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搜索內容,並按回車鍵開始搜索...

當代

簡介

梁羽生(1924.3.22~2009.1.22),原名陳文統,中國著名武俠小說家,與金庸、古龍、溫瑞安並稱爲中國武俠小說四大宗師,被譽爲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和金庸共同扛起了新派武俠小說的大旗,梁羽生摒棄了舊派武俠小說一味復仇與嗜殺的傾向,將俠行建立在正義、尊嚴、愛民的基礎上,提出“以俠勝武”的理念。梁羽生爲人正派,創作了三十餘部武俠佳作,開創了新派武俠小說的先河。2009年1月22日,梁羽生因病在悉尼去世,享年85歲。 代表作品有《白髮魔女傳》《七劍下天山》《萍蹤俠影錄》《雲海玉弓緣》等。在評價自己的武俠創作地位時,梁羽生曾說:“開風氣也,梁羽生;發揚光大者,金庸。另有筆名陳魯、馮瑜寧、梁慧如、李夫人、馮顯華、幻萍、佟碩之、鳳雛生。

詩人 (51)

毛澤東 🔥

毛澤東,字潤之,筆名子任。湖南湘潭人。中國革命家、戰略家、理論家、詩人,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袖,毛澤東思想的主要創立者。從1949年到1976年,毛澤東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領導人。他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發展、軍事理論的貢獻以及對共產黨的理論貢獻被稱爲毛澤東思想。毛澤東被視爲現代世界歷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時代》雜誌將他評爲20世紀最具影響100人之一。

李叔同 🔥

李叔同,又名李息霜、李岸、李良,譜名文濤,幼名成蹊,學名廣侯,字息霜,別號漱筒。李叔同是著名音樂家、美術教育家、書法家、戲劇活動家,是中國話劇的開拓者之一。他從日本留學歸國後,擔任過教師、編輯之職,後剃度爲僧,法名演音,號弘一,晚號晚晴老人,後被人尊稱爲弘一法師。1913年受聘爲浙江兩級師範學校(後改爲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音樂、圖畫教師。1915年起兼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音樂、圖畫教師,並譜曲南京大學歷史上第一首校歌。

魯迅 🔥

魯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樟壽,後改名周樹人,字豫山,後改字豫才,浙江紹興人。著名文學家、思想家、革命家、教育家、民主戰士,新文化運動的重要參與者,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之一。

秋瑾 🔥

浙江省紹興府山陰縣(今紹興市)人,生於福建省廈門。初名閨瑾,乳名玉姑,字璿卿,號旦吾,留學日本後改名瑾,字(或作別號)競雄,自稱鑑湖女俠,筆名鞦韆、漢俠女兒,曾用筆名白萍。近代女民主革命志士,提倡女權,蔑視封建禮法,提倡男女平等,常以花木蘭,秦良玉自喻。性豪俠,習文練武,著男裝。自費留學日本期間,積極參加反對清朝封建統治的革命活動,並加入同盟會。回國後創辦《中國女報》,宣傳革命。後回紹興組織光復會,清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與徐錫麟分頭準備皖浙兩省起義,事發後被捕,六月六日就義於紹興軒亭口,從而間接促成辛亥革命。後人輯有《秋瑾集》。

陳毅 🔥

陳毅(1901年8月26日-1972年1月6日),男,名世俊,字仲弘,四川樂至人,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創建人和領導人之一,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外交家。曾任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中共中央軍委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部長,上海市人民政府首任市長。 1977年其遺作專集《陳毅詩詞選集》出版。

林覺民

林覺民,字意洞,號抖飛,又號天外生,漢族,福建閩侯人。少年之時,即接受民主革命思想,推崇自由平等學說。留學日本期間,加入中國同盟會。1911年春回國,4月24日寫下絕筆《與妻書》,後與族親林尹民、林文隨黃興、方聲洞等革命黨人參加廣州起義,轉戰途中受傷力盡被俘。後從容就義,史稱“黃花崗七十二烈士”之一。

于右任

于右任,漢族,陝西三原人,祖籍涇陽鬥口於村。原名伯循,字誘人,爾後以“誘人”諧音“右任”爲名;別署“騷心”“髯翁”,晚年自號“太平老人”。是中華民國開國元勳之一,中國近代知名的政治家、教育家、書法家。于右任早年是同盟會成員,民國成立之後長年在政府擔任高級官員,尤其擔任監察院院長達三十四年,是歷史上在任最久的五院院長,同時也是復旦大學、上海大學、國立西北農林專科學校(今西北農林科技大學)的創辦人和復旦大學、私立南通大學校董等。

