞佛三圈,又長跪在佛前雙手合掌,對佛稟告道:「大悲世尊,希望您能爲來參加本此法會的諸菩薩衆,以及末世修習大乘的一切衆生演說菩薩修行的逐步次序,什麼是思惟?如何能夠安住於世而保持佛法?衆生沒有開悟,應用什麼方法使他們普遍開悟?世尊,如果衆生沒有正確的方法和正確的思維,即使聽了佛所說的三昧正定法門,仍會心生迷惑,不能悟入圓滿覺悟的境界。希望佛大發慈悲,爲我們以及末世衆生解說方便法門。」 普眼菩薩說完後,再次五體投地向佛祖致禮,循環往復,這樣連續請求三次。 那時,世尊對普眼菩薩說:「善哉!善哉!善男子,你能爲諸位菩薩以及末世衆生,向我問及修行的次序,正確的思考,住世保持佛法,以及修行的簡便方法。現在你就仔細地聽,我爲你解說。」 當時,普眼菩薩以能接受佛的教導而心生歡喜,和其他參加法會的大衆安靜地聽佛說法。 「善男子,那些剛開始學佛的菩薩和末世衆生,要想求得如來清淨圓滿覺悟心,就應當堅持正確的念想,遠離各種各樣的幻象。先依照佛教授的修定的方法,堅持禁戒,要安置好徒衆,安處靜室。應常有這樣的觀念:我現在的身體是由地、水、火、風四種自然元素緣合而成。所謂頭髮、毛、爪、齒,皮、肉、筋、骨,髓、腦等,以及身體上的污垢,都屬於地元素;我的唾液、鼻涕、膿血,津液、涎末,痰、淚、精氣,大小便等,都屬於水元素;我的生命中含有的燥熱之氣,屬於火元素;我的生命之所以能夠延續是因爲有呼吸的作用,它屬於風元素。四大各有所歸,此身究竟當在何處?即知道身體終究是沒有實體的,它只是地、水、火、風四大元素互相緣和而合成的相狀,實際是一種幻化的相狀。地、水、火、風四大元素互相緣和而合成的身體,又有了眼、耳、鼻、舌、身、意六根。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地、水、火、風四大元素,個爲內,一個爲外,內外合成,組成了稱之爲「身的東西。在這個過程中產生了各種習氣,在其中積聚,好像有思慮的相狀出現,於是就有了假名爲‘心’的這個東西。 「善男子,這個虛妄的心,如果沒有色、聲、香、味、觸、法六塵,就不可能存在。如果地、水、火、風四大分離,就沒有六塵存在,既是所緣之塵各歸散滅,那麼終究也不見有能攀緣事物的心了。 「善男子,由於衆生的幻身滅掉了,所以幻心也就滅掉了幻心一旦滅掉了,幻塵也就滅掉了;因爲幻塵滅掉了,所以幻滅也會滅掉了;幻滅被滅掉,那些不是幻的‘非幻’,即空的自性卻是不滅的。這好比磨鏡,將鏡子上的污垢全部磨去後,就會再現鏡子明亮的本質。善男子,應當知道身心都是幻垢,只有把這些幻垢永遠消滅了,才能顯現十方清淨。 「善男子,比如清淨摩尼寶珠,五種顏色映入寶珠,隨着不同方向會映現出不同的顏色。但愚癡的人看到摩尼寶珠所映出的五種顏色,誤以爲摩尼寶珠上的顏色是實有的。 「善男子,圓滿覺悟的清靜本性,顯現於身心,隨着衆生的種類應現出不同的身心影像。愚癡的人認爲,清淨圓覺心與身心自身的相狀都是實有的,正是因爲有了這種認識,才使他不能遠離幻化。因此,我說身心都是幻垢,能夠對治遠離幻垢,才能稱得上是菩薩。幻垢全部除去,即沒有所謂的要對治幻垢這回事了,也就沒有對離幻垢的人。 善男子,菩薩和末世衆生,能夠證得各種虛幻假相都滅絕時,即刻便能得到無限量的清淨,無邊虛空,這都是圓明覺性的顯現。由於覺性圓明,所以心本來是清淨的。由於心是清淨的,所以看到的外境是清淨的。由於所看到的外境是清淨的,所以眼根是清淨的。由於眼根清淨,所以眼識是清淨的。