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輸入搜索內容,並按回車鍵開始搜索...

簡介

明朝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個由漢族建立的封建王朝。1368年由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歷經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國祚276年。明初定都於應天府,1421年遷都至順天府,而應天府改稱爲南京。因明朝的皇帝姓朱,故又稱朱明。1644年,李自成攻入北京,明毅宗朱由檢於煤山自縊,明亡。隨後,滿清入主中原,1662年永曆帝朱由榔被殺,1683年清軍佔領臺灣,明鄭結束。明朝是中國繼周朝、漢朝和唐朝之後的繁盛時代,史稱“治隆唐宋”、“遠邁漢唐”。 大明,無漢唐之和親,無兩宋之歲幣,天子御國門,君主死社稷,爲後世子孫所敬仰。

詩人 (308)

唐寅 🔥

唐寅(yín),字伯虎,一字子畏,號六如居士、桃花庵主、魯國唐生、逃禪仙吏等,據傳於明憲宗成化六年庚寅年寅月寅日寅時生,故名唐寅。漢族,吳縣(今江蘇蘇州)人。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氣橫溢,詩文擅名,與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並稱“江南四才子”,畫名更著,與沈周、文徵明、仇英並稱“吳門四家”。

歸有光 🔥

歸有光,明代官員、散文家。字熙甫,又字開甫,別號震川,又號項脊生,漢族,江蘇崑山人。嘉靖十九年舉人。會試落第八次,徙居嘉定安亭江上,讀書談道,學徒衆多,60歲方成進士,歷長興知縣、順德通判、南京太僕寺丞,留掌內閣制敕房,與修《世宗實錄》,卒於南京。歸有光與唐順之、王慎中兩人均崇尚內容翔實、文字樸實的唐宋古文,並稱爲嘉靖三大家。由於歸有光在散文創作方面的極深造詣,在當時被稱爲“今之歐陽修”,後人稱讚其散文爲“明文第一”,著有《震川集》、《三吳水利錄》等。

張岱 🔥

張岱,又名維城,字宗子,又字石公,號陶庵、天孫,別號蝶庵居士,晚號六休居士,漢族,山陰(今浙江紹興)人。寓居杭州。出生仕宦世家,少爲富貴公子,精於茶藝鑑賞,明亡後不仕,入山著書以終。張岱爲明末清初文學家、史學家,其最擅長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夢憶》《西湖夢尋》《三不朽圖贊》《夜航船》等絕代文學名著。

楊慎 🔥

楊慎,明代文學家,明代三大才子之一。字用修,號升庵,後因流放滇南,故自稱博南山人、金馬碧雞老兵。楊廷和之子,漢族,四川新都(今成都市新都區)人,祖籍廬陵。正德六年狀元,官翰林院修撰,豫修武宗實錄,稟性剛直,每事必直書。武宗微行出居庸關,上疏抗諫。世宗繼位,任經筵講官。嘉靖三年,因“大禮議”受廷杖,謫戍終老於雲南永昌衛。終明一世記誦之博,著述之富,慎可推爲第一。其詩雖不專主盛唐,仍有擬右傾向。貶謫以後,特多感憤。又能文、詞及散曲,論古考證之作範圍頗廣。著作達百餘種。後人輯爲《升庵集》。

施耐庵 🔥

施耐庵,原名彥端,字肇瑞,號子安,別號耐庵。原籍蘇州,生於興化,舟人之子,13歲入私塾,19歲中秀才,29歲中舉,35歲中進士。35歲至40歲之間官錢塘二載,後與當道不合,復歸蘇州。至正十六年(1356)六十歲,張士誠據蘇,徵聘不應;與張士誠部將卞元亨相友善,後流寓江陰,在祝塘鎮教書。71歲或72歲遷興化,旋遷白駒場、施家橋。朱元璋屢徵不應;最後居淮安卒,終年74歲。著作是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

柳如是 🔥

柳如是,女詩人,本名楊愛,字如是,又稱河東君, 因讀宋朝辛棄疾《賀新郎》中:“我見青山多嫵媚,料青山見我應如是”,故自號如是。與馬湘蘭、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顧橫波、寇白門、陳圓圓同稱“秦淮八豔”。後嫁有“學貫天人”“當代文章伯”之稱的明朝大才子錢謙益爲側室。 柳如是是明清易代之際的著名歌妓才女,幼即聰慧好學,但由於家貧,從小就被掠賣到吳江爲婢,妙齡時墜入章臺,改名爲柳隱,在亂世風塵中往來於江浙金陵之間。留下的作品主要有《湖上草》、《戊寅草》與《尺牘》。此外,柳如是有着深厚的家國情懷和政治抱負,徐天嘯曾評價“其志操之高潔,其舉動之慷慨,其言辭之委婉而激烈,非真愛國者不能。”

高濂 🔥

高濂,字深甫,號瑞南,錢塘(今浙江杭州)人,明萬曆年間的名士、戲曲家、養生家及書籍收藏家。工詩詞及戲曲,藏書豐富,“少嬰贏疾,復苦瞶眼”,高濂喜歡談醫道,重養生,諮訪奇方祕藥,用以治療贏疾,眼疾遂愈。曾在北京鴻臚寺任官,後隱居西湖。高濂平生著作甚豐,主要有《玉簪記》、《節孝記》、《遵生八箋》、《草花譜》、《野蔌品》、《四時幽賞》、《四時逸事》、《藝花譜》、《蘭譜》等。

戚繼光 🔥

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卒諡武毅。漢族,山東蓬萊人(一說祖籍安徽定遠,生於山東濟寧微山縣魯橋鎮) 。明朝抗倭名將,傑出的軍事家、書法家、詩人、民族英雄。 戚繼光在東南沿海抗擊倭寇十餘年,掃平了多年爲虐沿海的倭患,確保了沿海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後又在北方抗擊蒙古部族內犯十餘年,保衛了北部疆域的安全,促進了蒙漢民族的和平發展,寫下了十八卷本《紀效新書》和十四卷本《練兵實紀》等著名兵書,還有《止止堂集》及在各個不同歷史時期呈報朝廷的奏疏和修議。 同時,戚繼光又是一位傑出的兵器專家和軍事工程家,他改造、發明瞭各種火攻武器;他建造的大小戰船、戰車,使明軍水路裝備優於敵人;他富有創造性的在長城上修建空心敵臺,進可攻退可守,是極具特色的軍事工程。

文徵明 🔥

文徵明,原名壁(或作璧),字徵明。四十二歲起,以字行,更字徵仲。因先世衡山人,故號“衡山居士”,世稱“文衡山”,漢族,長州(今江蘇蘇州)人,明代畫家、書法家、文學家。因官至翰林待詔,私諡貞獻先生,故稱“文待詔”、“文貞獻”。爲人謙和而耿介,寧王朱宸濠因仰慕他的賢德而聘請他,文徵明託病不前往。正德末年因爲歲貢生薦試吏部,授翰林待詔。他不事權貴,尤不肯爲藩王、中官作畫,任官不久便辭官歸鄉。留有《甫田集》。 文徵明的書畫造詣極爲全面,詩、文、書、畫無一不精,人稱是“四絕”的全才,詩宗白居易、蘇軾,文受業於吳寬,學書於李應禎,學畫於沈周。其與沈周共創“吳派”。在畫史上與沈周、唐伯虎、仇英合稱“明四家”(“吳門四家”)。在詩文上,與祝允明、唐寅、徐禎卿 並稱“吳中四才子”。

劉基 🔥

劉基,字伯溫,諡曰文成,漢族,青田縣南田鄉(今屬浙江省文成縣)人,故時人稱他劉青田,明洪武三年(1370)封誠意伯,人們又稱他劉誠意。武宗正德九年追贈太師,諡文成,後人又稱他劉文成、文成公。元末明初傑出的戰略家、政治家及文學家,通經史、曉天文、精兵法。他以輔佐朱元璋完成帝業、開創明朝並盡力保持國家的安定,因而馳名天下,被後人比作爲諸葛武侯。朱元璋多次稱劉基爲:“吾之子房也。”在文學史上,劉基與宋濂、高啓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

宋濂 🔥

宋濂,初名壽,字景濂,號潛溪,漢族,祖籍金華潛溪,至宋濂時遷居金華浦江(今浙江浦江)。明初著名政治家、文學家、史學家、思想家。與高啓、劉基並稱爲“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章溢、劉基、葉琛並稱爲“浙東四先生”。被明太祖朱元璋譽爲“開國文臣之首”,學者稱其爲太史公、宋龍門。宋濂與劉基均以散文創作聞名,並稱爲“一代之宗”。其散文質樸簡潔,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臺閣文學,文風淳厚飄逸,爲其後“臺閣體”作家的文學創作提供範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爲《宋學士全集》(亦稱《宋文憲公全集》或《宋學士文集》)七十五卷。

夏完淳 🔥

夏完淳(1631年—1647年),乳名端哥,別名復,字存古,號小隱,又號靈首。明末(南明)詩人,松江華亭人。爲夏允彝之子,師從陳子龍。夏完淳自幼聰明,有神童之譽,“五歲知五經,七歲能詩文”,14歲隨父抗清。其父殉難後,他和陳子龍繼續抗清,兵敗被俘,不屈而死,年僅十六歲。以殉國前怒斥了洪承疇一事,稱名於世。有《獄中上母書》。 身後留有妻子錢秦篆、女兒以及遺腹子,出世後夭折, 家絕嗣。夏允彝、夏完淳父子合葬墓今存於松江區小崑山鎮蕩灣村華夏公墓旁。

文嘉 🔥

文嘉,字休承,號文水,明湖廣衡山人,系籍長州(今江蘇蘇州)。文徵明仲子。吳門派代表畫家。初爲烏程訓導,後爲和州學正。能詩,工書,小楷清勁,亦善行書。精於鑑別古書畫,工石刻,爲明一代之冠。畫得徵明一體,善畫山水,筆法清脆,頗近倪瓚,着色山水具幽澹之致,間仿王蒙皴染,亦頗秀潤,兼作花卉。明人王世貞評:“其書不能如兄,而畫得待詔(文徵明)一體。”詹景鳳亦云:“嘉小楷輕清勁爽,宛如瘦鶴,稍大便疏散不結束,徑寸行書亦然,皆不逮父。” 文嘉是明清篆刻的一代宗師。文家後來還出了位名氣極大的人:文震孟。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文嘉精於鑑古,臨古之功也深,畫風傳乃父衣鉢,惟所聞古人名跡至多,故下筆能脫去習俗,頗不易得。 文嘉初爲烏程訓導,後爲和州學正。能詩,工書,小楷清勁,亦善行書。精於鑑別古書畫,工石刻,爲明一代之冠。繼承家學,小楷輕清勁爽,宛如瘦鶴,稍大,便疏散不結束,逕寸行書亦然,皆不逮父兄,畫得徵明一體,善畫山水,筆法清脆,頗近倪瓚,着色山水具幽澹之致,間仿王蒙皴染,亦頗秀潤,兼作花卉。明人王世貞評:“其書不能如兄,而畫得待詔(文徵明)一體。”詹景鳳亦云:“嘉小楷輕清勁爽,宛如瘦鶴,稍大便疏散不結束,徑寸行書亦然,皆不逮父。”然,文嘉一生一直在追求,王世懋在《跋文嘉書古詩十九首》後稱:“休承晚年書奇進,幾不減京兆。”傳世作品有嘉靖十九年(1540)作《山水花卉圖冊》十開,現藏廣東省博物館,二十年(1541)作《垂虹亭圖》卷藏蘇州市博物館;萬曆元年(1573)作《寒林鐘馗圖》軸藏南京博物院;《江南春色圖》卷藏瀋陽故宮博物院;《水亭覓句圖》軸、《設色山水圖》軸藏遼寧省博物館;《秋塘紅藕圖》藏天津市藝術博物館;《石湖小景圖》軸、《夏山高隱圖》軸、《琵琶行圖》軸、二年(1574)作《溪山行旅圖》軸藏故宮博物院;《滄江漁笛圖》、《曲水園圖》卷藏上海博物館。著有《鈐山堂書畫記》、《和州詩》。 享年八十三歲。 他還對藏書亦不遺餘力,藏書樓有“歸來堂”,藏書印有“五峯山人”、“元珠室”、“五峯樵客”、“肇錫餘以嘉名”等。精於書畫和鑑別古籍,著名藏書家項元汴每遇到宋槧元刻時,則聘文彭、文嘉兄弟,爲其鑑定版本,故項墨林藏書皆精妙絕倫。文氏藏書散佚約在明萬曆末年至崇禎間,清代藏書家如張均衡、張金吾等曾收藏有文氏舊藏,多是宋刻善本。著有《和州詩》、《嚴氏書畫記》等。孫文從鼎,字定之,繼承藏書,並另有藏書處爲“心遠閣”、“園賢堂”、“惜陰齋”等。孫文從簡(1574~1648),字彥可,號枕霞老人,亦能藏書,有“開雲樓”。

于謙 🔥

于謙,字廷益,號節庵。漢族,明朝名臣、民族英雄,祖籍考城(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權縣),浙江杭州府錢塘縣(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人。

李東陽 🔥

李東陽,字賓之,號西涯。祖籍湖廣長沙府茶陵,因家族世代爲行伍出身,入京師戍守,屬金吾左衛籍。李東陽八歲時以神童入順天府學,天順六年中舉,天順八年舉二甲進士第一,授庶吉士,官編修,累遷侍講學士,充東宮講官,弘治八年以禮部右侍郎、侍讀學士入直文淵閣,預機務。立朝五十年,柄國十八載,清節不渝。官至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死後贈太師,諡文正。

董小宛 🔥

江蘇蘇州人,名白,字小宛,號青蓮,因家道中落生活貧困而淪落青樓,名隸南京教坊司樂籍,與柳如是、陳圓圓、李香君等同爲「秦淮八豔」。明崇禎十二年(公元一六三九年),董小宛結識復社名士冒闢疆,後嫁冒爲妾。明亡後小宛隨冒家逃難,此後與冒闢疆同甘共苦直至去世。

湯顯祖

明撫州府臨川人,初字義少,改字義仍,號海若、若士、清遠道人、繭翁。早有文名,不應首輔張居正延攬,而四次落第。萬曆十一年進士。官南京太常博士,遷禮部主事。以疏劾大學士申時行,謫徐聞典史。後遷遂昌知縣,不附權貴,被削職。歸居玉茗堂,專心戲曲,卓然爲大家。與早期東林黨領袖顧憲成、高攀龍、鄒元標及著名文人袁宏道、沈茂學、屠隆、徐渭、梅鼎祚等相友善。有《紫釵記》(《紫簫記》改本)、《還魂記》(《牡丹亭》)、《邯鄲記》、《南柯記》,合稱《玉茗堂四夢》或《臨川四夢》。另有詩文集《紅泉逸草》、《問棘郵草》、《玉茗堂集》。

張煌言 🔥

張煌言,字玄著,號蒼水,鄞縣(今浙江寧波)人,漢族,南明儒將、詩人,著名抗清英雄,爲人剛正不阿,能文能武,立志報國濟民。崇禎時舉人,官至南明兵部尚書。南明弘光元年(1645年),南京失守,與錢肅樂等起兵抗清。後奉魯王,聯絡十三家農民軍,並與鄭成功配合,親率部隊連下安徽二十餘城,堅持抗清鬥爭近二十年。 清康熙三年(1664年),隨着永曆帝、監國魯王、鄭成功等人相繼死去,張煌言見大勢已去,於南田的懸嶴島解散義軍,隱居不出。是年被俘,後遭殺害,就義前,賦《絕命詩》一首。清國史館爲其立傳,《明史》有傳。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追諡忠烈,入祀忠義祠,收入《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錄》。 其詩文多是在戰鬥生涯裏寫成,質樸悲壯,充分表現出作家憂國憂民的愛國熱情。《滃州行》、《閩南行》、《島居八首》、《冬懷八首》等詩抒情言志,表現艱苦卓絕的戰鬥生活。尤其是《甲辰八月辭故里》二首及《放歌》、《絕命詩》,寫於就義之前,飽含血淚,是傳世之作。亦能文,較著名的有《北征錄》、《上延平王書》、《奇零草序》等。今有《張蒼水集》行世,與嶽飛、于謙並稱“西湖三傑”。

袁凱 🔥

袁凱,生卒年不詳,字景文,號海叟,明初詩人,以《白燕》一詩負盛名,人稱袁白燕。松江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人,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任監察御史,後因事爲朱元璋所不滿,僞裝瘋癲,以病免職回家,終“以壽終”。著有《海叟集》四卷。

無名氏 🔥

明代佚名作者的統稱。

林景清

林景清,閩縣人。成化己亥冬,以鄉貢北上,歸過金陵。院妓楊玉香,年十五,色藝絕羣,性喜讀書,不與俗偶,獨居一室。貴遊慕之,即千金不肯破顏。姊曰邵三,雖乏風貌,然亦一時之秀。明憲宗時期,金陵妓。才情不俗,孤傲清高。

高啓 🔥

漢族,江蘇蘇州人,元末明初著名詩人,在文學史上,與劉基、宋濂並稱“明初詩文三大家”,又與楊基、張羽、徐賁被譽爲“吳中四傑”,當時論者把他們比作“明初四傑”,又與王行等號“北郭十友”。字季迪,號槎軒,平江路(明改蘇州府)長洲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洪武初,以薦參修《元史》,授翰林院國史編修官,受命教授諸王。擢戶部右侍郎。蘇州知府魏觀在張士誠宮址改修府治,獲罪被誅。高啓曾爲之作《上梁文》,有“龍蟠虎踞”四字,被疑爲歌頌張士誠,連坐腰斬。有《高太史大全集》、《鳧藻集》等。

楊玉香

楊玉香,明憲宗時期, 秦淮河畔名妓。才情不俗,孤傲清高。一日,她與奉命入朝閩縣世家子林景清相遇。兩人,一見鍾情,雙雙墜入愛河。林景清與楊玉香可真是恩愛不絕,形影相隨,真如新婚夫婦一般。數月之後,林景清的父親催他返家,他只好先返回家鄉,稟明父母之後再來接楊玉香。臨行前,楊玉香鄭重地將瓊華館改爲一清館,表示此館今後只接待林景清一人,不再有他客。

袁宏道 🔥

袁宏道,字中郎,又字無學,號石公,又號六休。湖廣公安(今屬湖北省公安縣)人。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歷任吳縣知縣、禮部主事、吏部驗封司主事、稽勳郎中、國子博士等職,世人認爲是三兄弟中成就最高者。他是明代文學反對復古運動主將,他既反對前後七子摹擬秦漢古文,亦反對唐順之、歸有光摹擬唐宋古文,認爲文章與時代有密切關係。袁宏道在文學上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的風氣,提出“獨抒性靈,不拘格套”的性靈說。與其兄袁宗道、弟袁中道並有才名,由於三袁是荊州公安縣人,其文學流派世稱“公安派”或“公安體”。合稱“公安三袁”。

馬湘蘭 🔥

馬湘蘭,秦淮八豔之一,生於金陵,自幼不幸淪落風塵,但她爲人曠達,性望輕俠,常揮金以濟少年,是秦淮八豔之一。 她的居處爲秦淮勝處,慕名求訪者甚多,與江南才子王稚登交誼甚篤,她給王稚登的書信收藏在《歷代名媛書簡》中。在王稚登70大壽時,馬氏集資買船載歌妓數十人,前往蘇州置酒祝壽,“宴飲累月,歌舞達旦”,歸後一病不起,最後強撐沐以禮佛端坐而逝,年57歲。主要作品,《湘蘭集》《三生傳》《墨蘭圖》