繆鉞

繆鉞,字彥威,江蘇溧陽人,著名歷史學家、文學家、教育家、書法家。清光緒三十年甲辰十月三十日(公元1904年12月6日)生於直隸(今河北省)遷安縣。北京大學文科肄業。曾任保定私立培德中學和保定私立志存中國文教員。後歷任河南大學中文系、廣州學海書院、四川大學、華西協合大學、浙江大學中文系教授。1995年1月6日逝世於成都。先生治學最大特點是文史結合、博通與專精相結合,在魏晉南北朝史學與文學、唐宋文學、詩學、詞學、古籍整理、中國古代思想史等領域均有建樹。著有《元遺山年譜彙纂》、《中國史上之民族詞人》、《詩詞散論》、《杜牧詩選》、《三國志選》、《讀史存稿》、《杜牧傳》、《杜牧年譜》、《冰繭庵叢稿》、《冰繭庵序跋輯存》、《冰繭庵剩稿》等,主編《三國志選注》和《三國志導讀》,與葉嘉瑩教授合著《靈谿詞說》和《詞學古今談》,發表論文一百二十餘篇,另有舊體詩詞集《冰繭庵詩詞稿》行世。

陳寅恪

陳寅恪,字鶴壽,江西修水人。中國現代最負盛名的集歷史學家、古典文學研究家、語言學家、詩人於一身的百年難見的人物,與葉企孫、潘光旦、梅貽琦一起被列爲清華大學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與呂思勉、陳垣、錢穆並稱爲“前輩史學四大家” 。先後任職任教於清華大學、西南聯大、廣西大學、燕京大學、中山大學等。 陳寅恪之父陳三立是“清末四公子”之一、著名詩人。祖父陳寶箴,曾任湖南巡撫。夫人唐篔,是臺灣巡撫唐景崧的孫女。因其身出名門,而又學識過人,在清華任教時被稱作“公子的公子,教授之教授”。 著有《隋唐制度淵源略論稿》《唐代政治史述論稿》《元白詩箋證稿》《金明館叢稿》《柳如是別傳》《寒柳堂記夢》等。

郁達夫

鬱達夫(1895~1945),原名鬱文,字達夫,浙江富陽人。7歲入私塾受啓蒙教育。1911年起開始創作舊體詩,並向報刊投稿。1921年參與發起成立創造社,1922年畢業於東京帝國大學經濟部。回國後參加編輯《創造》季刊、《創造週報》等刊物。1928年與魯迅合編《奔流》月刊,並主編《大衆文藝》。1930年中國自由運動大同盟成立,爲發起人之一,並參加中國左翼作家聯盟。1933年初加入中國民權保障同盟。1945年在蘇門答臘被日本憲兵祕密殺害。鬱達夫一生著述甚富。1928年起,陸續自編《達夫全集》出版,其後還有《達夫自選集》、《屐痕處處》、《達夫日記》、《達夫遊記》、《閒書》、《鬱達夫詩詞抄》、《鬱達夫文集》,以及《達夫所譯短篇集》等。

汪東

汪東,著名文學家、書法家。原名東寶,後改名東,字旭初,號寄庵,別號寄生、夢秋。能鐵血也能風雅的革命者。

陳匪石

原名陳世宜,字小樹,號匪石,別號倦鶴,江蘇江寧人,蘇州江蘇法政學堂教務。幼穎悟,有“神童”之稱。1901年,入學於省尊經書院,深受書院山長次珊先生之賞識。1905年,他慨然受聘任該學堂教員,教育學生“學必有用於世,始名爲‘學’!”並經常向學生講述時局之艱危。1906年東渡日本修習法律,結識革命黨人黃興,併入同盟會。1908年回國後任蘇州江蘇法政學堂教務。武昌起義後,積極參與江蘇獨立之謀;勝利後不願居功求報,隻身赴南洋檳榔嶼任《光華日報》記者,宣傳革命。1913年歸國後在多家報紙任記者,1919年起,先後在中國大學、華北大學、持志大學、中央大學任教授。

高旭

字天梅、號劍公,別字慧雲、鈍劍,江蘇金山(今上海金山)人,中國近代詩人、同盟會領袖之一、南社創始人之一。他早年傾向維新變法,後來轉向支持革命,與陳去病、柳亞子等創立南社。由於《申報》、《民國日報》不負責任地將所有參與投票人員作爲曹錕賄選人員,使其被迫捲入這場世紀冤案。詩文由其弟高基編爲《天梅遺集》。他的詩,常常洋溢着一種甘願爲國犧牲的英雄主義氣概。如“大事畢矣喫一刀,滾滾頭顱好男子”(《登金山衛城懷古》);“炸彈光中覓天國,頭顱飛舞血流紅”(《盼捷》)。高旭以歌行見長。其優點是跳踉恣肆,熱氣騰騰,表現了革命鼓動詩歌的特色;其缺點是淺露粗糙,錘鍊不足。辛亥革命後,看不到出路,思想苦悶、彷徨,詩風也隨之變化,叱吒風雲的氣概日少,而纏綿悲慼的成分日多。高旭早年受過“詩界革命”的影響。他的少數詩以儒、釋、道三教掌故與近代科學知識相糅合,走譚嗣同、夏曾佑路子。他的另一些詩則效法黃遵憲的《軍歌》等新體,比較通俗,不受五、七言束縛,可以配譜歌唱,如《女子唱歌》、《愛祖國歌》、《軍國民歌》、《光復歌》等。

