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搜索內容,並按回車鍵開始搜索...

簡介

秦朝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國家。從公元前230年到前221年秦始皇嬴政先後滅掉了關東六國,完成了國家統一,後北擊匈奴,南服百越。首創了皇帝制度、以三公九卿爲代表的中央官制,以及郡縣制,徹底打破了自西周以來的世卿世祿制度,維護了國家的統一、強化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奠定了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的統治基礎,故有說法“百代猶得秦政法”。但秦朝的暴政也引起了階級矛盾與社會的動盪不安,導致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前206年,秦王子嬰向劉邦投降。僅15年,秦朝便走向了滅亡。

詩人 (10)

項羽

項羽,名籍,字羽,楚國下相(今江蘇宿遷)人,楚國名將項燕之孫,他是中國軍事思想“兵形勢”代表人物(兵家四勢:兵形勢、兵權謀、兵陰陽、兵技巧),以勇武聞名的軍事家,李晚芳對其有“羽之神勇,千古無二”的評價。 項羽早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中(今江蘇蘇州)起義反秦,項梁陣亡後他率軍渡河救趙王歇,於鉅鹿之戰擊破章邯、王離領導的秦軍主力。秦亡後稱西楚霸王,定都彭城(今江蘇徐州),實行分封制,封滅秦功臣及六國貴族爲王。 而後漢王劉邦從漢中出兵進攻項羽,項羽與其展開了歷時四年的楚漢戰爭,期間雖然屢屢大破劉邦,但項羽始終無法有固定的後方補給,糧草殆盡,又猜疑亞父范增,最後反被劉邦所滅。公元前202年,項羽兵敗垓下(今安徽靈璧縣南),突圍至烏江(今安徽和縣烏江鎮)邊自刎而死。

虞姬

秦末人。項羽姬。羽被漢兵圍於垓下,軍少糧盡,起飲帳中,悲歌慷慨,姬起而和之。相傳其詞爲:“漢兵已略地,四方楚歌聲。大王意氣盡,賤妾何聊生!”遂自殺。

李斯

李斯(約公元前284年—公元前208年),字通古。戰國末期楚國上蔡(今河南上蔡)人。秦代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和書法家。李斯早年爲郡小吏,後從荀子學帝王之術,學成入秦。初被呂不韋任以爲郎。後勸說秦王政滅諸侯、成帝業,被任爲長史 。秦王採納其計謀,遣謀士持金玉遊說關東六國,離間各國君臣,又任其爲客卿。秦王政十年(公元前237年)由於韓人間諜鄭國入秦,秦王下令驅逐六國客卿。李斯上《諫逐客書》阻止,被秦王所採納,不久官爲廷尉。在秦王政滅六國的事業中起了較大作用。秦統一天下後,與王綰、馮劫議定尊秦王政爲皇帝,並制定有關的禮儀制度。被任爲丞相。他建議拆除郡縣城牆,銷燬民間的兵器;反對分封制,堅持郡縣制;又主張焚燒民間收藏的《詩》、《書》等百家語,禁止私學,以加強中央集權的統治。還參與制定了法律,統一車軌、文字、度量衡制度。李斯政治主張的實施對中國和世界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秦始皇死後,他與趙高合謀,僞造遺詔,迫令始皇長子扶蘇自殺,立少子胡亥爲二世皇帝。後爲趙高所忌,於秦二世二年(公元前208年)被腰斬於鹹陽鬧市,並夷三族。

無名氏 🔥

秦朝佚名作者的統稱。

公羊高

公羊高,戰國時齊國人,相傳是孔子學生卜商(子夏)的門人,由子夏口授《春秋》,作《春秋傳》十一卷,傳其子公羊平,即春秋三傳之一的《公羊傳》。

韓非 🔥

韓國都城新鄭(今河南省新鄭市)人,戰國末期傑出的思想家、哲學家和散文家。韓非被譽爲最得老子思想精髓的兩個人之一。韓非將商鞅的“法”,申不害的“術”和慎到的“勢”集於一身,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韓非將老子的辯證法、樸素唯物主義與法融爲一體。韓非是韓王之子,荀子的學生,李斯的同學。著有《韓非子》一書,共五十五篇,十萬餘字。在先秦諸子散文中獨樹一幟,呈現韓非極爲重視唯物主義與效益主義思想,積極倡導君主專制主義理論,目的是爲專制君主提供富國強兵的思想。韓非深愛自己的祖國韓國,但他的政治主張並不被韓王所重視,而秦王嬴政卻爲了得到韓非而出兵攻打韓國。李斯因嫉妒韓非的才能,將韓非害死在秦國。但是,韓非的法家思想卻被秦王嬴政所重用,幫助秦國富國強兵,最終統一六國。韓非的思想深邃而又超前,對後世影響深遠。《史記》載:秦王見《孤憤》、《五蠹》之書,曰:“嗟乎,寡人得見此人與之遊,死不恨矣!”可知當時秦王的重視。《韓非子》也是間接補遺史書對中國先秦時期史料不足的參考重要來源之一,著作中許多當代民間傳說和寓言故事也成爲成語典故的出處。

呂不韋 🔥

中國戰國時代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南)著名商人,戰國後期著名政治家,後位及秦相,在秦爲相十三年。廣招門客以「兼儒墨,合名法」爲思想中心,合力編撰《呂氏春秋》,有系統性的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後爲先秦雜家代表人物之一。執政時曾攻取周、趙、衛的土地,立三川、太原、東郡,對秦王政兼併六國的事業有重大貢獻。後因嫪毐集團叛亂事受牽連,被免除相邦職務,出居河南封地。不久,秦王政下令將其流放至蜀地(今四川),不韋憂懼交加,於是在三川郡(今河南洛陽)自鴆而亡。

公羊高

公羊高,舊題《春秋公羊傳》的作者。相傳是子夏(卜商)的弟子,治《春秋》,傳於公羊平。《春秋公羊傳》最初僅有口說流傳,西漢景帝時,傳至玄孫公羊壽及齊人胡母生,才“著於竹帛”,流傳於世。《春秋公羊傳》,亦稱《公羊春秋》或《公羊傳》,是今文經學的重要典籍,起於魯隱公元年(前722),終於魯哀公十四年(前481),着重闡釋《春秋》之“微言”、“大義”,史事記載較簡略。

商鞅

商鞅(約公元前395年-公元前338年),戰國時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衛國(今河南省安陽市內黃縣梁莊鎮)[1][2]人,衛國國君的後裔,姬姓公孫氏,故又稱衛鞅、公孫鞅。後因在河西之戰中立功獲封商於十五邑,號爲商君,故稱之爲商鞅。 商鞅通過變法使秦國成爲富裕強大的國家,史稱“商鞅變法”。政治上,商鞅改革了秦國戶籍、軍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區劃、稅收、度量衡以及民風民俗,並制定了嚴酷的法律;經濟上商鞅主張重農抑商、獎勵耕織,軍事上商鞅作爲統帥率領秦軍收復了河西。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逝世,其子秦惠文王繼位。秦孝公去世的同年,商鞅因被公子虔指爲謀反,戰敗死於彤地,其屍身被帶回鹹陽,處以車裂後示衆

黃石公

黃石公(?-前195年),下邳(今江蘇邳縣)人。秦漢時期思想家,軍事家,別稱圯上老人、下邳神人,被道士列入道教神譜。 早年爲躲避戰亂,隱居於下邳。三次試探張良,授予《太公兵法》,輔佐漢高祖劉邦奪得天下。 漢高帝八年,去世,後世流傳《素書》和《黃石公三略》

作品 (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