錢福 🔥

錢福,生於明英宗天順五年,卒於明孝宗弘治十七年,終年四十四歲。明代狀元,字與謙,因家住松江鶴灘附近,自號鶴灘。南直隸松江府華亭(今上海松江)人,吳越國太祖武肅王錢鏐(liú)之後。自幼天資聰敏,才思過人,七歲即能作文。少年時即爲名秀才,與同縣顧清、沈悅齊名,人稱“三傑”。曾遊小赤壁,對客放歌:“六丁拔出天地骨,一柱鎮壓東江東。”那時的人都認爲這是奇句。 成化二十二年(1486)舉人。弘治三年(1490)進士第一名及第(狀元),廷對策三千餘言,詞理精當,不用草稿。任職翰林院修撰,更致力於詩文,雄視當世;才高氣奇,數千言立就,詞鋒所向,無人可與抗衡。又工八股文,王夫之稱與王鏊齊名,曰“錢王兩大家”。性坦率,喜飲酒,每飲至醉,往往言語傷人,因而不爲同列所喜,致招謗議。弘治六年(1493)任會試同考。後即託病告歸,不再出仕。 詩文有名一時,四方求者極衆,常於宴席上一面應酬賓客,談笑風生;一面對客揮毫,衆得所請而去。對松江知府劉琬落落不加禮,劉琬懷恨於心。後劉琬被人誣告,錢福聞訊後,急至吳門(今蘇州),爲劉琬辯白,因得緩解。劉琬深爲感激,欲求親近,而錢福一如既往,並不加以理會。錢福去世,劉琬哭祭,出資造墓,請沈悅寫行狀,顧清寫傳記。 著有《鶴灘集》(6卷附《鶴灘遺文》1卷)、《尚書叢說》等。輯有《唐宋名賢歷代確論》(10卷)傳世。

梁寅

梁寅,字孟敬,新喻(今江西省新餘市下村鎮)人。明初學者。元末累舉不第,後徵召爲集慶路(治所在今江蘇南京市,當時轄境相當今南京市及江寧、句容、溧水、溧陽、高淳等縣地)儒學訓導,晚年結廬石門山,四方士多從學,稱其爲“梁五經”,著有《石門詞》。《明史》有傳。

李香君

李香君,又名李香,號“香扇墜”,原姓吳,蘇州人。她與董小宛、陳圓圓、柳如是等被稱爲“秦淮八豔”。因家道敗落,飄泊異鄉在李香君八歲的時候,隨養母李貞麗改吳姓爲李。是南京秣陵教坊名妓,秦淮八豔之一。她歌喉圓潤,但不輕易與人歌唱;絲竹琵琶、音律詩詞亦無一不通,特別擅長彈唱《琵琶記》。主要作品,《南都寄侯公子書》。

朱庭玉 🔥

朱庭玉( “庭”或作“廷”) ,生平、裏籍均不詳。本名舒新斌,主要作品《天淨沙》朱氏有[南呂·梁州第七] 《歸隱》雲: “歸來好向林泉下。” “留心垂釣棹魚舟差,汾水岸晉山坡。” 朱氏曲中多指晉地風物。據此知,朱氏可能是山西人。待考。

張羽

張羽,元末明初文人。字來儀,更字附鳳,號靜居,潯陽(今江西九江)人,後移居吳興(今浙江湖州),與高啓、楊基、徐賁稱爲“吳中四傑”,又與高啓、王行、徐賁等十人,人稱“北郭十才子”,亦爲明初十才子之一。官至太常丞,山水宗法米氏父子,詩作筆力雄放俊逸,著有《靜居集》。

朱栴

朱栴(zhān),明朝藩王。號凝真。朱元璋第十六子,齒序第十五子,母妃皇貴人餘氏。

徐渭

明浙江山陰人,字文清,改字文長,號天池,晚號青藤。諸生。有盛名,天才超逸,詩文書畫皆工。常自言吾書第一,詩次之,文次之,畫又次之。其畫工花草竹石,筆墨奔放淋漓,富於創造。知兵好奇計,客胡宗憲幕,擒徐海,誘王直,皆預其謀。宗憲下獄,渭懼禍發狂自戕不死。又以擊殺繼妻,下獄論死,被囚七年,得張元忭救免。此後南遊金陵,北走上谷,縱觀邊塞阨塞,輒慷慨悲歌。晚年貧甚,有書數千卷,斥賣殆盡。自稱南腔北調人,以終其生。有《南詞敘錄》、雜劇《四聲猿》及文集。

李贄 🔥

明福建晉江人,字卓吾,原名載贄,號卓吾,又號篤吾,別號溫陵居士。嘉靖三十一年舉人。不應會試。歷共城知縣、國子監博士,萬曆中爲姚安知府。旋棄官,寄寓黃安、麻城。在麻城講學時,從者數千人,中雜婦女。反對以孔子之是非爲是非,譏刺時之講周、程、張、朱者,謂皆口談道德,心存髙官,志在鉅富,品格反不如市井小夫。晚年往來南北兩京、濟寧等地。爲給事中張問達所劾,以「離經叛道」、「勾引士人婦女,到菴裏聽講」爲罪狀,甚至捏造「與妓女白晝同浴」等無稽之談,下獄,自刎死。有《焚書》、《續焚書》、《藏書》等。

沈周 🔥

沈周(1427年-1509年)字啓南、號石田、白石翁、玉田生、有竹居主人等,明朝畫家,吳門畫派的創始人,明四家之一,長洲(今江蘇蘇州)人。生於明宣德二年,卒於明正德四年,享年八十二歲(虛八十三歲)。不應科舉,專事詩文、書畫,是明代中期文人畫“吳派”的開創者,與文徵明、唐寅、仇英並稱“明四家”。傳世作品有《廬山高圖》、《秋林話舊圖》、《滄州趣圖》。著有《石田集》、《客座新聞》等。

王守仁 🔥

明浙江餘姚人,初名雲,字伯安,別號陽明子。十五歲訪客居庸、山海間,縱觀山川形勝。好言兵,善射。弘治十二年進士。授刑部主事。正德初,忤劉瑾,廷杖,謫貴州龍場驛丞。瑾誅,任廬陵知縣。十一年,累擢右僉都御史、巡撫南贛。鎮壓大帽山、浰頭、橫水等處山寨凡八十四處民變,設崇義、和平兩縣。十四年,平寧王朱宸濠之亂。世宗時封新建伯。嘉靖六年總督兩廣兼巡撫,鎮壓斷藤峽瑤民八寨。先後用兵,皆成功迅速。以病乞歸,行至南安而卒。其學以致良知爲主,謂格物致知,當自求諸心,不當求諸物。弟子極衆,世稱姚江學派。以曾築室陽明洞中,學者稱陽明先生。文章博大昌達,初刻意爲詞章,後不復措意工拙,而行墨間自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顧橫波 🔥

顧橫波,原名顧媚, 又名眉,字眉生,別字後生,號橫波,應天府上元縣(今江蘇省南京市)人。與馬湘蘭、卞玉京、李香君、董小宛、寇白門、柳如是、陳圓圓同稱“秦淮八豔”。工詩善畫,善音律,尤擅畫蘭,能出己意,所畫叢蘭筆墨飄灑秀逸。作有《海月樓夜坐》、《花深深·閨坐》、《虞美人·答遠山夫人寄夢》、《千秋歲·送遠山夫人南歸》等詩詞,收入所著《柳花閣集》。受誥封爲“一品夫人”。

王磐

王磐字鴻漸,江蘇高郵人。明代散曲作家、畫家,亦通醫學。少時薄科舉,不應試,一生沒有做過官,盡情放縱于山水詩畫之間,築樓於城西,終日與文人雅士歌吹吟詠,因自號“西樓”。所作散曲,題材廣泛。世人稱之爲“南曲之冠”。王磐散曲存小令65首,套曲 9首,全屬南曲。著有《王西樓樂府》、《清江引·清明日出遊》、《王西樓先生樂府》、《野菜譜》、《西樓律詩》

陳繼儒 🔥

明松江府華亭人,字仲醇,號眉公,又號糜公。諸生。志尚高雅,博學多通,少與同郡董其昌、王衡齊名。年二十九,取儒衣冠焚棄之,隱居小崑山,後居東佘山,杜門著述。工詩善文,短翰小詞,皆極風致。書法蘇、米,兼能繪事。董其昌久居詞館,書畫妙天下,推眉公不去口。眉公又刺取瑣言僻事,編次成書,遠近爭相購寫,於是名動寰宇。屢奉詔徵用,皆以疾辭。卒於家。有《眉公全集》。

陳子龍 🔥

明末松江府華亭人,字人中,更字臥子,又字海士,號大樽。少有才名,與夏允彝等結幾社,又參加復社。崇禎十年進士。選紹興推官。東陽許都起事,子龍以故交勸降,許以不死,而巡按御史竟殺之。子龍爭,不能得。擢兵科給事中,命甫下而京師陷,乃事福王於南京。請練水師,言中興之主當身先士卒。不聽,辭歸。南都失,遁爲僧。尋受魯王兵部尚書,結太湖兵欲舉事,事露被擒,於被械送途中投水死。乾隆時諡忠裕。子龍以風節著,詩詞古文亦稱大家,領袖明末文壇。詞尤有名,與同裏諸名士形成雲間詞派。有《湘真閣稿》、《安雅堂稿》、《白雲草》等集。清人王昶編爲《陳忠裕公全集》。子龍尚輯有《明經世文編》。

方孝孺

明浙江寧海人,字希直,一字希古。宋濂弟子,盡得其學。洪武二十五年召至京,除漢中府教授,與諸生講學不倦。蜀獻王聞其賢,聘爲世子師,名其屋爲“正學”,學者因稱正學先生。建文帝即位,召爲侍講學士。修《太祖實錄》,爲總裁。燕王朱棣起兵入南京,自稱效法周公輔成王,召使起草詔書。孝孺怒問“成王安在?”並擲筆於地,堅不奉命。遂被磔於市,宗族親友弟子十族數百人受牽連被殺。有《遜志齋集》。

張紅橋 🔥

明福建閩縣人,居紅橋之西,因自號紅橋。聰敏善詩文。豪右爭欲委禽,紅橋不可,欲得才如李青蓮者事之。後歸福清林鴻,鴻遊金陵,感念成疾卒。

陳恭尹

明末清初廣東順德人,字元孝,一字半峯,號獨漉。陳邦彥子。以父殉難,隱居不仕,自號羅浮半衣。詩與屈大均、梁佩蘭稱嶺南三家。有《獨漉堂集》。

鄭成功

明福建南安人,初名森,字大木。鄭芝龍子。唐王賜姓朱,改名成功,號“國姓爺”。南明隆武二年,阻父降清無效,移師南澳,繼續抗清。永曆帝立,封爲延平郡王,招討大將軍。十三年與張煌言合兵,大舉入長江,直抵南京,東南大震,旋爲清兵所敗,退還廈門。十五年(清順治十八年)進兵臺灣,驅逐荷蘭侵略軍,次年收復全臺。不久病卒。

俞彥

俞彥,字仲茅,上元人。生卒年均不詳,約明神宗萬曆四十三年前後在世。萬曆二十九年(1601年)進士。歷官光祿寺少卿。彥長於詞,尤工小令,以淡雅見稱。詞集今失傳,僅見於各種選本中。

韓邦靖

明陝西朝邑人,字汝度,號五泉。韓邦奇弟。正德三年與兄同登進士。授工部主事。上疏指斥時政,觸怒武宗,下獄,奪職爲民。嘉靖初起爲山西左參議,分守大同。歲飢,力請發帑賑饑,不報。遂乞歸。抵家病卒。有《朝邑志》、《五泉詩集》。

屠隆

明浙江鄞縣人,字緯真,一字長卿,號赤水、鴻苞居士。少時才思敏捷,落筆數千言立就。萬曆五年進士。除潁上知縣,調青浦縣。在任時遊九峯、三泖而不廢吏事。後遷禮部主事。被劾罷歸,縱情詩酒,賣文爲生。著作有傳奇《彩毫記》、《曇花記》、《修文記》,另有《義士傳》、《冥寥子》、《由拳集》、《白榆集》等。

張溥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天如,號西銘。幼即嗜學,讀書每反覆手抄,因以“七錄”爲齋名。天啓四年,同創應社。與同裏張採共學齊名,號婁東二張。崇禎元年以選貢生入都,歸,於次年集郡中名士,創立復社,並與應社合而爲一。三年,與吳偉業同中舉人,並於南京開復社大會。四年中進士,改庶吉士。以葬親乞假歸。六年,復社蘇州虎丘之會,到者數千人。於是復社之聲氣通朝右。同裏監生陸文聲與張採有隙,求入社不許,乃詣闕告“溥、採爲主盟,倡復社,亂天下”。嚴旨窮究,及周延儒再相,事始得解,而溥已卒。詩文敏捷,對客揮毫,俄頃立就。有《七錄齋集》,又輯有《漢魏六朝百三家集》。

尹臺

明吉安府永新人,字崇基,號洞山先生。嘉靖十四年進士。授編修。遷國子司業,所獎拔多爲名士。旋還任修撰,專理誥敕。忤仇鸞,幾得罪,會鸞先被殺,乃已。嚴嵩欲結爲姻好,拒之,遂有怨。出爲南京祭酒,將行,勸嵩勿害楊繼盛。歷官爲南京禮部尚書。留意理學,其學不傍門戶,能密自體驗。有《洞農堂集》。

于慎行

明山東東阿人,字可遠,更字無垢。於慎思弟。隆慶二年進士。萬曆初歷修撰、日講官,以論張居正“奪情”,觸其怒。以疾歸。居正死後復起。時居正家被抄沒,慎行勸任其事者應念居正母及諸子顛沛可傷。累遷禮部尚書。明習典制,諸大禮多所裁定。以請神宗早立太子,去官家居十餘年。萬曆三十五年,廷推閣臣,以太子少保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以病不能任職。旋卒,諡文定。學問貫穿百家,通曉掌故。與馮琦併爲一時文學之冠。有《谷城山館詩文集》。

公鼐

明山東蒙陰人,字孝與。公家臣子。萬曆二十九年進士。泰昌時,累官國子祭酒。熹宗立,進詹事府詹事。疏請將光宗事蹟於實錄外別爲一錄,不許。天啓初,遷禮部右侍郎。見魏忠賢亂政,引疾歸。後被劾落職閒住卒。崇禎時諡文介。有《小東園詩集》。

王叔英

明浙江黃巖人,字元彩,號靜學。洪武中與方孝孺等並徵,辭歸。二十年,以薦爲仙居訓導,擢漢陽知縣。建文元年,召爲翰林修撰,上資治八策。方孝孺欲行井田,叔英寄書謂古制不可行於今。燕王兵至,奉命募兵,行至廣德。知大勢已去,書絕命詞,自經於玄妙觀。

王世貞 🔥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元美,自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刑部主事。楊繼盛因彈劾嚴嵩而下獄,世貞時進湯藥,又代其妻草疏。楊死,復棺殮之。嚴嵩大恨。會韃靼軍入塞,嵩諉過於世貞父薊遼總督王忬,下獄。世貞與弟王世懋伏嵩門乞貸,忬卒論死,兄弟號泣持喪歸。隆慶初訟父冤,復父官。後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好爲古詩文,始與李攀龍主文盟,主張文不讀西漢以後作,詩不讀中唐人集,以復古號召一世。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於是天下鹹望走其門,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盡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王慎中

明福建晉江人,字道思,初號南江,更號遵巖。嘉靖五年進士。授戶部主事。在職與諸名士講習,學大進。令詔簡部屬爲翰林,衆首擬慎中,大學士張璁欲見之,固辭不赴,乃稍移吏部郎中。官終河南參政,以忤夏言落職歸。古文卓然成家,師法曾、王,與唐順之齊名,而自以爲過之。詩體初宗豔麗,工力深厚,歸田後攙雜講學,信筆自放。有《遵巖集》。

王世懋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敬美,號麟洲。王世貞弟。嘉靖三十八年進士,以父喪歸鄉,久之除南儀制主事,出爲江西參議,陝西、福建提學副使,擢南京太常少卿。好學善詩文,名亞其兄,人稱小美。有《王奉常集》、《藝圃擷餘》、《窺天外乘》、《閩部疏》、《三郡圖說》等。

支如增

暫無簡介

王九思

明代文學家,字敬夫,號渼陂。漢族,陝西鄠縣(今戶縣)人。弘治九年(公元1496年)進士。選爲庶吉士,後授檢討。其間,李夢陽、何景明、康海等人陸續來北京,相聚講論,倡導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史稱"前七子"。正德四年(公元1509年)調爲吏部文選主事,年內由員外郎再升郎中。王九思曾任翰林院檢討、吏部郎中。武宗時宦官劉瑾敗,因與劉瑾爲陝西同鄉,被名列瑾黨,降爲壽州同知。以詩文名列“前七子”。所著有詩文集《渼陂集》、雜劇《沽酒遊春》、《中山狼》(一折),及散曲集《碧山樂府》、《碧山續稿》、《碧山新稿》等。

王洪

明浙江錢塘人,字希範,號毅齋。少年時才思穎發,洪武二十九年成進士,年僅十八。永樂初入翰林爲檢討,與修《大典》。帝頒佛曲於塞外,逡巡不應詔爲文,受排擠,不復進用。與當時王稱、王恭、王褒稱詞林四王,均有才名。

王漸逵

明廣東番禺人,字用儀,一字鴻山,號青蘿子、大隱山人。正德十二年進士,官刑部主事。以養母請告,家居十餘年,後至廣州,適有詔,養病逾三年者不復敘用。乃赴會稽,謁王陽明墓,與其門人講學。久之乃歸。後覆被薦入京,言事不報,復乞歸。嘉靖三十七年十二月卒。有《青蘿文集》。

王鏊

明蘇州府吳縣人,字濟之。十六歲時,國子監諸生即傳誦其文。成化十一年進士,授編修。閉門讀書,遠避權勢。本與外戚壽寧侯張巒有連,亦不相往來。弘治時歷侍講學士,充講官,擢吏部右侍郎。以憂去。正德初進戶部尚書、文淵閤大學士,入閣時大權盡歸劉瑾,鏊初開誠與言,偶見聽納,後瑾專橫更甚,禍流搢紳,鏊不能救,乃辭官而去。博學有識鑑,經學通明,制行修謹,文章修潔。有《姑蘇志》、《震澤集》、《震澤長語》等。

王稚登

明常州府武進(一作江陰)人,移居蘇州,字伯谷,號玉遮山人。十歲能詩,既長,名滿吳會。吳門自文徵明後,風雅無定屬,稚登嘗及徵明門,遙接其風,擅詞翰之席者三十餘年,爲同時代布衣詩人之佼佼者。閩粵人過蘇州者,雖商賈亦必求見乞字。萬曆中徵修國史,未上而史局罷。曾編散曲爲《吳騷集》,所收己作不少。又有《吳郡丹青志》、《奕史》《吳社編》及《尊生齋集》等。

王縝

明廣東東莞人,字文哲。弘治六年進士。授兵科給事中,強直敢言。正德初爲雲南左參政,忤劉瑾,藉故罰米五百石,售家產以償。累遷右副都御史,巡撫蘇松諸府,督兵殲劉七於狼山。世宗即位,升南京戶部尚書。卒官。

王夫之 🔥

明末清初湖南衡陽人,中年一度改名壺,字而農,號姜齋、夕堂、一瓢道人、雙髻外史。明崇禎十五年舉人。南明永曆時任行人司行人。旋歸居衡陽石船山。永曆政權覆滅後,曾匿居瑤人山區,後在石船山築土室名觀生居,閉門著書。自署船山病叟,學者稱船山先生。吳三桂反清兵起,夫之又逃入深山。終其身不剃髮。治學範圍極廣,於經、史、諸子、天文、曆法、文學無所不通,有《正蒙注》、《黃書》、《噩夢》、《讀通鑑論》、《姜齋詩話》等。《船山遺書》至道光間始刻,同治間始有全書,後又有增收,至三百五十八卷。

王佐

明廣東海豐人。永樂中舉人。入國子監,以學行聞。擢吏科給事中。器宇凝重,奏對詳雅,爲宣宗所知,超拜戶部侍郎,巡視太倉、臨清、德州諸倉積弊。正統七年進尚書,調劑國用,節縮有方。死於土木之變。

王野

明浙江山陰人,字貞翁。家貧,肆力經史,築室臥龍山南,教授自給。晚歲喜讀《易》,習養生,徜徉山水間,自號蛻巖道人。爲詩沖淡自得,書法直逼趙孟頫。有《周易衍義》、《蛻巖詩集》、《弦誦新聲》,輯有《紹興名勝題詠》、《五燈集要》、《湖山紀遊》等。

王元俸

王元俸,字爾玉,號石虛。東莞人。事見民國張其淦《東莞詩錄》卷二○。

王恭

明福建長樂人,一作閩縣人。字安中,自號皆山樵者。少遊江海間,中年葛衣草履,歸隱於七巖山,凡二十年。永樂四年,以薦待詔翰林。年六十餘,與修《永樂大典》,授翰林院典籍。爲閩中十才子之一。有《白雲樵唱集》、《草澤狂歌》。