蘇曼殊 🔥

蘇曼殊,原名玄瑛,字子谷,後爲僧,號曼殊。廣東香山(今中山)人,留學日本,漫遊南洋各地。能詩文,善繪畫,通英、法、日、梵等文,曾任報刊編輯及學校教師。與章炳麟、柳亞子等人交遊,參加南社。詩悱惻芬芳,又以淺近文言作小說,有《斷鴻零雁記》、《碎簪記》等,並翻譯拜倫、雨果等人作品。有《蘇曼殊全集》。

方鶴齋

方鶴齋,名旭,鶴齋其號。安徽桐城縣人。桐城派古文家。歷任四川省夔州知府,留日學生監督、省學務處提督、省提學使、川東道臺。爲官清正,大力倡辦新式學堂。因喜愛成都風物,遂家焉,竟成“成都五老”之一。詩、書、畫皆善。今存《鶴齋詩存》、《鶴齋文存》,皆門人以壽金刊印。《詩存》所收,從七十歲起,鶴齋本意如此。

朱德

暫無簡介

邱清泉

暫無簡介

沈祖棻

沈祖棻,字子苾,別署紫曼,筆名絳燕,江蘇海鹽人,自上世徙居蘇州,因家焉。一九三四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系,一九三六年畢業於金陵大學國學特別研究班。一九三七年九月一日與程千帆結縭於屯溪。一九四二年以詩律教授,歷主金陵大學、華西大學、江蘇師範學院、武漢大學講席,垂三十載,成就甚大。一九七六年休致,翌年六月二十七日,覯逢車禍,逝世武昌,逾月,葬於石門峯公墓。所著書有《微波辭》、《涉江詞稿》、《涉江詩稿》、《宋詞賞析》、《唐人七絕詩淺釋》、《古詩今選》凡六種。而短篇小說、新詩、散文、雜著之散見報刊未及收拾者,又百數十篇。

李大釗

暫無簡介

沈軼劉

暫無簡介

吳紹烈

暫無簡介

宋教仁

暫無簡介

周恩來

周恩來 ,偉大的馬克思主義者,偉大的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軍事家、外交家,黨和國家主要領導人之一,中國人民解放軍主要創建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勳,是以毛澤東同志爲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 。1976年1月8日在北京逝世。他的主要著作收入《周恩來選集》。

夏承燾

暫無簡介

孫文

清末民初醫師、政治家、革命家,中華民國開國元勳,中國國民黨之創黨人。幼名帝象,譜名德明,字載之,號日新、逸仙,室號品蘭堂。生於大清帝國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翠亨村,祖籍廣東省東莞縣長安鎮上沙村。流亡日本時,曾化名中山樵,在日本多尊稱其爲中山先生,「中山」實爲姓,惟後訛傳爲「孫中山」,孫氏個人多用「孫文」或「孫逸仙」簽署重要文件,罕用「孫中山」。1905年,在日本東京組成中國同盟會,被推爲總理;確定「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建立民國,平均地權」政綱,提出三民主義學說。1911年12月29日,被十七省代表在南京推選爲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宣佈就職,建立中華民國臨時政府。1919年,將中華革命黨改組爲中國國民黨1940年4月,國民政府明令尊稱孫中山先生爲中華民國國父。孫文童年曾受太平天國的老士兵影響,就有革命思想。但到了青年時期,他依舊未有行動,只期望進入官場,二十八歲上書清朝重臣李鴻章,建言改革,卻遭遇李鴻章的冷落。孫文在澳門行醫時加入澳門古老的祕密組織「少年中國黨」,邁向革命。日本命令將兵遣師,侵入中國。1894年11月24日,孫文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中國國民黨前身)。1895年,興中會發動乙未廣州起義。原本,孫文提倡以武裝革命推翻滿清統治以建立中華民國,但民國建立以後,他得不到北洋軍人的信任、支持,所以他又提倡武力推翻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於是遭受許多非議。他提出三民主義等政治綱領,影響中國政治至深,中國國民黨建立的政權繼承他的黨國體制和以黨治軍思想,尊其爲唯一總理。

