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搜索內容,並按回車鍵開始搜索...

圓覺經 · 圓覺菩薩

於是圓覺菩薩在大衆中,即從座起,頂禮佛足,右繞三匝,長跪叉手而白佛言:“大悲世尊,爲我等輩廣說淨覺種種方便,令末世衆生有大增益。世尊,我等今者已得開悟,若佛滅後,末世衆生未得悟者,云何安居修此圓覺清淨境界?此圓覺中三種淨觀,以何爲首?惟願大悲,爲諸大衆及末世衆生施大饒益。”
作是語已,五體投地,如是三請,終而復始。
爾時,世尊告圓覺菩薩言:“善哉!善哉!善男子,汝等乃能問於如來如是方便,以大饒益施諸衆生。汝今諦聽,當爲汝說。”
時,圓覺菩薩奉教歡喜,及諸大衆默然而聽。
“善男子,一切衆生,若佛住世,若佛滅後,若法末時,有諸衆生具大乘性,信佛祕密大圓覺心。欲修行者,若在伽藍,安處徒衆,有緣事故隨分思察,如我已說。若復無有他事因緣,即建道場,當立期限。若立長期百二十日,中期百日,下期八十日,安置淨居。
“若佛現在,當正思惟。若佛滅後,施設形像,心存目想,生正憶念,還同如來常住之日。懸諸幡華,經三七日,稽首十方諸佛名字,求哀懺悔。遇善境界,得心輕安,過三七日,一向攝念。
“若經夏首,三月安居,當爲清淨菩薩止住,心離聲聞,不假徒衆。至安居日,即於佛前作如是言:我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甲,踞菩薩乘,修寂滅行,同入清淨實相住持,以大圓覺爲我伽藍,身心安居平等性智,涅槃自性無系屬故。今我敬請,不依聲聞當與十方如來及大菩薩三月安居,爲修菩薩無上妙覺大因緣故,不繫徒衆。善男子,此名菩薩示現安居。過三期日,隨往無礙。
“善男子,若彼末世修行衆生,求菩薩道入三期者,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奢摩他,先取至靜,不起思念,靜極便覺,如是初靜,從於一身至一世界,覺亦如是。
“善男子,若覺遍滿一世界者,一世界中有一衆生起一念者,皆悉能知,百千世界亦復如是。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三摩鉢提,先當憶想十方如來,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種種門,漸次修行勤苦三昧,廣發大願,自燻成種。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善男子,若諸衆生修於禪那,先取數門,心中了知生、住、滅、念,分劑頭數。如是周遍四威儀中,分別念數,無不了知,漸次增進,乃至得知百千世界一滴之雨,猶如目睹所受用物。非彼所聞一切境界,終不可取。
“是名三觀初首方便。若諸衆生遍修三種,勤行精進,即名如來出現於世。若後末世鈍根衆生,心欲求道,不得成就,由昔業障,當勤懺悔。常起希望,先斷憎愛嫉妒諂曲,求勝上心。三種淨觀隨學一事,此觀不得,複習彼觀,心不放舍,漸次求證。”
爾時,世尊欲重宣此義而說偈言:
圓覺汝當知,一切諸衆生,
欲求無上道,先當結三期,懺悔無始業。
經於三七日,然後正思惟。
非彼所聞境,畢竟不可取。
奢摩他至靜,三摩正憶持。
禪那明數門,是名三淨觀。
若能勤修習,是名佛出世。
鈍根未成者,常當勤心懺,無始一切罪。
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前。

                

詩集

註解

安居:又稱“坐夏”,即在夏季的三個月中,僧徒們不得隨便外出,以致力於坐禪和修習佛法。
淨觀:清淨的觀法。此處指奢摩他(止)、三摩鉢提(等持,即定)、禪那(禪定)。
饒益:豐足利人,給人豐饒的利益。
伽藍:“僧伽藍摩”的簡稱,譯爲“衆園”,即僧衆所居住的園庭,亦即寺院的通稱。
緣事:因果報應的事相。
隨分:隨力量的大小。
幡華:幡和鮮花。幡,即旌旗的總稱。
平等性智:證自他平等之理而得的智慧。
菩薩道:菩薩所修的道法,即自利利他的道法。
三昧:譯爲“定”,是定心於一處的意思。修行的人六根接觸外面的六塵境界時,若能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着,就叫做“定”。
數門:“數息門”的簡稱。即數息觀,數出入之息,停止心想散亂的觀法。

簡介

《圓覺經》是《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的簡稱,又作《大方廣圓覺經》、《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圓覺了義經》,佛教大乘之經典。內容是佛爲文殊、普賢等十二位菩薩宣說如來圓覺的妙理和觀行方法,全經分作序、正、流通三分,是唐、宋、明以來教(賢首、天台)、禪各宗盛行講習的經典。