方太古

明浙江蘭溪人,字元素。讀書學古,不應徵召,遍遊吳楚名勝。正德時隱於白雲源,自號一壺生。嘉靖初徙居金華,晚年歸故里,自號寒溪子。

方文席

暫無簡介

毛鉉

明浙江山陰人,字鼎臣。洪武中以薦授國子學錄。爲人輕榮利。善詩歌,備漢魏以下諸體,爲文亦高簡有法。曾從唐肅受《毛詩》。有《北郭集》。

王誼

暫無簡介

王彥泓

明鎮江府金壇人,字次回。以歲貢爲松江府華亭縣訓導,卒於官。博學好古,喜作豔體小詩,格調似韓偓。詞不多作,而善改昔人詞,有加毫頰上之致。有《疑雨集》。

王叔承

明蘇州府吳江人,初名光胤,以字行,更字承父,晚又更字子幻,複名靈嶽,自號崑崙山人。少孤。不學八股文應舉。家貧,爲贅婿,被婦翁逐出,攜婦歸家,貧益甚。入都,作客於大學士李春芳家。春芳有所撰述,覓之,往往臥酒樓,欠伸不肯應。與王錫爵爲布衣交。三王並封議起,叔英遺書數千言,謂當引大義,以去就力爭。曾縱遊吳越閩楚及塞上各地。其詩極爲王世貞兄弟所稱。卒於萬曆中,年六十五。有《吳越遊編》、《楚遊編》、《嶽遊編》等。

王思任

明浙江山陰人,字季重,號遂東。萬曆二十三年進士。知興平、當塗、青浦三縣,累遷袁州推官。後爲九江僉事,罷歸。居官通脫自放,不事名檢,遇達官大吏,疏放絕倒,不能自禁。魯王監國時,任禮部侍郎。清兵入紹興後,居孤竹庵中,絕食死。工畫,仿米家數點、雲林一抹。好以詼諧爲文,仿大明律制《奕律》,另有《律陶》、《避園擬存》、《謔庵文飯小品》等。

史鑑

明蘇州府吳江人,字明古,號西村。於書無所不讀,尤熟於史。論千載事,歷歷如見。對時事及時人言論,得於聞見者,勤於筆錄。文章紀事有法。詩學魏晉。弘治、正德間,吳中高士首推沈周,史鑑次之。有《西村集》。

葉小鸞

明蘇州府吳江人,字瓊章,一字瑤期。葉紹袁幼女。貌姣好,工詩。善圍棋及琴,又能畫,繪山水及落花飛蝶,皆有韻致。將嫁而卒。有集名《返生香》。

申佳允

暫無簡介

史謹

明蘇州府崑山人,字公謹,號吳門野樵。洪武中謫居雲南,以薦爲應天府推官,遷湘陰縣丞。罷官後,僑居南京。性高潔,喜吟詠,工繪畫。築獨醉亭,賣藥自給。有《獨醉亭詩集》。

任環

明山西長治人,字應乾,號復庵。嘉靖二十三年進士。歷任廣平、沙河、滑縣知縣,遷蘇州府同知。三十四年,與俞大猷破倭寇於陸涇壩、馬跡山,斬獲頗多。環與士卒同寢食,所得悉均分。將士感激,願爲用命。官至山東右參政。有《山海漫談》。

成鷲

成鷲,俗姓方,名顓愷,字趾麟。出家後法名光鷲,字即山;後易名成鷲,字跡刪。廣東番禺人。明舉人方國驊之子。年十三補諸生。以時世苦亂,於清聖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髮,康熙二十年稟受十戒。曾住會同縣(今瓊海)多異山海潮巖靈泉寺、香山縣(今中山)東林庵、澳門普濟禪院、廣州河南大通寺、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爲當時著名遺民僧。工詩文,一時名卿鉅公多與往還。論者謂其文源於《周易》,變化於《莊》《騷》,其詩在靈運、香山之間。年八十五圓寂於廣州。著有《楞嚴經直說》、《道德經直說》、《鼎湖山志》、《鹿湖近草》、《鹹陟堂詩文集》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八有傳。

朱九江

暫無簡介

江源

明廣東番禺人,字一原。成化五年進士。任上饒知縣,清訟獄,百姓感服。遷戶部主事,歷郎中,清慎自持,且有文譽。以忤權貴出爲江西按察僉事。綜理屯田水利,燭奸刷弊,不動聲色。擢四川副使,乞休歸,優遊泉石,以詩自娛。卒年七十二。有《桂軒集》。

朱誠泳

安徽鳳陽人。明宗室。號賓竹道人。太祖第二子秦王朱樉玄孫。弘治元年襲封秦王。長安有魯齊書院,久廢,誠泳別易地建正學書院,又於其旁建小學,擇軍士子弟延儒生教授。工詩。著有《經進小鳴集》。卒諡簡。

朱元璋

即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濠州鍾離人。初名重八、興宗,字國瑞。幼年窮苦,十七歲入皇覺寺爲僧,旋即出外化緣乞食。元順帝至正十二年,投郭子興部紅巾軍,自親兵升九夫長,娶子興養女馬氏爲妻,號“朱公子”,始改名取字。次年,擢爲鎮撫。十五年,子興死,子郭天敘受宋龍鳳政權任爲都元帥,以元璋爲左副元帥。同年,渡江攻集慶。天敘陣亡,元璋獨任元帥府事。十六年,克集慶,改稱應天府,遂稱吳國公。此後,東與張士誠爭江浙,西與陳友諒爭長江中游地區。宋小明王龍鳳九年(元至正二十三年),攻殺陳友諒。次年,稱吳王。龍鳳十二年,圍張士誠於蘇州。次年,始稱吳元年,破蘇州,俘殺張士誠;繼之,出兵北伐。又次年,即皇帝位,國號明,年號洪武。同年,克大都,滅元。陸續攻克南北各地,屢次出塞攻擊北元。洪武十三年,以“謀反”罪殺丞相胡惟庸,罷中書省,廢除丞相制度。在位時嚴懲貪污,以操之過急,不免冤濫。屢興大獄,胡惟庸、藍玉兩案,前後株連死者數萬人。開國功臣多非善終,文人學士以文字取殺身之禍者亦有多人。定八股取士之制。嚴禁百姓私往海外貿易,禁用白銀交易。

宋應星

明末江西奉新人,字長庚。萬曆舉人。曾任分宜教諭、汀州推官、亳州知州。崇禎十七年棄官回鄉,卒於清順治康熙年間。生平博學多能,注重實學,尤究心農工生產技術。有《天工開物》、《野議》、《談天》、《論氣》、《思憐詩》等。

吳承恩

明小說家。山陽人,字汝忠,號射陽山人。科舉屢遭挫折,嘉靖中補貢生,後任浙江長興縣丞。恥爲五斗米折腰,拂袖而歸,專意著述。自幼喜讀野言稗史、志怪小說,善諧謔,晚年作《西遊記》,敘述唐高僧玄奘取經故事。另有《射陽先生存稿》、《禹鼎志》等。

何景明

明河南信陽人,字仲默,號大復。八歲能作文,十五中舉人。弘治十五年進士,授中書舍人。正德初,劉瑾用事,謝病歸。瑾敗,以薦除中書。時武宗多以佞幸爲義子。景明疏言“義子不當蓄,宦官不當寵”。官至陝西提學副使,以病投劾歸,抵家而卒。與李夢陽齊名,主張“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時人言天下詩文必稱“何李”。又與邊貢、徐禎卿並稱四傑,及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稱七才子,即所謂“前七子”。然何、李成名之後,論詩每相牴牾。申何者謂何詩俊逸,李詩粗豪,蓋風格實有區別。有《大復集》、《雍大記》、《四箴雜言》。

吳邦楨

明蘇州府吳江人,字子寧,吳山子。嘉靖三十二年進士。授刑部主事,累擢湖廣按察使,政績頗著。後改陝西,致仕卒。

吳寬

明蘇州府長洲人,字原博,號匏庵。爲諸生時,即有聲望,遍讀《左傳》、《史記》、《漢書》及唐宋大家之文。成化八年會試、廷試皆第一,授修撰。侍孝宗東宮,進講閒雅詳明。孝宗即位,遷左庶子,預修《憲宗實錄》,進少詹事兼侍讀學士。丁憂後,入東閣,專典誥敕。進禮部尚書。卒諡文定。寬行履高潔,不爲激矯,而自守以正。其詩深厚鬱,自成一家。兼工書法。有《匏庵集》。

何吾騶

明廣東香山人,字龍友,號家岡。萬曆四十七年進士。官少詹事。崇禎六年擢禮部尚書,旋入閣,與首輔溫體仁不協,罷去。南明隆武帝召爲內閣首輔。閩疆既失,赴廣州,永曆帝以原官召之,引疾辭去。有《寶綸閣集》。

何鞏道

明末清初廣東香山人,字皇圖。明諸生。入清不仕。詩多故國之思。有《樾巢稿》。

李孫宸

明廣東香山人,字伯襄。萬曆四十一年進士。教習庶吉士。崇禎間官至南京禮部尚書。性孝友廉介。詩祖《三百篇》,書法祖魏晉,草篆隸楷皆工。有《建霞樓集》。

杜濬

明末清初湖北黃岡人,原名紹先,字於皇,號茶村,又號西止,晚號半翁。明崇禎十二年鄉試副榜。避亂流轉於南京、揚州,居南京達四十年。少倜儻,欲赫然著奇節,既不得於所試,遂刻意爲詩,以此聞名。著有《變雅堂集》。

李昱

元太原榆次人,字仲明,號中和。至元三年闢爲四川行省員外郎,九年改東川順慶宣課大使。官至成都防城總管。卒諡忠敏。

李昌祺

明江西廬陵人,名禎,字昌祺,以字行。永樂二年進士,選庶吉士,預修《永樂大典》。每遇僻書疑事,人多就質。擢吏部郎中,遷廣西布政使,坐事謫。洪熙元年起爲河南布政使,繩豪,去貪殘。致仕二十餘年,屏跡不入公府。有《運甓漫稿》。

沈際飛

暫無簡介

李攀龍

明山東歷城人,字於鱗,號滄溟。少孤家貧,嗜詩歌,厭訓詁之學,日讀古書,里人目爲狂生。嘉靖二十三年進士。授刑部廣東司主事,擢陝西提學副使,累遷河南按察使。母喪,心痛病卒。官郎署時,與謝榛、吳維嶽、梁有譽、王世貞稱“五子”,又益以吳國倫、徐中行稱“後七子”,而以攀龍、世貞爲魁首,操海內文章之柄垂二十年。其持論詩不讀盛唐以後人集,文不讀西漢以後人作。攀龍有才力,詩以聲調稱,然古樂府似臨摹帖,並無可觀。文章失之模擬生澀,而效之者甚衆。有《古今詩刪》、《李滄溟集》。

沈宜修

明蘇州府吳江人,字宛君。山東副使沈珫之女,工部郎中葉紹袁之妻。工詩詞,生三女皆能詩,母女相與題花賦草。因女死神傷而卒。紹袁集妻女之作,編爲《午夢堂十集》。

李之世

李之世,字長度,號鶴汀。新會東亭人。以麟子。明神宗萬曆三十四年(一六〇六)舉人。晚年始就瓊山教諭,遷池州府推官。未幾移疾罷歸。著作極多,有《圭山副藏》、《剩山水房漫稿》、及《北遊》、《南歸》、《雪航》、《家園》、《泡庵》、《朱崖》、《息庵》、《水竹洞》、《不住庵》諸集。傳世者有《鶴汀集》十卷,其中詩集七卷、文集二卷,卷一〇附錄其弟李之標文度《鳧渚集》。原刻《朱厓集》,一集《浮槎草》,二集《可廬草》,三集《歇園草》,四集《和蘇草》,五集《韻語》,今已不傳,惟附見於《鶴汀集》之中。《鶴汀集》前有李本寧《圭山副藏敘》、韓上桂《北遊草敘》二文,可供參考。康熙《新會縣誌·藝文下》錄其詩三十一首、清溫汝能《粵東詩海》八首,《明詩紀事》六首。《鶴汀集》錄有邑志小傳、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八一有傳。

李流芳

明蘇州府嘉定人,字茂宰,又字長蘅,號香海,又號泡庵,晚號慎娛居士。萬曆三十四年舉人。兩應會試不第,遂絕意進取,誓畢其餘年,讀書養母,刳心學道,以求正定之法。工詩善書,尤精繪事。知縣謝三賓合唐時升、婁堅、程嘉燧及流芳詩,刻爲《嘉定四先生集》。居南翔裏,其讀書處名檀園。有《檀園集》。

沈明臣

明朝詩人,字嘉則,號句章山人,晚號櫟社長,鄞縣(今浙江寧波)人。爲博士弟子,擅長書法。與王叔承、王稚登同稱爲萬曆間三大布衣詩人。正德十三年(公元1518年)十二月十九日出生。嘉靖中爲諸生,與顧汝修友好,與同邑餘寅、山陰徐渭同參胡宗憲幕府。當時胡宗憲“宴將士於爛柯山,明臣作《鐃歌》十章,宗憲令刻於石,名震一時。”待胡宗憲繫獄死,幕客星散,唯獨明臣哭墓下。後流落江湖,放浪詩酒。晚年在鄉裏授課爲業。萬曆二十四年(公元1596年)五月二十四日卒,壽七十餘。萬曆宰輔沈一貫是沈明臣的侄子。歌詩約七千餘首,著有《越草》一卷、《豐對樓詩選》四十三卷。另著有《荊溪唱和詩》、《吳越遊稿》、《通州志》等。

李開先

明山東章丘人,字伯華,號中麓。嘉靖八年進士,授戶部主事,官至太常寺少卿,提督四夷館。罷歸,治田產,蓄聲伎,家居近三十年。徵歌度曲,爲新聲小令,詩歌豪放,尤工詞曲,不循格律,詼諧調笑,信手放筆。自謂藏曲最富,有“詞山曲海”之目。曾刻元喬夢符、張小山小令。作傳奇《寶劍記》,又有《登壇記》,今佚。又有《詞謔》、《閒居集》。

李英

明西番人。父南哥洪武中率衆歸附,授西寧州同知,進西寧衛指揮僉事,英嗣官。永樂十年以鎮壓叛番,進都指揮僉事。宣宗朝擢右府左都督,恃功而驕,所爲多不法,下獄論死,尋得釋。

沈謙

明末清初浙江仁和人,字去矜,號東江子。明諸生。少穎慧,六歲能辨四聲。長益篤學,尤好爲詩古文。崇禎末,爲西泠十子之一。入清,以醫爲業。有《東江集鈔》、《雜說》等。

李時行

明廣州府番禺人,字少偕。嘉靖二十年進士。知嘉興縣,遷南京兵部車駕主事,坐事罷,遍遊吳越、齊魯名山。有《駕部集》。

沈憲英

暫無簡介

李夢陽

明陝西慶陽人,徙居開封,字獻吉,自號空同子。生於成化八年十二月中。弘治六年進士,授戶部主事。武宗時,爲尚書韓文草奏疏,彈劾宦官劉瑾等,下獄免歸。瑾誅,起爲江西提學副使,倚恃氣節,陵轢臺長,奪職。家居二十年而卒。嘗謂漢後無文,唐後無詩,以復古爲己任。與何景明、徐禎卿、邊貢、朱應登、顧璘、陳沂、鄭善夫、康海、王九思號十才子。又與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王廷相號七才子,是爲前七子。夢陽己作,詩宗杜甫,頗狂放可喜,文則詰屈警牙,殊少精彩,時人則視爲宗匠。有《空同子集》、《弘德集》。

貝瓊

貝瓊曾祖貝珪,宋理宗時由蘇州徙崇德(今浙江桐鄉),築室語兒溪上,遂爲史山。史山即殳山(今屬浙江海寧雙山鄉)。貝瓊約生於元成宗大德初,卒於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年八十餘歲。少年時即穎悟,性坦率,不修邊幅而篤志好學,博通經史百家。師事同鄉黃次山、會稽楊維楨。元末世亂,隱居教授,往來於華亭(今江蘇松江)、海昌(今浙江海寧)間,生徒雲集。又曾主教幽湖(今桐鄉濮院)朱顯道家。48歲時始領鄉薦,遊京師,作《真真曲》,由此知名。時張士誠據平江(今蘇州市),貝瓊隱居殳山,累徵不就。 明洪武三年(1370),舉明經,召修《元史》。同官李敏卿等稱其敘事直而不徇。史成,受賜歸鄉。洪武五年,奉命出任浙江鄉試官。次年,任國子助教,後改作中都國子監,教授勳臣子弟。與張美和、聶鉉齊名,時稱“成均三助”。曾嘆古樂衰廢,堂堂成均(官設學校),徒具其名,作《大韶賦》以寄感慨。在史館,與金華宋景濂相友善,凡有著作,常互相推讓。及景濂爲司業,建議祀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於天子之學。太祖拒不採用,而當時猶有贊同者,瓊乃作《釋奠》以解辯之,贏得識者之讚賞。其堅持正道,大多類此。洪武十一年,致仕歸。翌年,卒於家,葬於語兒鄉。 貝瓊有子5人,大多有文名。次子貝翱字秀翔,能詩,著有《平淡集》。

周是修

明江西泰和人,名德,以字行。少孤力學,洪武末舉明經,爲霍丘縣學訓導,建文間爲衡王府紀善,留京師,預翰林纂修。好薦士,屢陳國家大計。燕兵入京城,自經於應天府學尊經閣。嘗輯古今忠節事爲《觀感錄》。

周用

明蘇州府吳江人,字行之,號伯川。弘治十五年進士,授行人。正德初,遷南京兵科給事中,進言諫迎佛事及鎮守江西中官不法事。遷廣東布政司參議。嘉靖中,歷官南京工部、刑部尚書。九廟災,自陳致仕。後以工部尚書總督河道,官至吏部尚書。有《周恭肅集》。

邱濬

明代著名政治家、理學家、史學家、經濟學家和文學家,海南四大才子之一。字仲深,號深庵、玉峯、別號海山老人,瓊州瓊臺(今屬海南)人。景泰五年進士,歷官經筵講官、侍講、侍講學士、翰林學士、國子臨祭酒、禮部侍郎、尚書、纂修《憲宗實錄》總裁官、文淵閣大學士、戶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等職。丘濬學問淵博,熟悉當代掌故,晚年右眼失明仍披覽不輟,研究領域涉政治、經濟、文學、醫學等,著述甚豐,同海瑞合稱爲“海南雙壁”。

邵寶

明常州府無錫人,字國賢,號二泉。成化二十年進士,授許州知州,躬課農桑,仿朱熹社倉,立積散法。遷江西提學副使,修白鹿書院學舍以處學者,教人以致知力行爲本,革數十年不葬親之俗,奏請停開銀礦。寧王朱宸濠索詩文,峻卻之。正德四年遷右副御史,總督漕運,忤劉瑾,勒致仕。瑾誅,升戶部右侍郎,拜南禮部尚書,懇辭。詩文以李東陽爲宗。諡文莊,學者稱二泉先生。有《漕政舉要》、《慧山記》、《容春堂集》等。

周瑛

明福建莆田人,字梁石,號翠渠。成化五年進士。任廣德知州,以有善政,賜敕旌異。弘治初歷四川參政、右布政使。始與陳獻章友,而不以獻章主靜之說爲然,謂學當以居敬爲主,敬則心存,然後可以窮理。有《書纂》、《翠渠類稿》。

周珽

暫無簡介

宗臣

明揚州府興化人,字子相,號方城。嘉靖二十九年進士。由刑部主事調吏部。以病歸,築室百花洲上,讀書其中。後歷吏部稽勳員外郎。楊繼盛死,臣賻以金,爲嚴嵩所惡,出爲福建參議。以御倭寇功升福建提學副使,卒官。工文章,爲“嘉靖七子”(後七子)之一。有《宗子相集》。

俞安期

明蘇州府吳江人,遷宜興,老於南京,初名策,字公臨,更名後,改字羨長。以長律一百五十韻投王世貞,世貞爲之延譽,由是得名。有《唐類函》、《類苑瓊英》、《詩雋類函》、《翏翏集》。