袁榮法

暫無簡介

馬一浮

馬一浮幼名福田,字一佛,後字一浮,號湛翁,別署蠲翁、蠲叟、蠲戲老人。浙江會稽(今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思想家、詩人和書法家。 馬一浮是引進馬克思《資本論》的中華第一人,與梁漱溟、熊十力合稱爲“現代三聖”(或“新儒家三聖”),現代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人物之一,《浙江大學校歌》的詞作者,浙江大學原教授。於古代哲學、文學、佛學造詣精深,又精於書法,合章草、漢隸於一體,自成一家。曾應蔡元培邀赴北京大學任教。建國後,任浙江文史研究館館長、中央文史研究館副館長,是第二、第三屆全國政協委員會特邀代表。所著後人輯爲《馬一浮集》。 馬一浮認爲心、思想是一切文化學術之根本,“不知反求自心之義理,終無入頭處”。因此,他反覆強調中國文化的根本精神即在於“發明自心之義理”。馬一浮認爲,把哲學分成本體論、認識論、經驗論、方法論等,乃是從近代哲學開始的,而“中土先哲,本其體驗所得以爲說”,其學“內外本末只是一貫”。可以說,在馬一浮那裏,全部文化或哲學問題,以及全部教育問題,都只集中在一點上,即“發明”和“反求自心之義理”。他的文化觀和哲學思想是徹底的唯心主義。 馬一浮能夠很好地融會程朱、陸王兩派的思想、方法。他認爲,“義理之學最忌講宗派立門戶,……先儒臨機施設,或有抑揚,皆是對治時人病痛,不可執藥成病。程朱陸王並皆見性,併爲百世之師,不當取此舍彼。但其教人之法亦有不同,此須善會,實下工夫。他批評那些對朱陸異同爭論不休的人說:這些人“不知源流,又不明古人機用,妄生同異,只是瞎漢贓誣古人,自己全不曾用力,安能知古人造詣邪?”其實,“程朱陸王豈有二道?見性是同,垂語稍別者,乃爲人悉檀建化邊事耳(按:“爲人悉檀”乃佛教用語,意思是根據各人不同的根機和能力,而爲之說各種法;“建化”指建立教化,也是臨機施設,對症下藥的意思)”。他在融合程朱陸王的思想方法方面,誠如賀麟所指出的:“其格物窮理,解釋經典,講學立教,一本程朱,而其返本心性,祛習復性,則接近陸王之守約。”

郭沫若

郭沫若,1892 年 11 月 16 日出生於四川省樂山縣銅河沙灣,畢業於日本九州帝國大學,現代文學家、歷史學家、新詩奠基人之一。

陳衡恪

陳師曾(1876.3.12—1923.9.17),又名衡恪,號朽道人、槐堂,江西義寧人(今江西省修水縣),著名美術家、藝術教育家。 陳師曾出身書生門第,祖父是湖南巡撫陳寶箴,父親是著名詩人陳三立。1902年東渡日本留學,1909年回國,任江西教育司長。從1911年2月至1913年4月,他受南通張謇之邀,至通州師範學校任教,專授博物課程。1913年又赴長沙第一師範任課,後至北京任編審員之職。先後兼任女子高等師範學校、北京高等師範學校、北京美術專門學校教授。1923年9月爲奔母喪回南京,不幸染病逝世,終年僅47歲。[1] 陳師曾善詩文、書法,尤長於繪畫、篆刻。其山水畫在承襲明代沈周、清代石濤技法的基礎之上,注重師法造化,從自然景觀中汲取創作靈感;寫意花鳥畫近學吳昌碩,遠宗明人徐渭、陳淳等大寫意筆法,畫風雄厚爽健,富有情趣;人物畫以意筆勾描,注重神韻,帶有速寫和漫畫的紀實性。其著作有《陳師曾先生遺墨》(10集)、《陳師曾先生遺詩》(上下卷)、《中國繪畫史》、《中國美術小史》、《中國文人畫之研究》、《染倉室印集》等。

張充和

暫無簡介

舒慶春

暫無簡介

董必武

暫無簡介

馮友蘭

暫無簡介

黃侃

初名喬鼐,後更名喬馨,最後改爲侃,字季剛,又字季子,晚年自號量守居士,湖北蘄春人,生於成都。清光緒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留學日本,在東京師事章太炎,受小學、經學,爲章氏門下大弟子。民國三年(公元1914年)後曾在北京大學、武昌高等師範(武漢大學前身)、北京師範大學、山西大學、東北大學、中央大學(南京大學前身)、金陵大學等學校任教授。在北京大學期間,從劉師培學,盡通春秋左氏學家法。歿於南京,僅四十九歲。於經學、文學、哲學皆有深詣,尤以「小學」之音韻、文字、訓詁最爲卓越,人以與章太炎爲「乾嘉以來小學之集大成者」。主張中國傳統語言文字學的研究應以《說文》、《廣韻》兩書爲基礎,強調從形、音、義三者關係中研究中國語言文字學,以音韻貫穿文字和訓詁。有《量守居士詩集》、《量守居士詞集》、《量守廬日記》、《黃侃論學雜著》、《文心雕龍札記》、《詩品註釋》、《說文古韻》、《爾雅略說》、《集韻聲類表》、《日知錄校記》等

詹安泰

詹安泰(1902-1967),字祝南,號無庵,廣東饒平(今廣東省饒平縣)人,著名詞學家,尤精研於宋詞,齋號漱宋室。求學於廣東高等師範學校,畢業於國立廣東大學(後改名國立中山大學)。任教於廣東省立第二師範學校(今韓山師範學院)、中山大學。有《無庵詞》、《花外集箋註》、《李璟李煜詞》、《姜詞箋釋》、《碧山詞箋證》、《宋詞散論》、《詹安泰詞學論稿》等。