由於眼識是清淨的,所以聽到的聲塵是清淨的。由於所聽到的聲塵是清淨的,所以耳根是清淨的。由於耳根是清淨的,所以耳識是清淨的。由於耳識清淨,所以人的思維覺察也是清淨的。由此類推,以至鼻、舌、身、意的根、塵也都清淨。 「善男子,由於根清淨,色塵也就清淨。色塵清淨,聲塵也就清淨。香塵、味塵、觸塵、法塵也都清淨。 「善男子,由於六塵清淨,地大也就清淨。由於地大清淨水大也就清淨。由此,火大、風大也都清淨。 「善男子,由於四大都清淨,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也都清淨。由於十二處、十八界、二十五有都清淨,十力、四無所畏四無礙智、佛十八不共法、三十七助道品也都清淨。由此,乃至八萬四千種法門也都一切清淨。 「善男子,一切事物實相真如的體性清淨,所以自身清淨。由於自身是清淨的,所以多身清淨。由於多身是清淨的,乃至十方衆生都是圓覺清淨的。 「善男子,由於一個世界清靜,多個世界也就清淨。由於多個世界清靜,如此,乃至充滿無盡虛空,三世圓滿,一切平等,清淨不動。 「善男子,由於虛空平等不動,應當知道覺悟的自性平等不動。由於四大不動,應當知道覺性平等不動。如此,乃至八萬四千陀羅尼門平等不動,應當知道覺性平等不動。 「善男子,由於覺性周遍圓滿、清淨不動、沒有邊際,應當知道六根遍滿法界。由於六根遍滿法界,應當知道六塵遍滿法界。六塵遍滿法界,應當知道四大遍滿法界。由此乃至總持法門遍滿法界。 「善男子,由於微妙的覺性遍滿法界,六根、六塵的本性沒有壞滅雜亂。由於六根、六塵的本性沒有壞滅雜亂,如此乃至總持法門沒有壞滅雜亂。猶如百千燈光照耀一室,燈光遍滿房間,相互間沒有壞滅雜亂。 「善男子,成就圓覺妙心,應當知道菩薩不被任何的法束縛,不求從法中解脫;不厭惡生死,不貪愛涅槃;不崇敬持戒的人,不憎惡毀戒的人;不特別尊重久學的人,不輕視初學的人爲什麼呢?因爲一切衆生都有圓覺妙心。比如眼光,直接知曉眼前事物,眼光圓滿映照沒有憎愛。爲什麼呢?因爲光體沒有兩樣,沒有憎恨和貪愛。 「善男子,這些菩薩及末世衆生修習圓覺妙心得到成就者,於圓覺妙心中不見有可修之行,也沒有可成就之果。圓覺妙心普照一切,其體性又寂滅無二。於圓覺心中,無數的諸佛世界,猶如空花,亂起亂滅,與圓覺心不即不離,沒有束縛,沒有解脫,由此得知,衆生本來是佛,生死、涅槃就像昨日的夢一樣。 「善男子,既然如昨日的夢一樣,應當得知生死以及涅槃沒有生起沒有滅謝,沒有來去。所證悟的道果,既無所得也無所失,既無獲得也無捨棄。那些能夠證悟的人,沒有造作什麼也沒有止息什麼,沒有隨順什麼也沒有滅除什麼。在這種修證中,沒有能證之人也沒有所證之法,終究沒有什麼修證,也沒有進行修證的人。這是因爲一切的法性都是平等、永遠不壞滅的。 「善男子,那些菩薩們應該這樣修行,像這樣循序漸進,像這樣思維,像這樣住持,像這樣運用方便手段,像這樣開悟,追求這樣的法門,纔不會感到迷惑。」 當時,世尊爲了重新闡述這個真義,於是又說偈語: 普眼汝當知,一切諸衆生,身心皆如幻。 身相屬四大,心性歸六塵。 四大體各離,誰爲和合者? 如是漸修行,一切悉清淨。 不動遍法界,無作止任滅,亦無能證者。 一切佛世界,猶如虛空華, 三世悉平等,畢竟無來去。 初發心菩薩,及末世衆生, 欲求入佛道,應如是修習。
評價
暫無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