範景文

明河間府吳橋人,字夢章,號思仁。萬曆四十一年進士。授東昌府推官。天啓五年,歷吏部文選郎中。不依魏忠賢,亦不附東林黨,謝病歸。崇禎時官至工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入參機務。明亡自殺。諡文貞。有《大臣譜》。

林光

明廣東東莞人,字緝熙。成化元年舉人。通經史,得吳澄論學諸書,讀之大喜。中舉後,從陳獻章學。初爲平湖教諭,官至襄王府左長史。

林大欽

林大欽,字敬夫,號東莆、毅齋,海陽(今潮州)人。明世宗嘉靖十年(一五三一)應鄉試,十一年(一五三二)狀元及第。授翰林院修撰,目睹權臣跋扈,無意仕進,以母老乞歸。築室以聚族人,結講堂華嚴山,與鄉中子弟講貫六經。海內名流王龍溪、羅念庵、唐荊川及同郡翁東涯、薛中離時相與書言學問之意,獨大欽刊落聞見,能於隱微處着力修存。優遊典籍,怡情山水,爲詩蕭然自得。著有《東莆集》。清康熙《潮州府志》卷九上、清溫汝能纂《粵東詩海》卷二一、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九四有傳。

林翰

暫無簡介

茅坤

明湖州府歸安人,字順甫,號鹿門。嘉靖十七年進士。善古文,從唐順之遊,推崇韓、柳、歐、曾、蘇氏父子,又喜談兵。歷知青陽、丹徒二縣,累遷廣西兵備僉事,遷大名兵備副使。編《唐宋八大家鈔》,有《白華樓藏稿、續稿、吟稿》、《玉芝山房集》、《史記鈔》等。

林環

明福建莆田人,字崇璧。永樂四年進士第一。授翰林修撰,升侍講,預修《永樂大典》。從成祖至北平卒。有《絅齋集》。

姚綸

暫無簡介

柯潛

明福建莆田人,字孟時,號竹巖。景泰二年狀元,官至少詹事。慈懿太后之喪,再疏請合葬,竟得如禮。翰林後堂有二柏,爲潛手植,號學士柏;前有瀛洲亭,號爲柯亭。邃於文學,性高介。有《竹巖詩文集》。

施紹莘

明松江華亭人,字子野,號峯泖浪仙。崇禎間人,工詞曲。有《花影集》。

姚綬

明浙江嘉善人,字公綬,號谷庵,自號仙癡,晚號雲東逸史。天順八年進士。授監察御史。成化初爲永寧知州,解官歸,築室名丹丘,吟詠其間,人稱丹丘先生。工詩畫。有《雲東集》。

朱瞻基 🔥

明朝第五位皇帝。明仁宗朱高熾和誠孝昭皇后張氏的長子,年號宣德,自號長春真人。洪熙元年(1425年)至宣德十年(1435年)在位。朱瞻基幼年就深受祖父朱棣與父親的喜愛與賞識。永樂九年(1411年)被成祖立爲皇太孫,數度隨朱棣徵討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漢王朱高煦之變。次年,從閣臣楊士奇、楊榮等議,停止用兵交趾。重視整頓吏治和財政,繼續實行仁宗緩和社會矛盾的措施。在位期間文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蹇義、夏原吉;武有英國公張輔,地方上又有像于謙、周忱這樣的巡撫,一時人才濟濟。經濟得到空前的發展,朱瞻基與其父親的統治加在一起雖短短十一年,但卻被史學家們稱之爲“功績堪比文景”,史稱“仁宣之治”。同時,明宣宗也是傑出的書畫家。翰墨圖書,極爲精緻,“點墨寫生,遂與宣和(宋徽宗)爭勝”。書法能於圓熟之外見遒勁。尤工繪事,山水、人物、走獸、花鳥、草蟲均佳。鈐“廣運之寶”、“武英殿寶”及“雍熙世人”等印章。 宣德十年(1435年)去世,終年38歲,葬十三陵之景陵。廟號宣宗,諡號憲天崇道英明神聖欽文昭武寬仁純孝章皇帝,也稱“宣宗章皇帝”。長子朱祁鎮繼位。有《明宣宗御製樂府》一卷。

胡居仁

明江西餘幹人,字叔心,號敬齋。吳與弼門人。絕意仕進。其學以主忠信爲先,以求放心爲要。築室山中,四方來學者甚衆。後主白鹿書院。萬曆中追諡文敬。有《易象鈔》、《居業錄》、《胡文敬公集》。

紀映鍾

明末清初詩人。字伯紫,又作伯子、櫱子,號戇叟,自稱鐘山逸老,江南上元(今江蘇南京)人,有妹紀映淮。崇禎朝諸生,崇禎時,曾主金陵復社事。明亡後,棄諸生,躬耕養母。閹黨遺孽馬士英、阮大鋮擅權南京弘光小朝廷,紀映鍾發動復社同志進行回擊。由陳貞慧、吳應箕、顧杲等草《留都防亂揭》揭發馬士英、阮大鋮作爲魏忠賢“閹黨”禍亂朝政的卑鄙無恥的醜惡嘴臉。後棄去,入天台山爲僧,復捨去。晚客於龔鼎孳處十年。龔死後南歸,移家儀真,卒於斯。著有《戇叟詩鈔》四卷。

紀映淮

明末清初女詩人。字冒綠,小字阿男,江南上元(今江蘇南京)人,紀映鍾之妹,莒州杜李室,其夫抗清被戮,映淮守寡以終,著有《真冷堂詞》。

祝允明

明蘇州府長洲人,字希哲,號枝山、枝指生。弘治間舉人。授興寧知縣,遷應天府通判,旋辭歸。與唐寅、文徵明、徐禎卿稱吳中四才子。與寅並以任誕爲世指目。工詩文,其詩取材頗富,風格與禎卿爲近,而勝於唐寅。書法尤善,兼工楷草。有《九朝野記》、《前聞記》、《蘇村小纂》、《懷星堂集》、《祝氏集略》。

胡應麟

明金華府蘭溪人,字元瑞,號少室山人,更號石羊生。萬曆間舉人,久不第。築室山中,購書四萬餘卷,記誦淹博,多所撰著。曾攜詩謁王世貞,爲世貞激賞。有《少室山房類稿》、《少室山房筆叢》、《詩藪》。

胡儼

明江西南昌人,字若思,號頤庵。於天文、地理、律歷、醫卜無不究覽,兼工書畫。洪武二十年以舉人官華亭教諭。永樂初薦入翰林,任檢討。累官北京國子監祭酒。朝廷大著作皆出其手,任《太祖實錄》、《永樂大典》、《天下圖志》總裁官。仁宗時進太子賓客兼祭酒。有《頤庵文選》。

孫承宗

明高陽人,字稚繩,號愷陽。爲諸生時,教讀邊郡,喜從老兵究問險要阨塞。萬曆三十二年進士。授編修,進中允。歷諭德、洗馬。熹宗即位,充講官。朝臣推爲兵部侍郎,主遼事。帝不欲承宗離講筵,不許。天啓二年廣寧失守,乃拜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承宗自請督師,既至,汰逃將,遣疲兵,用馬世龍等爲將;又從袁崇煥請,築寧遠等城,令崇煥守之。在關四年,凡修復城堡數十,練兵十一萬,開屯五千頃,遣將戍錦州、松山、大小淩河,拓地四百里。三年,爲魏忠賢黨所讒,乞歸。崇禎二年,後金兵陷畿輔州縣多處,思宗命承宗守通州。次年,收復遵化等四城。後以大淩河等地失守,廷臣歸咎承宗築城之計,引疾歸。家居七年,十一年,清兵攻高陽,率家人拒守,城破,投環死。子孫多人皆戰死。福王時諡文忠。有《高陽集》。

徐有貞

明蘇州府吳縣人,初名理,字元玉,號天全。有文武才,通天官、地理、兵法、水利等學。宣德八年進士。授編修。進侍講。正統末土木堡之變後倡言南遷,受于謙等斥責。後乃改名有貞。景泰中治河,開廣濟渠以疏水,浚漕渠以通糧運,塞沙灣決口成功。進左副都御史,爲石亨定計,擁英宗復闢,封武功伯兼華蓋殿大學士。誣殺于謙、王文。中外側目。得志後欲與石亨等立異,遂被構下獄,發雲南金齒衛爲民。釋歸卒。有《武功集》。

唐汝詢

明末清初江南華亭人,字仲言。五歲即雙目失明,默坐靜聽諸兄讀書,日久成才。善屬文,尤工於詩。有《唐詩解》、《編蓬集》、《姑蔑集》等。

孫炎

明應天府句容人,字伯融。元末與丁復、夏煜遊,有詩名,談辨風生,雅負經濟。朱元璋下金陵,炎從徵浙東,以功授池州同知,進華陽知府,擢行省都事,克處州,授總制,措置有方。後爲苗將賀仁德部俘殺,年四十。太祖即位,追封丹陽縣男,諡忠憫。有《左司集》。

唐順之

明常州府武進人,字應德,一字義修,稱荊川先生。嘉靖八年會試第一。曾協助總督胡宗憲討倭寇,謂禦敵上策,當截之海外,縱使登陸,則內地受禍。曾親率舟師,邀敵於長江口之崇明。三沙告急,督戶鏜、劉顯赴援,親躍馬布陣,持刀直前。以功升右僉都御史、鳳陽巡撫。學問廣博,通曉天文、數學、兵法、樂律等,兼擅武藝,提倡唐宋散文,與王慎中、茅坤、歸有光等被稱爲“唐宋派”。有《荊川先生文集》。

夏言

明廣信府貴溪人,字公謹,號桂洲。正德十二年進士。授行人,擢兵科給事中。嘉靖初歷兵科都給事中,以議郊祀事受帝知。十年,任禮部尚書。十五年,入閣,任禮部尚書兼武英殿大學士。十七年冬,繼李時爲首輔,極受世宗寵眷。二十年,爲禮部尚書嚴嵩、武定侯郭勳所間,罷。不久,復召入閣,然恩眷不及從前。二十一年,爲嚴嵩所擠,以“欺謗君上”罷。二十四年復原官。時嚴嵩爲首輔,言至,凡所批答,略不顧嵩。未幾,河套議起,言力贊曾銑復河套,爲嚴嵩所攻,被殺。有《賜閒堂稿》、《桂洲集》。

孫樓

明蘇州府常熟人,字子虛,號百川。嘉靖二十五年舉人。七應會試不第。官湖州府推官,改漢中,致仕歸。性好書,杜門校讎,晝夜不輟,又通音律。萬曆十一年十二月卒。有《孫百川文集》、《吳音奇字》、《麗詞百韻》和散曲作品等。

徐禎卿

明吳縣人,字昌毅。弘治十八年進士,授大理左寺副,坐失囚,貶國子博士。少精文理,長稱文雄,詩甲海內,名滿士林。躋身江東三才子、吳中四才子、前七子和十才子之列。著有《迪功集》、《談藝錄》等。

徐熥

明福建閩縣人,字惟和。徐?兄。萬曆四十六年舉人。負才淹蹇,肆力詩歌。與弟徐?並有才名,然?以博學稱,熥則以詞採著。有《幔亭集》。

孫蕡

明廣東順德人,字仲衍,號西庵。博學工詩文。明兵下廣東,蕡爲何真作書請降。洪武中歷虹縣主簿、翰林典雅。預修《洪武正韻》。出爲平原簿,坐事被逮,罰築京師城垣。旋得釋。十五年,起蘇州經歷,坐累戍遼東。又以嘗爲藍玉題畫,論死。有《西庵集》。

孫作

元明間常州府江陰人,名作,以字行,一字次知。爲文醇正典雅,動有依據。嘗著書十二篇,號爲《東家子》。元末避兵吳中,盡棄他物,獨載書兩簏。張士誠廩祿之,旋以母病謝去。明洪武六年聘修《大明日曆》,授編修,乞改太平府教授。召爲國子助教,累擢司業,歸卒於家。有《滄螺集》。

徐庸

暫無簡介

唐伯元

明廣東澄海人,字仁卿。萬曆二年進士。歷知萬年、泰和二縣,有惠政。官至南京吏部文選司郎中,佐尚書孫丕揚澄清吏治,苞苴不及其門。受業於永豐呂懷,深疾王守仁新說,上疏反對守仁從祀文廟。有《二程年譜》等。

袁華

明蘇州府崑山人,字子英。工詩,長於樂府。洪武初爲蘇州府學訓導。有《可傳集》、《耕學齋詩集》。

袁登道

明廣東東莞人,字道生,號強名。諸生。畫山水師胡宗仁,兼工治印,能詩。有《水竹樓詩》。

陳霆

明浙江德清人,字聲伯。弘治十五年進士。授刑科給事中。正德初以忤劉瑾謫判六安,瑾誅復起,歷山西提學僉事卒。博洽多聞,工詩、詞、古文,留心風教。有《唐餘紀傳》、《兩山墨談》、《山堂瑣語》、《水南稿》、《渚山堂詩話》、《渚山堂詞話》。

陳宗

暫無簡介

郭之奇

明廣東揭陽人,字仲常。崇禎元年進士。累遷至詹事府詹事。後隱居南交山中,結茅屋數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袁宗道

明荊州府公安人,字伯修。萬曆十四年會試第一。授編修,官終右庶子。時王世貞、李攀龍主文壇,復古摹擬之風極盛,宗道與弟袁宏道、袁中道力排其說。推崇白居易、蘇軾,因名其齋爲白蘇齋。爲文崇尚本色,時稱公安體。有《白蘇齋類稿》。

陳獻章

明廣東新會人,字公甫,號石齋,晚號石翁,居白沙裏,學者稱白沙先生。正統十二年,兩赴禮部不第。從吳與弼講理學,居半年而歸。筑陽春臺,讀書靜坐,數年不出戶。入京至國子監,祭酒邢讓驚爲真儒復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檢討,乞終養歸。其學以靜爲主,教學者端坐澄心,於靜中養出端倪。蘭溪姜麟稱之爲“活孟子”。又工書畫,山居偶乏筆,束茅代之,遂自成一家,時呼爲茅筆字。畫多墨梅。有《白沙詩教解》、《白沙集》。

袁中道 🔥

明荊州府公安人,字小修。袁宏道弟。初隨兄宦遊京師,交四方名士。萬曆四十四年進士。官至南京吏部郎中。與兄袁宗道、袁宏道並稱三袁,爲“公安派”代表作家。有《珂雪齋集》。

郭諫臣

明蘇州府長洲人,字子忠,號方泉,更號鯤溟。嘉靖四十一年進士,授袁州司理。嚴世蕃在家鄉分宜貪得無厭,往往假督撫之勢強行索取,諫臣不阿不懼以處之。後內遷吏部主事。隆慶初屢陳時政,多所持正。官終江西參政。所作詩婉約清雅,有《郭鯤溟集》。

陳璉

明廣東東莞人,字廷器,別號琴軒。洪武二十三年舉人,入國子監。選爲桂林教授。嚴條約,以身作則。永樂間歷許州、揚州知府,升四川按察使,豪吏奸胥,悉加嚴懲。宣德初爲南京國子祭酒。正統初任南京禮部侍郎。致仕。在鄉逢黃蕭養起義,建鎮壓制御之策。博通經史,以文學知名於時,文詞典重,著作最多,詞翰清雅。有《羅浮志》、《琴軒集》、《歸田稿》等。

袁崇煥

明廣東東莞人,一說廣西藤縣人,字元素。萬曆四十七年進士。授邵武知縣。天啓初擢兵部職方司主事。超擢僉事,監關外軍,築寧遠城,配置西洋大炮。天啓六年,擊退後金努爾哈赤進攻,升遼東巡撫。次年,擊退皇太極進攻,時稱“寧錦大捷”。以不爲魏忠賢所喜,乞休歸。崇禎元年召還,以兵部尚書兼右副都御史,督師薊遼。二年,後金兵入關,威脅北京,崇煥千里赴援。崇禎帝中反間計並聽信讒言,以謀叛罪下崇煥獄,磔死。有《袁督師遺集》。

區大相

明廣東高明人,字用儒,號海目。區益子。善爲文,下筆千言立就。萬曆十七年進士。初選庶吉士,累遷贊善、中允。掌制誥。居翰院十五年,與趙志皋、張位、沈一貫等有舊。趙等先後當國,大相皆引避不輕謁。後調南太僕寺丞,以疾歸,卒。工詩詞,皆嚴於格律,爲明代嶺南大家。有《太史集》、《圖南集》、《濠上集》。

陶安

明太平府當塗人,字主敬。元順帝至正四年舉人。授明道書院山長,避亂家居。朱元璋取太平,安出迎,留參幕府,任左司員外郎。洪武元年任知制誥兼修國史,尋出任江西行省參知政事,卒官。有《陶學士集》。

陸師道

明蘇州府長洲人,字子傳,號元洲,改號五湖。嘉靖十七年進士。授工部主事,改禮部。以養母告歸,師事文徵明。善詩文,工小楷、古篆、繪事。後復起,官至尚寶司少卿。有《左史子漢鐫》、《五湖集》。

區元晉

區元晉,字惟康。新會人。越子。明世宗嘉靖四年(一五二五)舉人。官雲南鎮南知州,晉福建興化府同知。著有《見泉集》。清溫汝能《粵東詩海》卷二一、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二七四等有傳。區元晉詩,以附於明萬曆四十四年刻區越撰《鄉賢區西屏集》之《區奉政遺稿》爲底本,參校一九五四年重印《區西屏見泉二公合集》中之《奉政區見泉公遺集》。

陸容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文量,號式齋。有文名,與張泰、陸錢稱“婁東三鳳”。成化二年進士。授南京吏部主事。官至浙江右參政,罷歸。有《式齋集》、《菽園雜記》。

陶益

陶益,字允謙,號練江居士、江門迂客。其祖本爲鬱林人,附籍新會。明世宗嘉靖三十五年(一五五六)以明經授江西永新訓導。讀書博學強記,精易通理。嘗日集諸生,講白沙之學於明倫堂;又構樾墩書屋,讀書其中。撫按交薦,以目疾辭歸,年八十卒。著有《練江子樾墩集》。清顧嗣協《岡州遺稿》卷五、清溫汝能《粵東詩海》卷二一有傳。

高攀龍 🔥

明常州府無錫人,字雲從,改字存之,號景逸。萬曆十七年進士,授行人。以疏詆楊應宿,謫揭陽典史。遭親喪,家居三十年。天啓元年,進光祿少卿,疏劾閣臣方從哲,奪祿一年,改大理少卿。四年拜左都御史,揭崔呈秀貪贓穢行,爲閹黨痛恨,削籍歸。與顧憲成在無錫東林書院講學,海內士大夫稱高顧。時閹黨專政,東林黨人遭迫害。不久,崔呈秀復矯旨遣人往逮,攀龍投水死。有《高子遺書》。

陸深

明松江府上海人,初名榮,字子淵,號儼山。弘治十八年進士二甲第一。授編修。遭劉瑾忌,改南京主事,瑾誅,復職。累官四川左布政使。嘉靖中,官至詹事府詹事。卒諡文裕。工書。有《儼山集》、《續集》、《外集》。

馬中錫

明河間府故城人,字天祿,號東田。成化十一年進士,授刑科給事中。萬貴妃弟驕橫,再疏斥之,再被杖。又劾汪直違恣罪。弘治五年任大理右少卿,擢右副都御史,巡撫宣府。劾罷貪婪老耄之總兵官馬儀,禁止官吏私役兵士。武宗即位,起撫遼東,入爲兵部左右侍郎。以拒宦官劉瑾黨羽冒功,下獄押充官役,斥爲民。瑾誅,起撫大同。以楊一清薦,爲右都御史提督軍務,率兵鎮壓劉六、劉七起事。中錫雖有時望,實不知兵,見諸將怯弱,乃議招撫。朝議謂中錫縱“賊”,被劾下獄死。能詩文。有《東田漫稿》、《別本東田集》。