楊匏安

楊匏安 (1896年11月-1931年8月) , 廣東香山縣南屏鎮北山村(今屬珠海市)人,原名錦濤(燾dào),筆名匏安。中共黨員。國民黨中央組織部祕書、代部長,中執委,中共中央委員,太陽社發起人,華南地區新文化運動和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先驅。

鄧潛

清廣州人。廣州城北三家店打石工人。道光二十一年英軍侵擾三家店時,潛率衆持棍、錘與英軍奮戰。繼又與三元里羣衆聯合抗英。

趙尊嶽

江蘇武進人,字叔雍,號髙梧軒主人。況蕙風弟子。客居星島以歿。有《填詞叢話》、《明詞彙刊》、《髙梧軒詩集》、《珍重閣詞集》。

聶紺弩

暫無簡介

饒宗頤

生於廣東潮安,祖籍廣東潮州,字固庵、伯濂、伯子,號選堂,是享譽海內外的學界泰斗和書畫大師。他在傳統經史研究、考古、宗教、哲學、藝術、文獻以及近東文科等多個學科領域均有重要貢獻,在當代國際漢學界享有崇高聲望。中國學術界曾先後將其與錢鍾書、季羨林並列,稱之爲“南饒北錢”和“南饒北季” 。曾任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榮休講座教授、藝術系偉倫講座教授以及中國文化研究所顧問,香港大學、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等校名譽教授。

錢鍾書

錢鍾書(1910年-1998年),江蘇無錫人,原名仰先,字哲良,後改名鍾書,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中國現代作家、文學研究家,與饒宗頤並稱爲“南饒北錢”。1941年,完成《談藝錄》《寫在人生邊上》的寫作。1947年,長篇小說《圍城》由上海晨光出版公司出版。1958年創作的《宋詩選注》,列入中國古典文學讀本叢書。1972年3月,六十二歲的錢鍾書開始寫作《管錐編》。1976年,由錢鍾書參與翻譯的《毛澤東詩詞》英譯本出版。1982年,創作的《管錐編增訂》出版。 1998年12月19日上午7時38分,錢鍾書先生因病在北京逝世,享年88歲。 錢鍾書享有“文化崑崙”的美譽。他以數學15分,而中英文全優的成績被清華大學外文系破格錄取。他淡泊名利,超凡脫俗,因此不少人都說他“狂”。不過,他的狂妄也和他的才氣一樣出名,錢鍾書的狂狷是一種真性情的自然流露。有德識學養、才情膽略,更有精神風骨。錢鍾書以一種文化批判精神觀照中國與世界。在精熟中國文化和通覽世界文化的基礎上,錢先生在觀察中西文化事物時,總是表現出一種清醒的頭腦和一種深刻的洞察力。他不拒絕任何一種理論學說,也不盲從任何一個權威。他畢生致力於確定中國文學藝術在世界文學藝術宮殿中的適當位置,從而促使中國文學藝術走向世界,加入到世界文學藝術的總的格局中去。爲此,他既深刻地闡發了中國文化精神的深厚意蘊和獨特價值,也恰切地指出了其歷史侷限性和地域侷限性。他既批評中國人由於某些幻覺而對本土文化的妄自尊大,又毫不留情地橫掃了西方人由於無知而以歐美文化爲中心的偏見。錢先生對於推進中外文化的交流、使中國人瞭解西方的學術以及使西方人瞭解中國的文化,起了很好的作用。

金庸

金庸(1924年3月10日—2018年10月30日),本名查良鏞,生於浙江省海寧市,1948年移居香港。當代武俠小說作家、新聞學家、企業家、政治評論家、社會活動家,被譽爲“香港四大才子”之一,與古龍、梁羽生、溫瑞安並稱爲中國武俠小說四大宗師。 1944年,金庸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1946年秋,進入上海《大公報》任國際電訊翻譯。1948年,畢業於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並被調往《大公報》香港分社。1952年調入《新晚報》編輯副刊,並寫出《絕代佳人》、《蘭花花》等電影劇本。1959年,金庸等人於香港創辦《明報》。 1985年起,歷任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政治體制小組負責人之一,基本法諮詢委員會執行委員會委員,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籌備委員會委員。1994年,受聘北京大學名譽教授。2000年,獲得大紫荊勳章。2007年,出任香港中文大學文學院榮譽教授。2009年9月,被聘爲中國作協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副主席;同年榮獲2008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2010年,獲得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 2018年10月30日,金庸在香港逝世,享年94歲。入圍感動中國2018候選人物。