佳句

暫無內容

翻譯

於是圓覺菩薩在大衆中離座而起,以頂禮禮敬佛足,然後起立右轉,繞佛三圈,又長跪在佛前雙手合掌,對佛稟告道:“大悲世尊,爲我們宣說清淨覺悟的種種方便法門,使末世衆生獲得極大利益。世尊,我們現在已經得以開悟,如果佛入滅後,末世衆生未能得以開悟的人,應該如何建設道場,安置淨居來修習這個圓滿覺悟的清淨境界?修證圓覺境界的三種清淨觀法,應該以哪個法門爲首?只希望大慈大悲的世尊,爲參加法會的大衆以及末世衆生布施豐饒的利益。”
圓覺菩薩說完後,再次五體投地向佛祖致禮,循環往復,這樣連續請求三次。
那時,世尊對普覺菩薩說:“善哉!善哉!善男子,你能向如來詢問這些方便法門,以便將豐饒的利益佈施給衆生。現在你就仔細地聽,我爲你解說。”
當時,圓覺菩薩以能接受佛的教導而心生歡喜,和其他參加法會的大衆安靜地聽佛說法。
“善男子,一切衆生,無論佛陀在世,還是滅度,或者佛法的末法時期,都有一類衆生具有大乘根性,深信佛的祕密大圓滿覺心。而這些想要修行的人,如果在寺院裏,有安置信徒等雜事影響修行,因爲這樣的因果關係,所以應當隨自己能力大小思維體察各種法門,如同我已經講過的。如果沒有其他雜事因緣,就應建修行的道場,設定修行期限,長期一百二十天,中期百天,短期八十天,安心地居住在清淨居所。
“佛現今在世,就應當正念思維。如果佛滅度後,就應當設置佛的形像,對佛心存目想,明記不忘,如同佛在世常住時樣。懸掛幡和鮮花,經過二十一天的禮佛懺悔,求佛哀憫我的懺悔心。遇到好的境界,身心輕鬆安詳,經過二十一天之後,一一直保持正念。
“到了初夏,安居三個月,應當按照清淨的菩薩教法而安居,心離聲聞小乘法,不依靠徒衆。到了開始安居那天,即在佛前說這樣的話:我是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某某,遵依菩薩乘,修習寂滅法行,同入清淨佛性真如境界,大圓覺性是我修行證果的處所,身心安居於平等圓滿的覺性智慧,這是因爲圓滿的清淨自性沒有任何牽繫。現在我恭敬地請求,不依據聲聞乘教法,與十方如來以及大菩薩同作三月安居的行法,爲了修證菩薩無上圓妙覺性的原因,不牽繫徒衆。善男子,這叫傲菩薩示現安居。過了三期中自立的期限後,就可以隨意到任何地方,沒有障礙了。
“善男子,如果末世修行的衆生,求菩薩道而按照三期法修行的人,如果不是依據佛教導的修行方法而得到的境界,都不可取。
“善男子,如果衆生修習奢摩他,要先取至靜,心中不生起念想,靜到極處便產生覺悟智慧,這樣的極靜能從一身而擴展到一個世界,覺悟智慧也是同樣的道理。
“善男子,如果覺悟智慧遍滿一個世界,那麼一個世界中有個人生起一個念頭,就都能覺知,百千個世界也是同樣的道理。如果不是依據佛教導的修行方法而得到的境界,都不可取。
“善男子,如果衆生修習三摩鉢提,應當專心念想十方如來和十方世界一切菩薩,依據種種法門,逐漸次序勤苦修定,廣發大的誓願,自己熏習自心成爲根性種子。如果不是依據佛教導的修行方法而得到的境界,都不可取。
“善知識,如果衆生修習禪那,先從數息入手,心中就會了知生、住、滅,以及其始末長短,多少頭數。在行、住、坐、臥的四威儀中,對於自己心念的分別狀態和心念的次數,無不明白知曉。如此這樣逐漸進步,乃至於能夠知道百千世界中的一滴雨,好像親眼目睹自己所用的東西。如果不是依據佛教導的修行方法而得到的境界,都不可取。
“以上這些就是三種清淨觀法初入手的方便法門。如果衆生能全面修習三種清淨觀法,勤奮踐行努力上進,就好像是佛出現一樣。如果後世的愚鈍衆生,心想求道,但不能取得成就,這是由於以前所做的惡業障礙,應當經常懺悔。要常常生起希望,先斷除憎、愛、嫉妒、諂曲的心念,求勝進增上的心。隨便修習三種清淨觀法中的一種,這個觀法不能成功,就再修習其他觀法,心不放棄,逐漸求證。”
當時,世尊爲了重新闡述這個真義,於是說偈語:
圓覺汝當知,一切諸衆生,
欲求無上道,先當結三期,懺悔無始業。
經於三七日,然後正思惟。
非彼所聞境,畢竟不可取。
奢摩他至靜,三摩正憶持。
禪那明數門,是名三淨觀。
若能勤修習,是名佛出世。
鈍根未成者,常當勤心懺,無始一切罪。
諸障若消滅,佛境便現前。

評價

暫無內容

評論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