馬洪

明浙江仁和人,字浩瀾。布衣。工詩,尤工詞調。有《花影集》,自謂四十餘年,僅得百篇。又有《和曹堯賓遊仙詩》百首,一時盛傳之。

陶望齡

陶望齡,字周望,號石簣,明會稽(今浙江紹興)人。明萬曆十七年(1589),他以會試第一、廷試第三的成績,做了翰林院編修,參與編纂國史;曾升待講,主管考試,後被詔爲國子監祭酒。陶望齡爲官剛直廉潔,不受滋垢。 一生清真恬淡,以治學爲最大樂事。他把做學問也當作息歇,並用“歇庵”二字名其居室,學人有時也稱他爲歇庵先生。陶望齡生平篤信王守仁“自得於心”的學說,認爲這是最切實際的“著名深切之教”。工詩善文,著有《制草》若干卷、《歇庵集》20卷、《解莊》12卷、《天水閣集》13卷。

高棅

明福建長樂人,更名廷禮,字彥恢,號漫士。永樂初,以布衣召入翰林,爲待詔,升典籍。博學能文,尤長於詩,爲閩中十才子之一。又工書畫,時稱三絕。書得漢隸筆法,畫源於米芾父子。有《唐詩品彙》等。

梁以壯

梁以壯(一六○七─?),字又深,號芙汀居士。番禺人。以壯祖在明朝歷有宦聲,夙有家學。以壯年十一負文字之名,弱冠即有著述,後曾出嶺遊歷。著有全集二十六卷,《蘭扃前集》爲其另行編選。

張時徹

明浙江鄞縣人,字維靜,一字九一,號東沙。受業於族子張邦奇,治程朱學。嘉靖二年進士。歷官福建、雲南、山東、湖廣、四川,所至有政績,終官南京兵部尚書。五十三歲罷官里居。寄情文酒而不忘用世之志。有《明文範》、《善行錄》、《救急良方》、《芝園定集》。

張綱

張綱,字秉常,號三峯。嘉應州人。明英宗天順元年(一四五七)進士,未閱月卒。清張煜南、張鴻南輯《梅水詩傳》卷九有傳。

張弼

明松江府華亭人,字汝弼,號東海。成化二年進士。久任兵部郎,議論無所顧忌。出爲南安知府,律己愛物,大得民和。少善草書,工詩文,自言吾書不如詩,詩不如文。有《鶴城稿》、《東海稿》等。

曹義

明應天府句容人,字子宜。永樂十三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升禮部主事,累遷南京吏部尚書。正統末,京師告急,奉命守崇文門。天順初辭官歸。有《默庵集》。

張綎

暫無簡介

張居正 🔥

明湖廣江陵人,字叔大,號太嶽。嘉靖二十六年進士。授編修。嚴嵩、徐階均器重之。遷右中允,領國子司業事,與祭酒高拱善,相期以相業。階代嵩爲首輔,傾心委之。隆慶元年引之入閣。階致仕,居正與司禮監李芳謀,引拱入閣。同定封俺答事,北邊遂得安寧。此後漸生嫌隙,神宗時與司禮監馮保謀,逐拱,遂爲首輔。爲政綜覈名實,信賞必罰。倚任戚繼光鎮薊門,用李成梁鎮遼東,以加強邊備。用潘季馴治河。清丈土地,行一條鞭法。在位十年,頗行改革。然持法嚴峻,怨者頗多;不能虛心納言,御史動輒得罪;厭惡講學,以詔書毀天下書院;父喪不肯解職,以“奪情”留任,頗遭時議。神宗即位時年幼,小有過失,慈聖太后即責雲:“使張先生聞,奈何?”及帝漸長,心厭之。卒,諡文忠。未幾彈劾者即紛起。次年,追奪官爵;又次年,籍沒家產。天啓間,始追復故官。有《張太嶽集》、《太嶽雜著》等。

張萱

明松江府上海人,字德暉,號頤拙。弘治十五年進士。官至湖廣布政司參議,主糧儲。立法禁處侵尅等積弊,忤巡撫意,遂引疾致仕。

張大烈

明浙江錢塘人,字言衝。天啓七年舉人。官瑞州府推官,以不善事權貴去職。有《詩餘類函》。

張嗣綱

張嗣綱,字效忠。清遠人。少懷大志,及長,閉戶潛修,於經史外,更習《六韜》《三略》。明神宗萬曆十六年(一五八八)、二十二年(一五九四)、二十五年(一五九七)連中三榜武魁。按例,官拜新安南頭參將,年八十有五而卒。有《戈餘詩草》二卷。事見民國《清遠縣誌》卷一〇。

張明弼

暫無簡介

張以寧

元明間福建古田人,字志道,學者稱翠屏先生。元泰定中,以《春秋》舉進士,由黃巖判官進六合知縣,坐事免官,滯留江淮十年。後官至翰林侍讀學士。明師克元都,復授侍講學士。洪武三年出使安南,死於返程途中。有《春王正月考》、《翠屏集》。

張元凱

明蘇州吳縣人,字左虞。少習《毛詩》。以世職爲蘇州衛指揮,督運漕糧北上,有功不得敘,自免歸。悒悒不得志,以酒自放,酒酣談天下事,慷慨風發。工詩,有《伐檀齋集》。

張天賦

張天賦,字汝德,號葉岡,別號愛梅道人。興寧人。少負才名,從湛甘泉遊,聞性命之學。明世宗嘉靖十一年(一五三二)貢生,爲縣令祝枝山所賞識。嘗講學於崇正書院,凡三修縣誌,並與修《廣東通志》及《武宗實錄》。由拔貢任瀏陽丞,署縣事。以病乞歸。年六十七。有《葉岡詩集》四卷。清鹹豐《興寧縣誌》卷九有傳。張天賦詩,以明嘉靖刊本《葉岡詩集》爲底本。

張引元

暫無簡介

張肯

明蘇州府吳縣人,字繼孟,一字寄夢。宋濂弟子。詩文清麗有法,尤長南詞新聲。卒年八十餘。有《夢庵集》。

張詡

明廣東南海人,字廷實,號東所。師事陳獻章。成化二十年進士。授戶部主事,丁憂後,隱居不仕,累薦不起。正德中召爲南京通政司參議,謁孝陵而歸。其學以自然爲宗,求“忘己”、“無慾”,即心觀妙,以揆聖人之用。有《白沙遺言纂要》、《南海雜詠》、《東所文集》。

喻綜

暫無簡介

符錫

暫無簡介

許宗魯

明陝西鹹寧人,字東侯,號少華。正德十二年進士。改庶吉士,歷官監察御史、右僉都御史,巡撫保定、遼東。開府雄邊,多所建置。致仕歸,構草堂,積圖書,置酒賦詩,作詞曲爲樂。書法尤善。有《少華集》等。

許炯

明廣東新會人,字吾野。嘉靖中舉人。有《吾野漫筆》。

彭孫貽

明末清初浙江海鹽人,字仲謀,一字羿仁。明拔貢生。父以守土死於贛州,奔走求遺骸,布衣蔬食二十餘年。後家居不出。詩詞均工。鄉人私諡孝介先生。有《茗齋集》、《茗齋詩餘》等。

焦竑

明應天府江寧人,字弱侯,號澹園。萬曆十七年殿試第一。授翰林修撰。二十二年,受命撰修明國史。侍講東宮,二十五年主順天鄉試,遭誣劾貶福寧州同知。未幾棄官歸,講陰陽良知之學,與李卓吾善。博極羣書,精熟典章,工古文,卓然爲名家。有《澹園集》、《國朝獻徵錄》、《國史經籍志》、《焦氏筆乘》、《老子翼》、《莊子翼》等。

程通

明徽州府績溪人,字彥亨。洪武二十三年舉人。授遼府紀善。建文初,燕王兵起,隨遼王南歸京師,上封事,陳備禦策,進左長史。永樂初,從遼王徙荊州。旋上封事被髮,下獄死。

童軒

明江西鄱陽人,字士昂。工書能詩。景泰二年進士。授南京吏科給事中。成化時,以戶科都給事中入川鎮壓趙鐸起事,還言欲息盜賊必先去貪官、均科差。累進右副都御史提督松潘軍務。弘治中官至南京禮部尚書。有《清風亭稿》、《枕肱集》、《夢徵錄》。

程敏政

明徽州府休寧人,字克勤。程信子。成化二年進士。授編修,歷左諭德,以學問該博著稱。弘治中官至禮部右侍郎兼侍讀學士。見唐寅鄉試卷,激賞之。十二年,主持會試,以試題外泄,被劾爲通關節於唐寅等,下獄。尋勒致仕卒。有《新安文獻志》、《明文衡》、《篁墩集》。

程嘉燧

明徽州府休寧人,僑居嘉定,字孟陽,號松圓。應試無所得,折節讀書。工詩善畫,又通曉音律。錢謙益罷歸,築耦耕堂,邀嘉燧讀書其中。閱十年返休寧,甲申前一年十二月卒。有《浪淘集》。

董其昌

明松江府華亭人,字玄宰,號思白、香光居士。萬曆十七年進士。授編修,天啓時累官南京禮部尚書。以閹黨柄政,請告歸。崇禎四年起故官,掌詹事府事。三年後致仕。工書法,初學顏真卿,又學虞世南,出入魏晉各大家,書風率易中得秀色,章法疏宕秀逸,爲一代大家。又擅山水畫,遠宗董源、巨然,近學黃公望、倪瓚,融其筆墨,自成清潤明秀一格。畫論標榜文人氣息,以佛教宗派喻畫史各家爲“南北宗”,推崇南宗爲文人畫之正脈,影響波及至今。卒諡文敏。有《畫禪室隨筆》、《容臺文集》、《畫旨》、《畫眼》等。

黃仲昭

明福建莆田人,名潛,號退巖居士,以字行。成化二年進士。授編修。以直諫被杖,謫湘潭知縣,又改南京大理評事。後以親不逮養,遂不出。弘治初起江西提學僉事。久之乞歸,日事著述,學者稱未軒先生。有《未軒集》、《八閩通志》等。

楊繼盛

明保定府容城人,字仲芳,號椒山。嘉靖二十六年進士。授南京吏部主事,改兵部員外郎。大將軍仇鸞畏俺答,請開互市市馬,欲與媾和。繼盛以爲鸞恥未雪而議和示弱,大辱國,上疏彈劾。被貶狄道典史。後起用爲諸城知縣,遷刑部員外郎。嚴嵩欲引爲羽翼,復改兵部武選司。而繼盛以爲嵩之奸甚於鸞,抵任甫一月,即上疏劾嵩十大罪,世宗大怒,下獄三年,終於被殺。隆慶時追諡忠憫。有《楊椒山集》。

黃媛介

明末清初浙江秀水人,字皆令。楊世功妻。工詩詞及小賦。楷書仿《黃庭經》,山水似吳鎮。明亡後流亡吳越間,曾於西湖斷橋邊賃一小閣,賣畫自給。有《離隱詞》、《湖上草》、《如石閣漫草》。

楊基 🔥

元明間蘇州府吳縣人,字孟載,號眉庵。原籍四川嘉州,其祖官吳中,因而定居。少聰穎,九歲能背誦六經。善詩文,兼工書畫。元末隱吳之赤山,張士誠闢爲丞相府記室,未幾即辭去。入明,被遷往臨濠,又徙河南。洪武二年放歸。旋被起用,官至山西按察使。被誣奪官,罰服苦役,卒於役所。與高啓、張羽、徐賁稱吳中四傑。有《眉庵集》。

黃衷

明廣東南海人,字子和。弘治九年進士。授南京戶部主事,監江北諸倉,清查積年侵羨,得粟十餘萬石。歷戶部員外郎、湖州知府、晉廣西參政,督糧嚴法繩奸,境內肅然。後撫雲南,鎮湖廣皆有政績。官至兵部右侍郎。致仕卒,年八十。有《海語》、《矩洲集》等。

解縉

明江西吉水人,字大紳。解綸弟。洪武二十一年進士。深爲太祖愛重。嘗上萬言書,陳述“政令數改,刑罰太繁”之弊,漸爲帝所厭,改御史。旋以年少爲藉口,令回家修學。太祖崩,赴京奔喪,以違詔旨謫河州衛吏。用薦召爲翰林待詔。成祖即位,擢侍讀,直文淵閣,預機務。又與編《永樂大典》。累進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以才高好直言爲人所忌。屢遭貶黜。永樂八年,奏事入京,時帝北征,謁太子而還,遂以“無人臣禮”下獄,被殺。有《解學士集》、《天潢玉牒》。

黃淮

明浙江永嘉人,字宗豫,洪武三十年進士。永樂時,曾與解縉等並直文淵閣,進右春坊大學士。後爲漢王高煦所譖,系詔獄十年。洪熙初復官,尋兼武英殿大學士,與楊榮等同掌內製。官終戶部尚書。性明果,達於治體,善讞疑獄。有《省愆集》、《黃介庵集》。

黃公輔

明廣東新會人,字振璽。萬曆四十四年進士,官御史,忤魏忠賢去官。後遷江西參政,分守寶慶,有政績。

黃氏

黃氏,潮州人。王元文妻。有文才,尤工詩。文元家貧,獨耽吟詠,夫婦共持雅操。文元每中夜得句,氏輒燃燭供筆硯,以待詩文唱和。時稱雙璧。有人圖繪其事,以爲美談。事見宋謝維新《合璧事類》。詩一首。

黃佐

明廣東香山人,字才伯,號泰泉。正德十六年進士,選庶吉士,授編修。出爲江西提學僉事,旋改督廣西學校。棄官歸養,久之起右春坊右諭德,擢侍讀學士,掌南京翰林院事。與大學士夏言論河套事不合,尋罷歸,日與諸生論道。學從程、朱爲宗,學者稱泰泉先生。所著《樂典》,自謂泄造化之祕。卒,贈禮部右侍郎,諡文裕。

黃淳耀

明末進士、抗清英雄。初名金耀,字蘊生,號陶庵,又號水鏡居士,南直隸蘇州府嘉定(今屬上海)人,爲復社成員。崇禎十六年(公元1643年)成進士,歸益研經籍。弘光元年(公元1645年),嘉定人抗清起義,淳耀與侯峒曾被推爲首領。城破後,與弟黃淵耀自縊於僧舍。門人私諡貞文。能詩文,有《陶庵集》、《山左筆談》等。

黃省曾

明蘇州府吳縣人,字勉之,號五嶽。黃魯曾弟。通《爾雅》。嘉靖十年,以《春秋》魁鄉榜,而會試累不第。從王守仁、湛若水遊,又學詩於李夢陽,以任達跅弛終其身。有《西洋朝貢典錄》、《擬詩外傳》、《客問》、《騷苑》、《五嶽山人集》等。

馮夢龍 🔥

明蘇州府吳縣人,字猶龍,又字耳猶,號翔甫、龍子猶、姑蘇詞奴、墨憨齋主人。崇禎中以貢爲丹徒訓導,遷知壽寧。善詩文,工經學。輯有《喻世明言》、《警世通言》、《醒世恆言》、《古今譚概》、《智囊》、《掛枝兒》、《山歌》及《墨憨齋定本傳奇》等。

鄧林

明廣東新會人,初名彝,字士齊,一字觀善,號退庵。洪武二十九年舉人。授貴縣教諭,歷官吏部主事。宣德四年,以言事忤旨,謫戍保安。赦歸,居杭州卒。工詩文及書法。有《退庵集》、《湖山遊詠錄》。

齊之鸞

明安慶府桐城人,字瑞卿,號蓉川。正德六年進士,授刑科給事中,遷兵科左給事中。十四年,從張忠、許泰等南討寧王朱宸濠,對無故被指爲逆黨者,多所釋放。世宗即位,大計京官,被中傷,謫崇德丞。屢遷寧夏僉事,在官增邊牆。官至河南按察使。能詩,有《蓉川集》。

鄧雲霄

明廣東東莞人,字玄度。萬曆二十六年進士。授長洲知縣,官至廣西參政。有《冷邸小言》、《漱玉齋集》、《百花洲集》等。

鄭文康

明蘇州府崑山人,字時乂,號介庵。正統十三年進士。觀政大理寺,尋因疾歸。父母相繼亡故後,絕意仕進,專心經史。好爲詩文。有《平橋集》。

劉溥

明蘇州府長洲人,字原博。祖、父皆以醫得官。宣德初,以善醫授惠州局副使。後調太醫院吏目。博通經史,精天文律歷之學,亦善畫工詩,與晏鐸、王淮、湯胤績、蘇平、鄒亮、蔣忠等號“景泰十才子”,常被推爲盟主。有《草窗集》。

歐大任

明廣東順德人,字禎伯。嘉靖間由歲貢生官至南京工部郎中。工詩。爲“廣五子”之一。卒年八十。有《虞部集》、《百粵先賢志》。

劉炳

元明間江西鄱陽人,字彥炳。元順帝至正中,從軍於浙。元末詣朱元璋,獻書言事。平江西,授中書典籤。洪武中屢升大都督府掌記,除東阿知縣。旋以病告歸,年六十九卒。工詩,有《春雨軒集》。

劉鉉

明蘇州府長洲人,字宗器,號假庵。永樂十七年以善書徵入翰林,次年中順天府舉人,授中書舍人,預修三朝實錄,歷教習庶吉士。景帝立,進侍講學士,遷國子監祭酒。天順元年進少詹事,卒於官。平生謹於言行,好學不輟,工詩善文。有《文恭公詩集》。

劉宗周

明浙江山陰人,字起東,號念臺,晚改號克念子。萬曆二十九年進士,授行人。天啓元年爲儀制主事,歷右通政,以劾魏忠賢,削籍歸。崇禎元年召爲順天府尹,數上疏忤思宗意,遂謝病歸。八年再召授工部左侍郎,累擢左都御史,復以論救姜埰、熊開元革職歸。福王監國時,起故官,劾馬士英、高傑、劉澤清,爭阮大鋮不可用,不聽,遂告歸。南都亡,絕食二十三日卒,門人私諡正義。治理學以慎獨爲宗,力倡誠敬之說。曾築證人書院,講學於蕺山,人稱蕺山先生。有《周易古文鈔》、《聖學宗要》、《劉蕺山集》等。

劉崧

元末明初江西泰和人,原名楚,字子高。洪武三年舉經明行修,授兵部職方司郎中,遷北平按察司副使。坐事謫輸作,尋放歸。十三年召拜禮部侍郎,擢吏部尚書。尋致仕歸。次年,復徵爲國子司業,卒於官。諡恭介。博學工詩,江西人宗之爲西江派。有《北平八府志》、《槎翁詩文集》、《職方集》。

蕭韶

明蘇州府常熟人,字鳳儀。宣德間諸生。有俊才,嘗集藥名作《桑寄生傳》。有《蕭鳳儀文集》。

錢澄之

清安徽桐城人,原名秉鐙,字飲光。明諸生。入清隱居不出,自稱田間老人,與顧炎武、錢謙益、方以智、徐乾學兄弟等都有往來。學問長於經學,尤精於《詩》。文章頗有才氣。有《屈宋合詁》、《藏山閣詩文集》(別本名《田間文集》)等。

盧龍雲

明廣東南海人,字少從。萬曆十一年進士。授馬平知縣,補邯鄲,治行爲諸縣之最。復補長樂,以忤權要,左遷江西藩幕。累官至貴州布政司參議。有《四留堂稿》、《談詩類要》。

黎貞

明廣東新會人,字彥晦,號陶陶生、秫坡。元末從孫蕡學。爲人坦蕩不羈,以詩酒自放。洪武初,署本縣訓導。坐事戍遼東。時孫蕡亦戍遼東,坐藍玉黨被殺,爲斂葬之。歷十八年,放還。卒年五十九。有《秫坡集》、《古今一覽》。

錢繼章

明浙江嘉善人,字爾斐。崇禎九年舉人。有《菊農詞》。

薛瑄

明山西河津人,字德溫,號敬軒。少工詩賦,後從高密魏希文、海寧範汝舟治理學,即盡焚所作詩賦。永樂十九年進士。旋居父喪,悉遵古禮。宣德中服除,授御史。三楊當國,欲見之,謝不往。正統間,初爲山東提學僉事,以白鹿洞學規開示諸生,親爲講授,人呼薛夫子。召爲大理寺左少卿,以正直忤宦官王振,被誣下獄,幾被殺。景帝嗣位,起大理寺丞。天順間,官禮部右侍郎兼翰林院學士,入閣預機務。尋致仕。卒諡文清。其學全本程、朱,以爲自朱熹後,無煩著作,直須躬行。修己教人以復性爲主。有《讀書錄》、《薛文清集》。