何訓田

何訓田,著名作曲家,音樂新語言開創者,上海音樂學院教授。 1981年創立“三時說”和“音樂維度論”;1982年創立“RD作曲法”,是中國當代第一部作曲法;1995年開創了國際唱片史上在全球發行第一張中文唱片的歷史,創作的《阿姐鼓》《央金瑪》等唱片全集在全球八十多個國家出版發行,銷量數百萬張;1997年創立“結構流作曲法”;1997年創立“空隙論”;2003年完成人類第一部獻給所有物種的元音樂《聲音圖案》;2008年完成人類第一部前意識音樂《一訸上歌》。

梁羽生

梁羽生(1924.3.22~2009.1.22),原名陳文統,中國著名武俠小說家,與金庸、古龍、溫瑞安並稱爲中國武俠小說四大宗師,被譽爲新派武俠小說的開山祖師。 在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他和金庸共同扛起了新派武俠小說的大旗,梁羽生摒棄了舊派武俠小說一味復仇與嗜殺的傾向,將俠行建立在正義、尊嚴、愛民的基礎上,提出“以俠勝武”的理念。梁羽生爲人正派,創作了三十餘部武俠佳作,開創了新派武俠小說的先河。2009年1月22日,梁羽生因病在悉尼去世,享年85歲。 代表作品有《白髮魔女傳》《七劍下天山》《萍蹤俠影錄》《雲海玉弓緣》等。在評價自己的武俠創作地位時,梁羽生曾說:“開風氣也,梁羽生;發揚光大者,金庸。另有筆名陳魯、馮瑜寧、梁慧如、李夫人、馮顯華、幻萍、佟碩之、鳳雛生。

葉嘉瑩

葉嘉瑩,女,號迦陵,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專家。1924年7月出生於北京的一個書香世家,1945年畢業於輔仁大學國文系。現爲南開大學中華古典文化研究所所長,博士生導師,加拿大皇家學會院士。

厲聲教

厲聲教(1935年1月7日-2017年8月6日),籍貫浙江杭州,生於南京,長於上海。中國共產黨的優秀黨員、傑出外交家、國際法學家、教育家、詩詞家。1956年進入外交部工作,代表新中國參與了中緬、中印、中朝、中蘇等邊界談判及聯合國海洋法會議等重大國際談判,被公認爲國際海洋法和中國邊界與海洋事務權威專家,是《聯合國海洋法公約》中文本的主要起草人與定稿人之一,並參與了英文本的起草與定稿工作,爲國家的外交事業作出了傑出貢獻,受到周恩來總理的點名肯定與兩次接見。有“詩人外交家”之稱的厲聲教被譽爲“學貫中西的一代大師”。他的作品影響深遠,其中《望海潮·悼周恩來總理》、《癸丑年九月懷周總理》、《浣溪沙·甲戌年夏夢麴院荷花》、《辛卯季春謁厲杭二公祠》、《訪二公祠尋厲公墓不獲》、《觀潮有感》、《採桑子·西湖四詠》等被公認爲當代詩詞中的經典之作。作爲當代國學代表人物,其作品和事蹟被編入《中國當代詩壇選藏》、《靜安文史》、《杭州黨史》等典藏文獻及大、中、小學教材中,並被翻譯成英文、法文、西班牙文、德文、俄文、日文等多種語言文字。鳳凰網評價其爲“當代罕有的具有世界影響力的,融中西文化精髓於一身的,中華傳統文化的集大成者”。厲聲教是中國近現代著名教育家厲麟似的長子,清代詩壇泰斗厲鶚的七世孫。

陸澹安

陸澹安(1894-1980)名衍文,字劍寒,江蘇吳縣人。原名澹盦,後改爲澹庵,最後改爲澹安。別署瓊花館主。筆名“何心”等。中國現代文學家、偵探小說家、古典文學研究家、學者。著有偵探小說《李飛探案集》、古典文學研究著作《水滸研究》等。

朱德

朱德(1886年—1976年),字玉階,原名朱代珍,曾用名朱建德,四川省儀隴縣人。馬克思主義者,無產階級革命家、政治家和軍事家,中國共產黨、中國人民解放軍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主要締造者和領導人之一。中華人民共和國十大元帥之首。

趙一曼

趙一曼,原名李坤泰,1905年10月生於四川省宜賓縣一個封建地主家庭。192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27年赴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學習。同年去莫斯科中山大學學習,1928年回國。“九·一八”事變後到東北。歷任中共滿洲省總工會組織部長,哈爾濱總工會代理書記、中共珠河中心縣委委員兼鐵北區委書記,東北人民革命軍第三軍第一師第二團政委。1935年11月與日僞作戰時受傷被俘。1936年8月2日在珠河被殺害。2009年9月10日,趙一曼被評爲“100位爲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張森林