黎民表

明廣東從化人,字惟敬,號瑤石山人。黎貫子。黃佐弟子。以詩名,與王道行、石星、朱多煃、趙用賢稱“續五子”。亦工書畫。嘉靖舉人。選入內閣,爲制敕房中書舍人,出爲南京兵部車駕員外郎。萬曆中官至河南布政司參議。有《瑤石山人稿》、《養生雜錄》、《諭後語錄》。

黎瑜娘

暫無簡介

霍與瑕

明廣東南海人,字勉衷。霍韜子。嘉靖三十八年進士。授慈溪知縣。以嚴嵩黨羽鄢懋卿巡鹽行部,不爲禮,被劾罷。後起知鄞縣,官終廣西僉事。

謝晉

暫無簡介

謝遷

明浙江餘姚人,字於喬,號木齋。成化十一年進士第一,授修撰。累遷左庶子。弘治初,與日講,帝屢稱善。八年入內閣參預機務,累官太子太保、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與劉健、李東陽同輔政。秉節直亮,見事尤敏,時人有“李公謀,劉公斷,謝公尤侃侃”之稱。武宗嗣位,請誅劉瑾不納,致仕。旋被誣奪職,瑾誅,復職。致仕。世宗即位,即遣使慰問。嘉靖六年,再起入閣,僅數月,以老辭歸。卒諡文正。有《歸田稿》。

藍智

元明間福建崇安人,字明之,一作性之。藍仁弟。元末與兄往武夷師從杜本,絕意科舉,一心爲詩。明洪武十年以薦授廣西按察司僉事,以清廉仁惠著稱。其詩清新婉約,與兄齊名。有《藍澗集》。

龍輔

龍輔,女,爲武康(今浙江德清武康)常陽之妻。《女紅餘志》作者,相傳爲元人。據該書卷首常陽小引,知其父爲“蘭陵守元度公”之後人。龍輔能詩,嫁武康常陽。常陽曾官於京師、太平。其性情平和淡泊,德行善美,兼善屬文。有《龍輔詩選》四卷,已佚,今存《女紅餘志》二卷。清同治《湖州府志》卷八、九有傳。龍輔詩,以《吳興詩存》本爲底本,編爲一卷。

謝榛

明山東臨清人,字茂秦,自號四溟山人,又號脫屣山人。一目失明。刻意爲歌詩,有聲於時。嘉靖間至京師,與李攀龍、王世貞等結詩社,榛以布衣爲之長,稱五子。旋以論文與攀龍交惡,遂削其名於七子、五子之列。而秦晉諸王爭延致之,河南北皆稱謝先生,有《四溟集》。

戴冠

明江蘇長洲人,字章甫。好古篤學,凡諸子百家、山經地誌、陰陽曆律、稗官小說,無不深究。及長,益講求當世之務。大學士李東陽深愛其文。以年資貢禮部,授紹興府訓導,被誣罷歸卒。有《禮記集說辨疑》、《濯纓亭筆記》、《讀史類聚》等。

歸莊

明末清初江南崑山人,字玄恭,號恆軒,入清改名祚明,晚年居廟稱圓照,又有歸藏、歸妹、歸乎來、元功、園功、懸弓、爾禮、普明頭陀、鏖鏊鉅山人等字號。明諸生。與顧炎武相友善,有“歸奇顧怪”之稱。順治二年,在崑山起兵抗清,事敗亡命,窮困流離。生平喜罵人,雖失之偏激,實多仗義執言。善草書、畫竹,文章胎息深厚,詩多奇氣。有《懸弓》、《恆軒》等集,傳世者名《歸玄恭文鈔》、《歸玄恭遺著》。

鍾惺

明湖廣竟陵人,字伯敬,號退谷。萬曆三十八年進士。授行人,歷官南京禮部主事。租秦淮水閣讀史,記其心得爲《史懷》。官至福建提學僉事。其詩矯袁宏道輩浮淺之風,幽深孤峭流於鑱削。與同裏譚元春評選《唐詩歸》、《古詩歸》,以此得大名,時稱“竟陵體”。晚逃於禪。另有《詩合考》、《毛詩解》、《鍾評左傳》、《隱秀軒集》、《名媛詩歸》、《宋文歸》、《周文歸》。

瞿佑

名一作祐。明浙江錢塘人,字宗吉。學博才贍,年十四能即席和楊維楨詩,俊語疊出,被譽爲“瞿家千里駒”。洪武中以薦歷仁和、臨安、宜陽訓導,升周府右長吏。永樂中以詩禍下詔獄,謫戍保安十年。洪熙元年釋歸,復原職,內閣辦事。有《剪燈新話》、《存齋詩集》、《樂府遺音》、《餘清詞》、《歸田詩話》等。

豐坊

明浙江鄞縣人,字存禮,後改名道生,字人翁,別號南禺外史。豐熙子。嘉靖二年進士。除吏部主事,尋謫通州同知,免歸。居吳中,貧病以死。性狂誕,滑稽玩世。然高才博學,下筆數千言立就。於十三經皆別爲訓詁,鉤新索異。家有萬卷樓,藏書甚富。書法五體並能,尤善草書。工篆刻,善畫山水,不師古人,自成一家,亦寫花卉。有《萬卷樓遺集》等。

蘇葵

明廣東順德人,字伯誠。成化二十三年進士。弘治中以翰林編修升江西提學僉事。性耿介,不諂附權貴。爲太監董讓陷害,理官欲加之刑。諸生百人擁入扶葵去,事竟得雪。在任增修白鹿書院。官至福建布政使。有《吹劍集》。

羅奕佐

羅奕佐,字幼良。番禺人。明神宗萬曆三十七年(一六〇九)舉人。事見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七五。

釋今無

今無(一六三三—一六八一),字阿字。番禺人。本萬氏子,年十六,參雷峯函是,得度。十七受壇經,至參明上座因緣,聞貓聲,大徹宗旨。監棲賢院務,備諸苦行,得遍閱內外典。十九隨函是入廬山,中途寒疾垂死,夢神人導之出世,以鈍辭,神授藥粒,覺乃蘇,自此思如泉湧,通三教,年二十二奉師命隻身走瀋陽,謁師叔函可,相與唱酬,可亟稱之。三年渡遼海,涉瓊南而歸,備嘗艱阻,胸次益瀟灑廓落。再依雷峯,一旦豁然。住海幢十二年。清聖祖康熙十二年(一六七三)請藏入北,過山東,聞變,駐錫蕭府。十四年回海幢。今無爲函是第一法嗣。著有《光宣臺全集》。清陳伯陶編《勝朝粵東遺民錄》卷四有傳。

釋今壁

今壁(?—一六九五),字仞千。東莞人。俗姓溫。弱冠出世,習毗尼於鼎湖。聞天然禪師倡道雷峯,徒步歸之。禪師一見知爲法器,許以入室。清聖祖康熙七年(一六六八)元旦,與澹歸禪師同日付囑。三十四年(一六九五)冬,分座海雲。未幾示寂。清光緒《廣州府志》卷一四一有傳。

顧清

明松江府華亭人,字士廉,號東江。弘治六年進士。授編修,進侍讀。平生以名節自勵。正德初劉瑾擅權,同邑張文冕附之爲顯宦,清即絕不與通。瑾銜之,出爲南京兵部員外郎。瑾誅,累遷禮部右侍郎。前後請立太子、罷巡幸,疏凡十數上。嘉靖初以禮部尚書致仕,卒諡文僖。工書,筆致清勁。有《松江府志》、《傍秋亭雜記》、《東江家藏集》。

顧雲鴻

暫無簡介

顧若璞

清浙江仁和人,字和知。黃茂梧妻。工詩古文辭,爲文好言經世之學。康熙中卒,年九十餘。有《臥月軒集》。

釋函可

函可(一六一一—一六五九),字祖心。博羅人。俗姓韓,名宗騋,字猶龍。明禮部尚書韓日纘長子。少爲諸生,才氣高邁,聲名傾動一時。惟絕意仕進,以聲色犬馬自娛。明思宗崇禎十二年(一六三六)落髮爲僧,成爲道獨和尚之法嗣,與師兄函是(字天然)齊名。曾充羅浮山華首臺都寺,又在廣州創不是庵靜修。甲申之變,悲慟形於辭色。明福王弘光元年(一六四五)以請藏入金陵,值國再變,紀爲私史。順治四年,以“私攜逆書”爲清江寧守將所拘,旋械送北京。部審免死,流放遼陽。先在瀋陽南塔(廣濟寺)開法,又於普濟等七大寺說法,被大關以東奉爲洞宗鼻祖,聲名洋溢於朝鮮、日本。又與遼陽流寓者結冰天吟社,爲詩文之交。家人均抗節死,故自號千山剩人。明桂王永曆十三年圓寂。著有《千山詩集》二十卷(補遺一卷)傳世。陳伯陶《勝朝粵東遺民錄》卷四附錄《方外》有傳。

龐尚鵬

明廣東南海人,字少南。嘉靖三十二年進士。授樂平知縣,擢御史,出按河南、浙江等地,搏擊豪強,吏民震懾。嘉靖四十四年,在浙江推行一條鞭法,爲一條鞭法之始。隆慶元年,遷大理右寺丞。次年,擢右僉都御史,兼領九邊屯務。諸御史督鹽政者以事權被奪,起而攻之,斥爲民。萬曆四年起故官巡撫福建,拜左副都御史。忤張居正罷歸,家居四年卒,諡惠敏。有《百可亭摘稿》。

顧潛

明蘇州府崑山人,字孔昭,號桴齋,晚號西巖。弘治九年進士。官至直隸提學御史。忤尚書劉宇,出爲馬湖知府,未任罷歸。詩文平正樸實,不事修飾,有《靜觀堂集》。

顧璘

明蘇州府吳縣人,寓居上元。字華玉,號東橋居士。弘治九年進士。授廣平知縣。正德間爲開封知府,忤太監廖堂,逮下錦衣獄,謫知全州。後累遷至南京刑部尚書,罷歸。少負才名,與同裏陳沂、王韋號金陵三俊,後又添朱應登並稱四大家。詩以風調勝。晚歲家居,治息園,築幸舍,延接勝流,江左名士推爲領袖。有《息園》、《浮湘》、《山中集》、《憑幾集》及《息園存稿詩》、《息園存稿文》、《國寶新編》、《近言》等。

一靈

暫無簡介

侯方域

侯方域(1618年4月—1655年1月),字朝宗,明朝歸德府(今河南商丘)人,明末清初散文家,散文三大家之一、明末“四公子”之一、復社領袖。 明亡後因國破家亡,復明無望,壯志難酬,鬱悶在懷和思念香君,染病身亡。

陳洪綬 🔥

明末清初著名書畫家、詩人。字章侯,幼名蓮子,一名胥岸,號老蓮,別號小淨名,晚號老遲、悔遲。漢族,浙江紹興府諸暨縣楓橋陳家村(今浙江省諸暨市楓橋鎮陳家村)人。年少師事劉宗周,補生員,後鄉試不中,崇禎年間召入內廷供奉。明亡入雲門寺爲僧,後還俗,以賣畫爲生,死因說法不一。 一生以畫見長,尤工人物畫。所畫人物軀幹偉岸,衣紋線條細勁清圓,晚年則形象誇張,或變態怪異,性格突出。花鳥等描繪精細,設色清麗,富有裝飾味。亦能畫水墨寫意花卉,酣暢淋漓。還長於爲文學作品創作插圖,能表現出原作人物的精神氣質。其畫手法簡練,色彩沉着含蓄,格調高古,享譽明末畫壇,與當時的順天崔子忠齊名,號稱“南陳北崔”。 其人物畫成就,人謂“力量氣局,超拔磊落,在仇(英)、唐(寅)之上,蓋明三百年無此筆墨”;當代國際學者推尊他爲“代表十七世紀出現許多有徹底的個人獨特風格藝術家之中的第一人”。 陳洪綬去世後,其畫藝畫技爲後學所師承,堪稱一代宗師,名作《九歌圖》(含《屈子行吟圖》)、《<西廂記>插圖》、《水滸葉子》、《博古葉子》等版刻傳世,工詩善書,有《寶綸堂集》。

徐燦 🔥

徐燦(約公元1618-公元1698),字湘蘋,又字明深、明霞,號深明,又號紫言。長洲(今江蘇省蘇州市西南)人。明末清初著名女詞人、詩人、書畫家。明光祿寺丞徐子懋的次女,明末清初名宦、弘文院大學士海寧陳之遴繼室,祖姑徐媛亦是蘇州才女,從夫宦遊,封一品夫人。“幼穎悟,通書史,識大體”,婚姻生活美滿,多愁善感,能寫詞,水平直與南宋女詞人李清照相提並論,陳維崧雲:“徐湘蘋才鋒遒麗,生平著小詞絕佳。蓋南宋以來,閨房之秀,一人而已”,陳廷焯亦云“國朝閨秀工詞者,自以徐湘蘋爲第一。”。早年曾入蕉園詩社,和顧玉蕊、柴靜儀、林以寧、朱柔則等號稱“蕉園五子”。崇禎十一年(公元1638)九月,陳之遴父陳祖苞因事下獄,臨刑前在獄中服毒自盡。之遴受牽連,判以“永不錄用”。明亡後,陳之遴即刻降清。順治十三年(公元1656年),隨夫流放到盛京(今遼寧瀋陽巿)。同年十月朝廷念其對大清有功,令其返北京入旗。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陳之遴又因罪全家“流徙盛京,家產籍沒” 。平時閱讀《道書》、《丹資經》打發時間。康熙五年(公元1666)九月,陳之遴病死尚陽堡,長子、次子及幼子相繼離世。康熙十年(公元1671),聖祖巡視盛京,徐燦上疏乞求扶櫬以還,得到準許。晚年信佛,更號紫言,居新倉小桐溪上之南樓。她的詞多抒發故國之思、興亡之感。又善屬文、精書畫、所畫仕女設色淡雅、筆法古秀、工淨有度、得北宋人法,晚年畫水墨觀音、間作花草。著有《拙政園詩餘》三卷,詩集《拙政園詩集》二卷,凡詩二百四十六首,今皆存。事蹟見黃嫣梨《清代四大女詞人》,鄧紅梅《女性詞史》,葉嘉瑩《歷代名家詞新釋輯評》。

王穉登

王穉(zhì)登,字伯谷,號松壇道士,蘇州長洲(今江蘇蘇州)人。明朝後期文學家、詩人、書法家。王穉登少有才名,長益駿發,名滿吳會。嘉靖年間,兩度遊學京師,客大學士袁煒家。萬曆二十二年(公元1594年),與陸弼,魏學禮等召修國史。萬曆四十年(公元1612年)卒,年七十七。著有《吳社編》、《弈史》、《吳郡丹青志》。擅長書法,善書法,行、草、篆、隸皆精,名作《黃浦夜泊》存世。

吳元泰

吳元泰,明,(約公元一五六六年前後在世)字不詳,號蘭江,里居及生卒年均不詳,約明世宗嘉靖末前後在世。好爲通俗小說,著有《東遊記上洞八仙傳》二卷,(《中國通俗小說書目》)與楊致和的《西遊記》,餘象斗的《南遊北遊二記》合稱《四遊記》。

魏學洢

魏學洢(yī),字子敬,號茅檐,明末嘉善(今屬浙江省嘉興市)人,明末天啓年間著名的江南才子,是明代的文學大家。他出生在浙江嘉興的一戶官宦人家,父親是名臣魏大中。 他一生寫過很多篇膾炙人口的文章,其中最有名的便是被清代人張潮收入《虞初新志》的《核舟記》,另外就是《茅薝集》八卷。

朱權

朱權,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封寧王,號臞仙,又號涵虛子、丹丘先生。封地爲寧國(今內蒙古寧城),在靖難之役中被朱棣綁架,共同反叛建文帝,朱棣即位後,將朱權改封於南昌,並加以迫害,朱權只好將心思寄託於道教、戲劇、文學,鬱鬱而終。

江盈科

明湖廣桃源縣人,字進之,號逯蘿。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授長洲縣令,歷官戶部員外郎,卒於四川提學副使任上。江盈科被視爲公安派成員之一,其詩文理論與公安派主力袁宏道相呼應,也主張爲文應抒發當時代個人的真性情,反對“文必秦漢、詩必盛唐”說法,也極力贊成靈性說。著有作品《雪濤閣集》、《雪濤詩評》、《諧史》等。

許獬

許獬,字子遜,福建同安人。萬曆二十九年(公元1601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著有《許鍾鬥集》五卷,《八經類集》二卷,《四庫總目》傳於世。

餘懋學

江西婺源縣人,字行之,號中宇。隆慶二年進士。歷官撫州推官、南京戶部科給事中,上書彈劾張居正獻祥瑞,斥爲民,居正死復官。累官南京尚寶卿、戶部侍郎。

姚少娥

姚少娥,生卒年不詳,明代女詩人,號青娥居士,浙江秀水人。姚元瑞之女。她自幼好學,博通羣籍,才德兩全,後嫁槜李(今浙江嘉興)範君和爲妻,年方二十六歲而亡。其夫範君和輯少娥所遺詩詞名爲《玉怨閣草》,由著名文人屠隆爲之作序。

沈自晉

明末清初的著名戲曲家。字伯明,晚字長康,號西來,雙號鞠通。生於明萬曆癸未年九月十八日,卒於清康熙乙巳年二月二十六日,享年八十三歲。沈自晉出身於吳江沈氏家族,淡泊功名,待人溫厚,勤學博覽,富有文才。他更有非凡的音樂天賦,終生酷愛,鑽研不息,是劇壇江派的健將。著作有《黍離續奏》、《越溪新詠》、《不殊堂近草》等。

王象春

明末詩人。原名王象巽,字季木,號虞求,別號山昔湖居士,新城(今山東淄博市桓臺縣新城鎮)人,清初文學家王士禎從祖。萬曆三十八年進士第二,官至南京吏部考功郎,終因剛直而免官歸田。象春才氣奔軼,詩宗前後七子,詩文結集爲《齊音》(亦題《濟南百詠》)、《問山亭集》。

朱厚熜

朱厚熜,即明世宗,出生地湖廣布政司安陸州(今湖北鍾祥),明憲宗之孫,明孝宗之侄,興獻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6年在位,年號嘉靖,後世稱嘉靖帝。

馬明衡

馬明衡,字子萃。福建莆田人。父思聰,死宸濠難。正德九年(1514年)進士,授太常博士,甫爲御史,與朱淛同得罪,削職爲民。受業於王守仁,閩中有王氏學自此始。

王文轅

王文轅與王陽明先生同時人。字司輿(《王文成公年譜》作“思輿”,黃綰《陽明先生行狀》作“思裕”,又寫作“司輿”。),與王陽明先生爲莫逆之友。 在王陽明的思想形成過程中,王思輿曾起過相當重要的作用,王陽明先生的弟子季本在自己的哲學著作《說理會遍》中,有文《陽明之學由王司輿發端》。 王思輿是個“隱居獨善”,“級類莊、列”,“以道德重於時”的地方“賢民”。正德十二年,王陽明先生在赴江西前回紹興省親期間,利用兩個多月的時間,與王思輿有過交流,走後“王思輿語季本曰:‘陽明此行,必立事功。’本曰:‘何以知之?’曰:‘吾觸之不動矣。’”此時的王思輿,儼然成了個算命的道士,而這也許正是陽明喜歡與其進行交流的重要原因。在當時的紹興一帶,王思輿有很高的知名度,許多名人都紛紛投奔於他的門下,如陽明弟子人稱“範聖人”的範慄齋,就是先入思輿之門,然後才入陽明之門的:“先生(慄齋)首師王司輿、許半圭兩先生。兩先生者,並以道德重於時者也。既又師陽明先生,所造益深。……裏中人無老幼,皆以範聖人呼之。”王思輿死後,陽明纔開始傳授講良知之學,當時有很多反對他的人。王陽明先生長嘆說:“安得起王司輿於九原乎?”