張森林,1909年出生於河北省冉莊一個貧農家庭,後就讀於陽城完小。1938年春,他目睹日寇侵入華北國土,殺害我骨肉同胞,蹂躪我大好河山的累累罪行,義憤填膺,胸中燃起對日本侵略軍的仇恨火焰。七七事變後,參加抗日救亡運動。1939年春加入中國共產黨,成爲冉莊第一名中國共產黨黨員,並擔任了村黨支部書記和民兵連指導員,領導鄉親們和日僞軍展開鬥爭。一次,在躲過敵人的搜捕後,張森林想到,爲了更好地保存自己、打擊敵人,在冀中平原上應該採用挖藏身洞的辦法。於是,他組織動員黨員和民兵,帶領全村的鄉親們用挖洞的辦法同日僞軍周旋。 1942年5月,日軍開始了對我華北敵後根據地進行殘酷的大“掃蕩”。張森林調任區委書記、區武工隊指導員,他白天在地道里看指示、寫報告、計劃工作,夜裏出來組織武裝抗日活動。 1942年11月起,日僞軍企圖在冉莊修炮樓,挖封鎖溝,形成從南到北的封鎖線,破壞冉莊地道,打垮冉莊抗日武裝。對此,張森林帶領黨員和民兵,發動全村老少修築能藏能打的地道,開展地道戰,堅決粉碎敵人的“蠶食”和進攻。在張森林等人帶領下,冉莊男女老少齊動員,先在村中心十字街打了一眼井,然後順東、南、西、北四條街挖,在溝通原有隱蔽洞的基礎上,完成了主要幹線四五里長的地道。此外,他們又順東西街方向延伸支線11條,全長約15公里。爲了更有效地消滅敵人,全村重要的路口都修了工事、地堡、觀察點、暗室及牆角槍眼,各工事都與地道相通,使村落戰、地道戰、地雷戰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了“地上地下一齊打”的戰鬥網。 不久,僞“綏靖軍”十六團和一部分日軍襲擊冉莊。面對1000多名強敵和30多挺機槍、兩門大炮,冉莊民兵充分發揮地道優勢,將敵人放進村後再打。敵人只見地雷炸、子彈飛,不見一個人影。民兵越打越勇,敵人越打越怕,最終狼狽逃走。 經過不斷改進,地道戰由村內發展到村外,由本村發展到鄰村,逐漸發展成了能藏身,能戰鬥,進退自如,四通八達,埋伏神兵千百萬的地下長城,保存了抗日力量,有效地抵抗了日僞軍一次又一次的“掃蕩”和偷襲,在冀中平原上演出了一幕生動的抗擊日僞軍的地道戰。 1943年秋,張森林任清苑縣抗日武裝大隊政委。他去耿莊瞭解敵軍工作情況時不幸被捕。敵人要他交出各村黨員名單,畫出冉莊地道的線路圖。張森林斬釘截鐵地回答:“寧死不當亡國奴!”“讓我死可以,但我決不會說半句投降的話!”殘忍的敵人將他活埋。抗日英雄張森林犧牲時年僅34歲。

孫中山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1925年3月12日),名文,字載之,號日新,又號逸仙,又名帝象,化名中山樵,偉大的民族英雄、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革命的偉大先驅 ,中華民國和中國國民黨的締造者,三民主義的倡導者,創立了《五權憲法》。他首舉徹底反帝反封建的旗幟,“起共和而終兩千年封建帝制”。 孫中山1866年11月12日生於廣東省廣州府香山縣(今中山市)翠亨村。孫中山原在香港學醫,併成爲西醫醫師。孫中山目睹中華民族有被西方列強瓜分的危險,決定拋棄“醫人生涯”,進行“醫國事業”。孫中山早期受鄭觀應的改良思想影響,後看清了清政府的腐敗,決心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國。 1894年11月24日,孫中山在檀香山創立興中會 。1905年(光緒三十一年)成立中國同盟會。1911年10月10日(宣統三年)新軍中的革命黨人暗中聯絡,決定當天晚上起義。辛亥革命後被推舉爲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任期1912年1月1日——1912年4月1日)。1925年3月12日,孫中山因癌症在北京逝世。1929年6月1日,根據其生前遺願,葬於南京紫金山中山陵。1940年,國民政府通令全國,尊稱其爲“中華民國國父”。 孫中山著有《建國方略》、《建國大綱》、《三民主義》等。其著述在逝世後多次被結集出版,有中華書局1986年出版的十一卷本《孫中山全集》,臺北1969、1973、1985年出版的《國父全集》等。

作品 (98)