王琥

明代文人,作品收錄於乾隆《紹興府志》。

湯紹恩

湯紹恩,字汝承,號篤齋,明代四川普州(今安嶽)人。嘉靖五年(1526)進士,歷任戶部郎中、安德知府、紹興知府、山東右布政使等職。後致仕歸,年97而卒。爲我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專家。

祁彪佳

政治家、戲曲理論家、藏書家。字虎子,一字幼文,又字宏吉,號世培,別號遠山堂主人。山陰(今屬浙江紹興)梅墅村人。 天啓二年進士,崇禎四年升任右僉都御史,後受權臣排斥,家居8年,崇禎末年復官。清兵入關,力主抗清,任蘇松總督。清兵攻佔杭州後,自沉殉國,卒諡忠敏。 有戲曲批評著作《遠山堂曲品劇品》存世。

杜肇勳

杜肇勳,字功王,會稽人,工詩,著《閒古齋詩集十種》。

李峻 🔥

明代人,作品收錄於《嘉慶山陰縣誌》。

陸相

明代人,作品收錄於萬曆《紹興府志》。

張以文

明代人,作品收錄於萬曆《紹興府志》。

季本

季本,字明德,號彭山,會稽(今浙江紹興)人。從王守仁學。武宗正德十二年(1517)登進士第。授建寧府推官,徵爲御史,以言事謫揭陽主簿,官至長沙知府。世宗嘉靖二十二年(1544)由長沙知府解職還鄉,寓禹跡寺講學。詩存《康熙會稽縣誌》,著有《易學四同》、《詩說解頤》、《春秋私考》、《說理會編》等。

禮讚

邴原少孤,數歲時,過書舍而泣。師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傷,貧者易感。夫書者,凡得學者,有親也。一則願其不孤,二則羨其得學,中心傷感,故泣耳。”師惻然曰:“欲書可耳!”原曰:“無錢資。”師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資也。”於是遂就書。一冬之間,誦《孝經》《論語》。

洪應明

洪應明,字自誠,號還初道人,里居、生卒年及生平均不詳,明代思想家、學者,約明神宗萬曆中前後在世。除著名的《菜根譚》外,還編著《仙佛奇蹤》四卷。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稱此書多記佛老二家故事。《仙佛奇蹤》書序中介紹,他“幼慕紛華,晚棲禪寂”,說明他早年熱衷於仕途功名,晚年則歸隱山林,修道求仙。萬曆三十年(1602年)前後曾經居住在南京秦淮河一帶,潛心著述。

程登吉

程登吉,字允升,明末西昌(今江西新建)人,爲《幼學瓊林》的編撰者,其《幼學瓊林》是中國古代的兒童啓蒙讀物。

吳廷翰

正德十四年(1519)中舉,十六年(1521)取進士。歷官兵主事、戶部主事,至吏部文選司郎中。在吏部銓選中,推薦直言的諫官,忤上司之意,調任廣東僉事,轉任嶺南分巡道兼督學政。因彈劾權貴,改任浙江參議、山西參議。山西年荒,力請賑濟。出庫金,救活饑民十萬人,經手數萬兩金銀,一文不名。曾奉命採端溪硯,不持一硯歸。40餘歲辭官歸裏,專事著述,著有:《吉齋漫錄》、《櫝記》、《甕記》、《叢言》、《志略考》、《湖山小稿》、《洞雲清響》等。

湯式

湯式,元末明初散曲家、戲劇家。字舜民,號菊莊。象山(今屬浙江)人。曾爲本縣縣吏,不得志,落魄江湖。入明,流寓北方,明成祖朱棣在燕邸時,寵遇甚厚,永樂年間常得恩賞。 湯式的作品以曲錄史,思想內容豐厚,極大地開拓了散曲文學的題材範圍。他的散曲反映了朝代的更替和百姓的疾苦,進而總結歷史、感嘆人生;描述了元朝滅亡時候的衰殘景象,同時傳達出對新王朝的期盼;而他以散曲體裁表達悼念之情,開創悼亡散曲的肇端。 湯式是現今存曲最多、散曲題材很廣泛的一位由元到明的曲家,他的曲作創作技巧圓熟,藝術風格多樣,具有濃鬱的曲味。湯式算得上是元散曲跨越時代的殿軍,可說得上是在明散曲這新舞臺上走舊臺步的揭幕人。

羅貫中

羅貫中名本,字貫中,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說家,《三國志通俗演義》的作者。山西幷州太原府人,其它主要作品有小說:《隋唐兩朝志傳》、《殘唐五代史演義》、《三遂平妖傳》、《水滸全傳》。《三國志通俗演義》(簡稱《三國演義》)是羅貫中的力作,這部長篇小說對後世文學創作影響深遠。除小說創作外,尚存雜劇《宋太祖龍虎風雲會》。

年富

安徽省懷遠縣梅橋鄉(現屬淮上區)人,本來姓嚴,訛成「年」,字大有。歷事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景泰帝和明憲宗五朝,先後在地方和中央部門任職,歷官吏科給事中、陝西左參政、河南右布政使、河南左布政使、右副都御史兼大同巡撫、兵部右侍郎兼山東巡撫、戸部尚書。爲官淸廉剛正,始終不渝,遂成一代名臣。

韓道亨

韓道亨,明代人,字穎泉, 工書法。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嘗書李白蜀道難卷,張君度補圖。

屠瑤瑟

明浙江鄞縣人,字湘靈。屠鴻苞女。士人黃振古妻。與鴻苞媳沈七襄皆能詩。常唱和閨中。萬曆二十八年(西元一六〇〇年)冬七襄與湘靈先後卒。兩家匯刻其所作稱《留香草》。

徐復祚

中國明代戲曲家,戲曲理論家。原名篤儒,字陽初,後改訥川,別署陽初子、三家村老。江蘇常熟人。生於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卒於崇禎二年(1629年)以後。博學工文,尤擅長詞曲,曾得到戲曲家張鳳翼的指點,著有傳奇《宵光劍》、《紅梨記》、《投梭記》、《題塔記》,今存前3種;雜劇《一文錢》、《梧桐雨》,今存前一種。 《紅梨記》、《一文錢》較有名。《一文錢》描寫財帛如山而又吝嗇異常的富豪盧至,在途中拾到一文錢後引發的故事。雖雜有因果說教,但對貪鄙慳吝的盧至形象,塑造得十分深刻,很有喜劇特色。 《三家村老委談》,又名《花當閣筆叢談》,是徐復祚的戲曲理論著作。論曲注意本色、當行。本色即指曲詞賓白通俗而不失粗鄙,文采而不晦澀;他的當行論受沈璟格律論的影響,有過分強調戲曲音韻格律的偏向。強調劇作應有所寄託和諷喻。徐復祚的曲論,或耳濡目染,或時俗所尚,皆有所本,真實可信。

謝肇淛

字在杭,福建福州長樂人,生於錢塘(今浙江杭州),號武林、小草齋主人,晚號山水勞人,明代博物學家、詩人。 明萬曆二十年(1592年)進士,歷任湖州、東昌推官,南京刑部主事、兵部郎中、工部屯田司員外郎,曾上疏指責宦官遇旱仍大肆蒐括民財,受到神宗嘉獎。天啓元年(1621年)任廣西按察使,官至廣西右布政使。入仕後,歷遊川、陝、兩湖、兩廣、江、浙各地名山大川,所至皆有吟詠,雄邁蒼涼,寫實抒情,博學能詩文,其詩清朗圓潤,爲當時閩派作家代表。曾與徐火勃重刻淳熙《三山志》,所著《五雜俎》爲明代一部有影響的博物學著作,《太姥山志》亦爲其所撰。謝肇淛曾向袁宏道借抄《金瓶梅》,袁宏道在《與謝在杭書》中曾說:“仁兄近況何似?《金瓶梅》料已成誦,何久不見還也?”

李如松

明朝名將,遼東鐵嶺衛(今遼寧鐵嶺)人,字子茂,號仰城。遼東總兵、甯遠伯李成梁長子。曾祖英自朝鮮內附,授世鐵嶺衛指揮僉事,遂家焉。以父蔭爲都指揮同知,充甯遠伯勳衛。驍果敢戰,少從父諳兵機。再遷署都督僉事,爲神機營右副將。萬曆十一年(西元一五八三年),出爲山西總兵官。萬曆十五年(西元一五八七年),復以總兵官鎮宣府。萬曆二十年(西元一五九二年),哱拜反寧夏,命以提督陝西討逆軍務總兵官平亂,盡滅拜族。錄功,進都督,世蔭錦衣指揮同知。會朝鮮倭患棘,十二月,提督薊、遼、保定、山東諸軍入朝鮮,弟如柏、如梅副之,並師援剿。萬曆二十一年(西元一五九三年)正月六日,次平壤。明旦,親督軍圍攻,坐馬斃於砲,易馬馳,墮塹,躍而上,麾兵益進。將士無不一當百,遂克之。夜半,倭渡大同江,遁龍山,遭伏東江間道。十九日,遂復平壤、開城二都。繼復黃海、平安、京畿、江源、鹹鏡諸道。二十七日,再進師,將輕騎趨碧蹄館。猝遇倭,圍數重。督部下鏖戰,官軍喪失甚多,退駐開城。後焚龍山倉積粟數十萬,倭遂乏食。四月十八日,倭棄王京遁,如松入城。十二月詔班師。論功,加太子太保,增歲祿百石。萬曆二十五年(西元一五九七年),授遼東總兵。次年四月,蒙古部寇遼東。率輕騎遠出搗巢,中伏,力戰死,年五十。神宗痛悼,令具衣冠歸葬,贈少保、甯遠伯,立祠,諡忠烈。如松深諳兵法,奇正相輔,勇有貔虎之威,謀有梟狐之計,時稱「東李西麻」。《明史》贊曰:「將門有將,得無愧乎。」

王鐸

字覺斯,一字覺之,號十樵、嵩樵,又號癡庵、癡仙道人,別署煙潭漁叟,河南孟津人。明末清初書畫家 。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有“南董北王”之稱。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的李志敏評價:“王鐸的草書縱逸,放而不流,縱橫鬱勃,骨氣深厚”。明天啓二年(1622年)中進士,受考官袁可立提攜,入翰林院庶吉士,累擢禮部尚書。崇禎十六年(1643年),王鐸爲東閣大學士。崇禎十七年(清世祖順治元年,1644年)滿清入關後被授予禮部尚書、官弘文院學士,加太子少保,於清順治九年(1652年)病逝故里。享年六十一歲,葬於河南鞏義洛河邊,諡文安。 王鐸的繪畫作品有《雪景竹石圖》等。王鐸的書法上追“二王”,尤以王獻之爲主,此外廣泛涉獵魏晉唐宋諸名家,對《閣帖》的研究最爲深入,師古臨帖是獨具特色。其書法獨具特色,世稱“神筆王鐸”(傳說王鐸入閣拜相後,皇帝讓他書寫一幅匾額:天下太平。楷書巨匾掛上後,在一片讚揚聲中,一個太監忽然發現“太”字少了一點,成了天下“大”平。衆人抬頭細審,果然是真。正待發問之時,但見王鐸不慌不忙地手握頹筆,將筆向匾上擲去,不高不低,不歪不斜,恰好點在“大”字左下方,遒勁灑脫的一個“太”字,展示在衆目睽睽之下。皇帝驚喜萬狀,稱讚道:“王愛卿真乃神筆也。”從此“神筆王鐸”馳名天下)。他的書法與董其昌齊名,明末有“南董北王”之稱,他書法用筆,出規入矩,張弛有度,卻充滿流轉自如,力道千鈞的力量。王鐸擅長行草,筆法大氣,勁健灑脫,淋漓痛快。他的墨跡傳世較多,不少法帖、尺牘、題詞均有刻石,其中最有名的是《擬山園帖》和《琅華館帖》。其書法在日本、韓國、新加坡等國深受歡迎。日本人對王鐸的書法極其欣賞,還因此衍發成一派別,稱爲“明清調”。他的《擬山園帖》傳入日本,曾轟動一時,把王鐸列爲第一流的書法家,稱“后王(王鐸)勝先王(王羲之)”。 王鐸博學好古,工詩文,產量甚豐,僅五言詩就愈萬首,明談遷《棘林雜俎·仁集》存有4954首。王鐸的詩文集有《擬山園初集》17冊,《擬山園選集》82卷,有文震孟、黃道周等序,另有《擬山園文選集》32卷,遭禁燬。王鐸是以文學書藝而優則仕,入清以後更以賦詩屬文爲樂。

朱應祥

字岐鳳,號鳳山(又號玉華外史),松江人。成化丁酉進士,博學工詩,及草書,亦善寫竹石。

龔信

龔信,生卒不詳,字瑞芝,號西園,江西金溪人,龔廷賢父。精於醫術,曾任明太醫院醫官,著有《古今醫鑑》16卷,經廷賢整理刻行於世。

李時珍

李時珍(1518~1593),字東璧,晚年自號瀕湖山人,湖北蘄春縣蘄州鎮東長街之瓦屑壩(今博士街)人,明代著名醫藥學家。與“醫聖”萬密齋齊名,古有“萬密齋的方,李時珍的藥”之說。

劉珝

字叔溫,號古直,山東青州府壽光縣陽河裏(現青州市高柳鎮陽河村)人。明英宗正統十三年(1448年)進士,歷官編修、吏部左侍郎,擢吏部尚書,加太子少保、文淵閣大學士,後加太子太保,進謹身殿大學士,位居閣老。弘治三年(1490 年)病逝,諡文和。劉珝性疏直,居官清正,不拘小節。晚年致仕還鄉,事親盡孝。著有《青宮講意》、《古直先生文集》等。

朱由檢

暫無簡介

吳昜 🔥

名或作易。明蘇州府吳江人,字日生。崇禎十六年進士。生有膂力,跅弛不羈。南明弘光帝時謁史可法。可法題授兵部主事,爲己監軍。揚州失守時,適在江南征餉,得免於難。乃走太湖,與舉人孫兆奎等起義兵,屯長白蕩。隆武帝授兵部侍郎,進尚書。魯王監國,封長興伯。清兵至,兵敗出走。次年,再起兵,被執死。有《東湖倡和詩集》、《北征小詠》。

吳騏

明松江府華亭人,字日千,號鎧龍、九峯遺黎。崇禎諸生,入清遁跡不出。有《顑頷集》及傳奇《金錢記》、《蘭橋月》等。

範澄

字國清,寶應人。景泰庚午舉人。

金堡 🔥

金堡(1614-1680) 字道隱,號衛公。浙江仁和人。後歸瞿式耜,桂林破,出家爲僧,法名今釋,字澹歸,又號蔗餘、借山野衲、茅坪衲僧、跛阿師,駐錫韶州丹霞寺。工詩文,尤精於詞,抒興亡之感、家國之恨,語多痛切。有《遍行堂集》。詞集名《遍行堂詞》。

徐之瑞

明末清初浙江臨安人,字蘭生。明崇禎九年舉人。入清後隱居北烏山。精熟《文選》,詩工五言,近體詩極綺麗。有《橫秋堂稿》。

章玄應

明浙江樂清人。章綸子。成化十一年進士。爲南京給事中,與同官論陳銊罪,停俸。弘治時上治本五事。官至廣東布政使。

蘭茂

明雲南嵩明人,字廷秀,號止庵、和光道人。通經史術數之書。曾以方略佐兵部尚書王驥攻麓川。有《韻略易通》、《滇南本草》、《蘭隱君集》等。

王良相

王良相,生卒年不詳,饒州(今江西鄱陽)人,舉人,歷任漢陽知府。

吳叢先

吳從先,字寧野,號小窗,明南直隸常州府人氏,約生於明嘉靖年間,卒於明崇禎末。曾與明末文人陳繼儒等交遊,畢生博覽羣書,醉心著述。

俞允升

明崑山人。字階甫。俞允文兄。諸生。家貧好學,有經世之志。嘗刻宋人郟亶、郟僑父子著《吳中水利論》、單諤《吳中水利書》。與撰《水利圖考》。並建言水利、練兵、錢穀之法數十事。

王宗嶽

王宗嶽,明朝萬曆人,內家拳名家。精通拳法、劍法、槍法,研究數十年,頗有心得。太極拳傳人

況鍾

況鍾(1383-1443年1月30日 )明代官員,字伯律,號龍崗,又號如愚,漢族,江西靖安縣龍岡洲(今江西省靖安縣高湖鎮崖口村)人。 況鍾早年曾在尚書呂震屬下爲小吏,因有奇才,爲呂震所重視,並推薦爲儀制司主事。明成祖朱棣永樂年間,升遷爲禮部郎中。宣德五年出任蘇州知府,正統六年(1441),況鍾在蘇州任期十年已滿,當地官民二萬多人向上級請求留任,最終任職長達十三年。在“仁宣之治”前後,未經科舉,由出身低賤的書吏做到知府,並且政績斐然的官員中,蘇州知府況鍾是其中最著名的一個。 在蘇州任內,他勤於政事,忠於職守,除奸革弊,爲民辦事,深得蘇州人民的愛戴。他死後,很多人爲他哭泣,悲痛不已,並立祠紀念他。 況鍾是明代一位受百姓尊敬的清官,蘇州人民稱他“況青天”,和包拯“包青天”、 海瑞“海青天”並稱中國民間的三大青天。 [崑劇《十五貫》,以歌頌況鍾剛正清廉的思想品格和深入實際的求實精神而使其婦孺皆知,至今仍在人們心目中留下難忘的印象。其功績《明史·況鍾傳》有較詳細記述,著述有《況太守集》、《況靖安集》等。

張獻忠

張獻忠(1606年-1647年),字秉吾,號敬軒,陝西延安府膚施縣柳樹澗(今屬延安)人。中國明末農民起義軍領袖,大西政權的建立者。 張獻忠出身貧苦,崇禎三年(1630年),以米脂十八寨響應王嘉胤起義,自稱八大王,後自成一軍。崇禎七年(1634年),率部攻信陽、鄧州,進入應山(今屬湖北)。次年,與高迎祥大舉東徵,轉戰今豫、鄂、皖各地。崇禎十一年(1638年)正月,與明總兵左良玉、陳洪範戰於鄖西(今屬湖北),失利,接受明兵部尚書熊文燦的招撫,駐兵谷城(今屬湖北)。次年再度起義。崇禎十六年(1643年)攻克蘄州、蘄水(今湖北蘄春、浠水),在黃州(今湖北黃岡)稱西王。崇禎十七年(1644年)取四川,在成都即位,號大西國,年號大順,改成都爲西京。後清兵南下,拒戰不利,退出成都。順治三年(1646年),在西充鳳凰山被清兵射死。 張獻忠統軍作戰十餘年,善於以走致敵,運用遠程奔襲、聲東擊西和裏應外合等戰法,出奇制勝,爲推翻明朝統治起了重要作用。

石屋禪師

(約公元一六四四年前後在世)姓、名均不詳,湖州人。生卒年均不詳,約明末前後在世。工詩,有《石屋山居詩》一卷,《四庫總目》傳於世。

徐霞客

徐霞客(1587年1月5日-1641年3月8日), 名弘祖,字振聲, [18]又字振之,號霞客。 南直隸江陰(今江蘇江陰)人, 明代地理學家、旅行家、探險家和文學家。 徐霞客自幼好學,飽讀詩書,對圖經地誌尤爲衷情。十五歲時參加童子試,未能考上。徐霞客的父親去世後,便在家中種田侍奉母親。萬曆三十六年(1608年),二十二歲的徐霞客正式出遊。其絕大部分時間都在旅途考察,因長時間的長途跋涉,徐霞客患有嚴重的腳疾,到雲南時已無法走路。於是,在雲南徐霞客更爲專心地編寫《遊記》和《雞足山志》,後基本完成了已有六十萬字的《徐霞客遊記》。後來徐霞客身患重病,麗江的太守用官車將其送回江陰老家。回到老家後,徐霞客沒有停止對遊記的編寫。崇禎十四年(1641年),徐霞客病逝,終年五十四歲。 徐霞客一生志在四方,足跡遍及今21個省、市、自治區。 [23]他在後期的西南地區之行中,寫了《浙遊日記》《江右遊日記》《楚遊日記》等。死後由他人整理成《徐霞客遊記》。 徐霞客在地質學等方面取得了超越前人的非凡成就,成爲世界上對地質地貌進行科學考察的先驅。

陳白沙

陳獻章(1428年11月27日—1500年3月9日),字公甫,號石齋,又號病夫、白沙子、碧玉老人、石翁,因生活於白沙村,故被世人尊稱爲“白沙先生”,廣東廣州府新會縣白沙裏(今廣東省江門市蓬江區白沙街道)人。明朝中期思想家、哲學家、教育家、書法家、詩人,明代心學的奠基者,廣東唯一一位從祀孔廟的大儒 ,後世尊爲“聖代真儒”、“聖道南宗”、“嶺南一人”。