六言詩 致彭德懷同志 🔥

當代 - 毛澤東

浪淘沙 · 北戴河 🔥

當代 - 毛澤東

卜算子 · 詠梅 🔥

當代 - 毛澤東

沁園春 · 長沙 🔥

當代 - 毛澤東

採桑子 · 重陽

當代 - 毛澤東

七律 · 長征 🔥

當代 - 毛澤東

沁園春 · 雪 🔥

當代 - 毛澤東

水調歌頭 · 游泳 🔥

當代 - 毛澤東

水調歌頭 · 重上井岡山 🔥

當代 - 毛澤東

賀新郎 · 讀史 🔥

當代 - 毛澤東

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 🔥

當代 - 毛澤東

清平樂 · 六盤山 🔥

當代 - 毛澤東

滿江紅 · 和郭沫若同志

當代 - 毛澤東

憶秦娥 · 婁山關 🔥

當代 - 毛澤東

自題小像

當代 - 魯迅

自嘲 🔥

當代 - 魯迅

西湖夜遊記 🔥

當代 - 李叔同

題《彷徨》

當代 - 魯迅

題《吶喊》

當代 - 魯迅

答客誚

當代 - 魯迅

瑣窗寒

當代 - 汪東

澡蘭 · 香蘭

當代 - 汪東

歸朝歡

當代 - 汪東

婆羅門引 · 題醇士畫秋景,因憶北泉昔日之遊

當代 - 汪東

暗香疏影

當代 - 汪東

巫山一段雲

當代 - 汪東

巫山一段雲

當代 - 汪東

巫山一段雲

當代 - 汪東

巫山一段雲

當代 - 汪東

哨遍 · 過景齋聽謝翁一塵彈琵琶數曲。翁師諸城王心葵,世稱第一手

當代 - 汪東

婆羅門令

當代 - 汪東

暗香 · 桃花狼藉籬落間,偶以興感,和白石韻

當代 - 汪東

傾杯

當代 - 汪東

洞仙歌

當代 - 汪東

秋蕊香

當代 - 汪東

歸朝歡

當代 - 汪東

宴瓊林

當代 - 汪東

六幺令 · 露晞風轉

當代 - 汪東

菊花新

當代 - 汪東

鶴沖天 · 和耆卿

當代 - 汪東

雨中花令 · 浙人江印舸取莊周動與陽同波語,自署所居曰陽波閣。遠道以圖乞題,借趙長卿韻

當代 - 汪東

秋蕊香 · 爲陳佩秋題美人獨立圖,用小山韻

當代 - 汪東

婆羅門引 · 用曹組韻

當代 - 汪東

生查子

當代 - 汪東

大酺

當代 - 汪東

傾杯 · 近和袁去華

當代 - 汪東

傾杯

當代 - 汪東

洞仙歌

當代 - 汪東

歸朝歡 · 歲暮不得歸,頓動羈思,因念遠方征戍之士,及爲寇虜所徵迫者

當代 - 汪東

六幺令 · 雪消鴛瓦

當代 - 汪東

大酺 · 重九

當代 - 陳匪石

塞翁吟

當代 - 陳匪石

鶴沖天 · 和東山

當代 - 陳匪石

暗香疏影 · 討春汪山,梅已半殘,山茶初綻,循清水溪而返

當代 - 陳匪石

瑣窗寒 · 寒流

當代 - 陳匪石

相思引 · 閭門外聽歌賦此

當代 - 高旭

東行別仲兄

當代 - 蘇曼殊

本事詩十首

當代 - 蘇曼殊

滿江紅 · 小住京華 🔥

當代 - 秋瑾

論岳飛詞

當代 - 繆鉞

梅嶺三章

當代 - 陳毅

青松

當代 - 陳毅

與妻書

當代 - 林覺民

釣臺題壁

當代 - 郁達夫

題春綺遺像

當代 - 陳衡恪

戌年初夏偶作

當代 - 魯迅

對酒

當代 - 秋瑾

杞人憂

當代 - 秋瑾

無題

當代 - 魯迅

瘦石畫蘇武牧羊圖

當代 - 聶紺弩

鷓鴣天 🔥

當代 - 秋瑾

滿江紅 · 骯髒塵寰

當代 - 秋瑾

菩薩蠻 · 寄女伴

當代 - 秋瑾

赤壁懷古

當代 - 秋瑾

秋海棠

當代 - 秋瑾

菩薩蠻 · 黃鶴樓

當代 - 毛澤東

七絕 · 爲李進同志題所攝廬山仙人洞照

當代 - 毛澤東

弘一法師偈語

當代 - 李叔同

九日感賦

當代 - 秋瑾

高陽臺 · 雨織清愁

當代 - 沈祖棻

大酺 · 新春早起

當代 - 饒宗頤

大酺 · 爲吳君懋題彊村先生遺墨,時甲戍十二月,先生下世三年矣

當代 - 詹安泰

女冠子 · 雞蓯菌

當代 - 沈軼劉

西河 · 乙丑秋日書懷

當代 - 袁榮法

西河 · 乙丑秋日書懷

當代 - 袁榮法

玉漏遲

當代 - 吳紹烈

宴清都 · 北遊經月,不忍言歸,再作此調

當代 - 趙尊嶽

唐多令 · 和養臞翁詠落梅

當代 - 夏承燾

唐多令 · 贈別擬須溪

當代 - 夏承燾

天香 · 殘菊

當代 - 鄧潛

天香室

當代 - 方鶴齋

贈蔣經國

當代 - 于右任

送別 🔥

當代 - 李叔同

贈畫師

當代 - 魯迅

詠燕

當代 - 秋瑾

重陽志感

當代 - 秋瑾

元旦口占用柳亞子懷人韻

當代 - 董必武

幽蘭

當代 - 陳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