作品 (869)

項脊軒志 🔥

明 - 歸有光

陶庵夢憶 · 卷三 · 湖心亭看雪

明 - 張岱

山窗聽雪敲竹

明 - 高濂

臨江仙 🔥

明 - 楊慎

歸程小記 🔥

明 - 歸有光

寒花葬志

明 - 歸有光

如夢令 🔥

明 - 劉基

五月十九日大雨

明 - 劉基

桃花庵歌 🔥

明 - 唐寅

湖凍初晴遠泛

明 - 高濂

六和塔夜玩風潮

明 - 高濂

保俶塔頂觀海日

明 - 高濂

乘舟風雨聽蘆

明 - 高濂

飛來洞避暑

明 - 高濂

蘇堤看桃花

明 - 高濂

七絕

明 - 施耐庵

念奴嬌 🔥

明 - 施耐庵

柯敬仲墨竹 🔥

明 - 李東陽

明 - 張羽

客中除夕 🔥

明 - 袁凱

送東陽馬生序 🔥

明 - 宋濂

一剪梅 · 雨打梨花深閉門 🔥

明 - 唐寅

韜鈐深處

明 - 戚繼光

尋胡隱君

明 - 高啓

一樹梨花壓海棠

明 - 無名氏

夏日雜興

明 - 劉基

別雲間 🔥

明 - 夏完淳

滿江紅 🔥

明 - 文徵明

立冬

明 - 無名氏

吳山圖記

明 - 歸有光

浪淘沙 · 夜雨

明 - 梁寅

甲辰八月辭故里(其二) 🔥

明 - 張煌言

長相思

明 - 俞彥

念奴嬌 · 中秋對月 🔥

明 - 文徵明

陶庵夢憶 · 序

明 - 張岱

登金陵雨花臺望大江 🔥

明 - 高啓

朝天子 · 詠喇叭

明 - 王磐

玉樓春 · 夜起避暑摩訶池上作

明 - 無名氏

石灰吟

明 - 于謙

官橋柳色

明 - 朱栴

滿井遊記

明 - 袁宏道

記雪月之觀

明 - 沈周

題畫

明 - 沈周

明日歌

明 - 錢福

蹴鞠 🔥

明 - 錢福

昨日歌 🔥

明 - 文嘉

今日歌

明 - 文嘉

明日歌

明 - 錢福

感事

明 - 袁宏道

詠煤炭

明 - 于謙

觀書

明 - 于謙

立春日感懷 🔥

明 - 于謙

暮秋感懷

明 - 于謙

嶽忠武王祠

明 - 于謙

毛進士使邊得省十二韻

明 - 尹臺

登太白樓

明 - 王世貞

伯承少卿自報國寺分手二十五年矣雖訊問不廢而笑談永隔今歲初夏復有一詩見遺聊爾奉答

明 - 王世貞

贈別於鱗還邢州

明 - 王世貞

封太常陳翁八十

明 - 王世貞

金吾行贈戴錦衣

明 - 王世貞

罷官雜言則鮑明遠體十章

明 - 王世貞

望江南 · 夢故鄉作

明 - 王世貞

洞仙歌 · 傷亂

明 - 王世貞

採菱曲

明 - 王世貞

如夢令 · 春風

明 - 支如增

夏日閒居樂

明 - 王洪

聞倫穗石歸詩以迓之

明 - 王漸逵

青玉案

明 - 文徵明

弘治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午大雪二十九日寅止正月三日晚又雪至十六日或雪或止惟十五日尤異其雪花大者約廣二三寸長亦如之見者莫不驚駭餘時奉命在鎮是日雨水節寒如冬至沿河凍合舟不能行屋檐積雪彌月不消不知天道竟何如也感而有作

明 - 王縝

廣落花詩三十首

明 - 王夫之

念奴嬌 · 對鏡

明 - 王夫之

攤破浣溪沙 · 始春新月

明 - 王夫之

更漏子 · 本意

明 - 王夫之

攤破浣溪沙 · 病中與劉李二生夜話

明 - 王夫之

攤破浣溪沙 · 夏景

明 - 王夫之

清平樂 · 詠雨

明 - 王夫之

玉樓春 · 白蓮

明 - 王夫之

念奴嬌 · 柳影

明 - 王夫之

攤破浣溪沙 · 偶興

明 - 王夫之

綺羅香 🔥

明 - 王夫之

東皋詩社

明 - 王佐

龍眼二首

明 - 王佐

初夏遣興

明 - 文徵明

五月

明 - 文徵明

冬至

明 - 王守仁

次韻陸僉憲病起見寄

明 - 王守仁

月夜泛舟

明 - 王元俸

夏日過週六園林因有茶瓜之會

明 - 王恭

春雁

明 - 王恭

長歌贈別高漫士赴召天京

明 - 王恭

穀雨

明 - 方太古

河滿子 · 客歸

明 - 方文席

金縷曲四首

明 - 王彥泓

北行留別

明 - 王彥泓

歲除日即事

明 - 王彥泓

仰天坪

明 - 王思任

秋興集古

明 - 申佳允

壽述夫次韻

明 - 史謹

賀聖朝 · 代謝二尹送張立庵入覲有引

明 - 任環

寄郭蓺團

明 - 成鷲

荔枝詞三十首寄張子白楊鬯侯

明 - 成鷲

荔枝詞三十首寄張子白楊鬯侯

明 - 成鷲

荔枝詞三十首寄張子白楊鬯侯

明 - 成鷲

荔枝詞三十首寄張子白楊鬯侯

明 - 成鷲

荔枝詞三十首寄張子白楊鬯侯

明 - 成鷲

荔枝詞三十首寄張子白楊鬯侯

明 - 成鷲

荔枝詞三十首寄張子白楊鬯侯

明 - 成鷲

菱角

明 - 成鷲

紫白茄

明 - 成鷲

送陸子還洞庭

明 - 朱九江

遊惠山寺次秦方伯韻

明 - 江源

寄李德馨同年

明 - 江源

草店雨行

明 - 何景明

竹枝詞 · 十二峯頭秋草荒

明 - 何景明

虞美人

明 - 吳邦楨

明 - 吳寬

落花

明 - 何吾騶

詠草

明 - 何鞏道

春分日梅花一樹盛開期伍有開過賞

明 - 李孫宸

西湖竹枝歌五首

明 - 李昱

晚春郊外七首

明 - 李昌祺

小滿日口號

明 - 李昌祺

枇杷晚翠

明 - 李昌祺

虞美人 · 春晚

明 - 沈際飛

元日

明 - 沈周

守溪

明 - 沈周

和吳匏庵姚氏園池四絕

明 - 沈周

客遺山柿紿爲玉蘭戲而賦此

明 - 沈周

夜奔

明 - 李開先

長江險

明 - 李東陽

長江行

明 - 李東陽

十四日立冬雨夜過宿黃茂才君甫書館

明 - 李英

御街行 · 美人鬥葉子

明 - 沈謙

御街行 · 和佳人減膳

明 - 沈謙

倦尋芳 · 飲合澗橋酒樓,同諸虎男暨及門張臺柱

明 - 沈謙

寶鼎現 · 月夜泛臨平湖,同三兄羽階、潘生雲赤、男聖昭賦

明 - 沈謙

少年行贈李都尉

明 - 李時行

春日寄題崔學士後渠書屋七首

明 - 李夢陽

葡萄

明 - 李夢陽

立夏後晴遊我莊

明 - 李夢陽

立夏日

明 - 貝瓊

元夕

明 - 貝瓊

臨平道中

明 - 貝瓊

送友人之延平

明 - 周是修

沽酒

明 - 周用

滿路花

明 - 周用

謝生荔次友人

明 - 邵寶

山居秋日用杜韻八首

明 - 邵寶

歸朝歡 · 漳守陳公洪謨有捕寇功膺獎勞之典僚屬乞詞以賀

明 - 周瑛

定風波 · 客園看桂

明 - 周珽

潞河發舟

明 - 林光

瀟湘神 · 劉賓客體。以上二調俱相似,實不同,宜細辨之

明 - 俞彥

塞翁吟 · 書所見

明 - 俞彥

六幺令 · 冬夜

明 - 俞彥

永夏

明 - 林大欽

謁金門

明 - 施紹莘

四景

明 - 朱瞻基

瀟湘八景畫·瀟湘夜雨 🔥

明 - 朱瞻基

勞中迷事

明 - 胡居仁

明 - 胡居仁

竹枝詞

明 - 胡儼

中秋月 · 中秋月

明 - 徐有貞

贈黃鍊師

明 - 孫炎

明 - 徐渭

楊梅

明 - 徐渭

八達嶺

明 - 徐渭

葡萄

明 - 徐渭

曇陽

明 - 徐渭

婆羅門引 · 春盡夜

明 - 夏完淳

卜算子 · 秋色到空閨 🔥

明 - 夏完淳

鶴沖天 · 初夏二闋

明 - 夏言

鶴沖天 · 初夏二闋

明 - 夏言

賀聖朝 · 影柬李蒲汀約飲碧山樓

明 - 夏言

念奴嬌 · 用東坡赤壁懷古韻

明 - 孫樓

在武昌作

明 - 徐禎卿

馬姬館贈梅子馬

明 - 徐熥

除夜

明 - 孫蕡

明 - 孫蕡

一剪梅 · 紅滿苔階綠滿枝

明 - 唐寅

五對客戒談時政

明 - 唐伯元

癸丑正月風雨中偶成

明 - 袁華

湖州竹枝詞

明 - 袁華

遊仙詞

明 - 袁華

幽興

明 - 袁登道

念奴嬌 · 雪

明 - 陳霆

春分忽大雪同小修賦

明 - 袁宏道

悲哉行

明 - 袁宏道

過寒山寺寄道上人

明 - 陳宗

急雨

明 - 郭之奇

孤松

明 - 郭之奇

夏至日喜雨漫吟

明 - 郭之奇

添字浣溪沙 · 初夏夜飲歸 🔥

明 - 陳繼儒

訴衷情令 · 春遊

明 - 陳子龍

畫堂春 · 雨中杏花

明 - 陳子龍

點絳脣 · 春閨

明 - 陳子龍

謁金門 · 五月雨 🔥

明 - 陳子龍

答送茄瓜

明 - 陳獻章

答送茄瓜

明 - 陳獻章

正月二日雨雹

明 - 陳獻章

漁歌子 · 釣魚效張志和體

明 - 陳獻章

贈別梅子馬督木北上

明 - 袁中道

臨刑口占

明 - 袁崇煥

歲暮送區魚山歸香山

明 - 陳恭尹

夏至夜即事

明 - 陳恭尹

送鄭子源之香山二首

明 - 陳恭尹

月節折楊柳歌十三首正月歌

明 - 陳恭尹

再詠茄和董玄宰太史

明 - 區大相

大雪日微霰下庭看小兒積霰爲戲

明 - 區大相

詠茄

明 - 區大相

四月二日與黃觀瀾員外傅仲圭都事同訪單德甫憲使不值

明 - 陶安

送劉生二首

明 - 陶安

元夕漫興

明 - 區元晉

雨霖鈴 · 中秋值雨

明 - 高濂

月照梨花 · 梨花

明 - 高濂

蕙蘭芳引 · 蘭

明 - 高濂

人月圓 · 粉團

明 - 高濂

鶴沖天 · 白菊

明 - 高濂

答黃少府

明 - 陶益

梅花九首

明 - 高啓

清明呈館中諸公

明 - 高啓

送陳秀才歸沙上看墓 🔥

明 - 高啓

竹枝歌六首

明 - 高啓

竹枝歌六首

明 - 高啓

竹枝歌六首

明 - 高啓

後樂堂家宴守歲

明 - 陸深

山居八首

明 - 陸深

閒居

明 - 梁以壯

荔支

明 - 梁以壯

夏至

明 - 梁以壯

秋懷詩四首 · 其一

明 - 張時徹

西湖夢尋 · 嶽王墳

明 - 張岱

明 - 曹義

題幽蘭

明 - 曹義

風流子

明 - 張綎

阮郎歸 · 立夏

明 - 張大烈

山居大寒雪

明 - 張嗣綱

立冬舟中即事

明 - 張以寧

元夕燈宴

明 - 張元凱

採菱詞

明 - 張元凱

留別子羽七絕句 🔥

明 - 張紅橋

王麗竹別號

明 - 張天賦

杏隱

明 - 張羽

念奴嬌 · 春日懷家寄母

明 - 張引元

醉落魄 · 詠苔

明 - 張肯

和何彥正春耕十一首

明 - 梁寅

玉蝴蝶 · 丙午元夕

明 - 梁寅

雨霖鈴 · 夏景

明 - 梁寅

荔枝

明 - 張詡

南浦 · 浦滕王閣懷古

明 - 喻綜

立夏

明 - 符錫

至日偶然走筆

明 - 許宗魯

暗香 · 梅花用白石韻

明 - 彭孫貽

題劉推府湖山歸隱詩卷

明 - 童軒

遊黃山白嶽不果

明 - 湯顯祖

皁羅袍 · 商調 · 遊園

明 - 湯顯祖

曲中聽黃問琴歌分韻八首牙字

明 - 程嘉燧

紫茄五首

明 - 董其昌

紫茄五首

明 - 董其昌

紫茄五首

明 - 董其昌

紫茄五首

明 - 董其昌

紫茄五首

明 - 董其昌

歸朝歡 · 送都憲秦公巡撫北畿

明 - 黃仲昭

歸朝歡 · 送張天瑞都憲巡撫北畿

明 - 黃仲昭

瀟湘八景

明 - 楊基

長江萬里圖

明 - 楊基

過高郵新開湖微雨有詠

明 - 楊基

菩薩蠻 · 水晶簾外娟娟月 🔥

明 - 楊基

夏至矩洲書事

明 - 黃衷

野意四首

明 - 黃衷

奉送蒲川龔先生赴湖南左轄和姚維寧

明 - 黃衷

少年遊

明 - 楊慎

鷓鴣天 · 元宵後獨酌

明 - 楊慎

望江南

明 - 楊慎

望江南

明 - 楊慎

梅花落四首

明 - 楊慎

朝天曲立冬

明 - 黃淮

喜餘舅至衙家中兒孫寄來短衫龍眼等物

明 - 黃公輔

立春

明 - 黃公輔

巫山一段雲

明 - 黃氏

丁亥除夕

明 - 黃佐

夏至齋居

明 - 黃佐

小寒節有感

明 - 黃佐

除日言懷一首

明 - 黃省曾

壽萱堂

明 - 鄧林

旅夜書懷

明 - 鄧雲霄

村居春興秋興各十章俱步張孟奇園居韻春興十首

明 - 鄧雲霄

霜降日砍膾作三首

明 - 鄧雲霄

小除日大雨雪

明 - 鄧雲霄

竹枝詞二首

明 - 劉溥

菩薩蠻 · 越城晚眺 🔥

明 - 劉基

調笑令 · 四首

明 - 劉基

調笑令 · 四首

明 - 劉基

調笑令 · 四首

明 - 劉基

調笑令 · 四首

明 - 劉基

水龍吟

明 - 劉基

眼兒媚 · 秋思 🔥

明 - 劉基

千秋歲 · 淡煙平楚

明 - 劉基

初夏答友人

明 - 歐大任

都下感事口號誌喜六首

明 - 歐大任

答史叔戴見寄

明 - 歐大任

歸舟懷善鄯廣海未回

明 - 劉炳

題墨蘭

明 - 劉崧

湖上曲

明 - 劉崧

四斤桃子歌

明 - 劉崧

藥名閨情詩二首

明 - 蕭韶

鶴沖天 · 題蓴魰小像和葆馚原韻

明 - 錢澄之

櫻桃

明 - 盧龍雲

壽歐母

明 - 黎民表

盍簪樓雜詠十首

明 - 霍與瑕

元日新春試筆

明 - 藍智

相見歡

明 - 龍輔

渡黃河

明 - 謝榛

美人畫眉歌

明 - 瞿佑

除夕

明 - 蘇葵

湟川舟中

明 - 釋今無

雪後登樓用沈西潛韻

明 - 顧清

爲南村題蟠桃圖壽喻守

明 - 顧清

長相思

明 - 顧若璞

同雪公遊千頂紀事十首

明 - 釋函可

立春

明 - 釋函可

洞仙歌 · 自壽婁江

明 - 顧潛

贈王司寇乞養歸臺南四首

明 - 顧璘

詠扇畫寄諸故人八首詠松寄喬白巖光祿

明 - 顧璘

明 - 顧璘

浪淘沙 · 春草

明 - 一靈

春日我聞室作呈牧翁

明 - 柳如是

金明池 · 詠寒柳 🔥

明 - 柳如是

踏莎行 · 初春 🔥

明 - 徐燦

夜雨聞杜鵑

明 - 陳洪綬

偶成

明 - 陳洪綬

山居

明 - 陳洪綬

海月樓夜坐

明 - 顧橫波

天淨沙 · 春

明 - 朱庭玉

天淨沙 · 夏

明 - 朱庭玉

越調 · 天淨沙 · 秋

明 - 朱庭玉

瘞旅文

明 - 王守仁

深慮論

明 - 方孝孺

童心說 🔥

明 - 李贄

杜鵑行

明 - 陳子龍

避事

明 - 唐寅

贈人遊二首

明 - 唐寅

百忍歌

明 - 唐寅

閒中歌

明 - 唐寅

世情歌

明 - 唐寅

白髮

明 - 唐寅

男洛神賦

明 - 柳如是

千秋歲 · 送遠山李夫人南歸

明 - 顧橫波

綠窗偶成

明 - 董小宛

一柄象牙彩蝶

明 - 董小宛

秋波媚 🔥

明 - 無名氏

無題

明 - 楊玉香

無題

明 - 林景清

秋閨詞 · 其八 🔥

明 - 董小宛

江城子 · 憶夢

明 - 柳如是

南鄉子 · 落花

明 - 柳如是

夢江南 · 懷人(十首) 🔥

明 - 柳如是

楊花

明 - 柳如是

愴別

明 - 馬湘蘭

延秀閣和顧太湖韻

明 - 馬湘蘭

賦得自君之出矣二首

明 - 馬湘蘭

奉和諸社長小園看牡丹枉贈之作二首

明 - 馬湘蘭

菩薩蠻 · 秋閨

明 - 徐燦

藺相如完璧歸趙論

明 - 王世貞

五人墓碑記

明 - 張溥

核舟記

明 - 魏學洢

書懷

明 - 朱權

賣柑者言

明 - 劉基

閱江樓記

明 - 宋濂

和聶儀部明妃曲

明 - 李攀龍

馬上作

明 - 戚繼光

夜泉 🔥

明 - 袁中道

且行且珍惜 🔥

明 - 無名氏

秋望

明 - 李夢陽

象祠記

明 - 王守仁

尊經閣記

明 - 王守仁

苦齋記

明 - 劉基

菩薩蠻 · 春閨 🔥

明 - 徐燦

西湖七月半

明 - 張岱

徐文長傳

明 - 袁宏道

可樓記 🔥

明 - 高攀龍

北人食菱

明 - 江盈科

詠秋柳

明 - 紀映淮

養蘭說

明 - 陶望齡

鷓鴣天 · 酬孝峙

明 - 錢繼章

豫讓論

明 - 方孝孺

滄浪亭記

明 - 歸有光

浣溪沙 · 楊花

明 - 陳子龍

立冬

明 - 王稚登

送天師

明 - 朱權

送毛伯溫

明 - 朱厚熜

更漏子

明 - 陳洪綬

謝張大寄紫白丁香花

明 - 陳洪綬

寄周元亮

明 - 陳洪綬

湖上

明 - 陳洪綬

故山 🔥

明 - 陳洪綬

梅墅舟還 🔥

明 - 陳洪綬

馬藺草

明 - 吳寬

畫盆石菖蒲

明 - 唐寅

禹廟

明 - 馬明衡

越王崢

明 - 王文轅

玉山斗門

明 - 王守仁

遊秦望用壁間韻

明 - 王守仁

寶林寺

明 - 王守仁

鑑湖

明 - 王誼

亭山

明 - 王琥

夜過山陰

明 - 王稚登

訪雲門寺

明 - 劉宗周

馬太守廟

明 - 湯紹恩

妙峯寺

明 - 祁彪佳

蕺山看梅

明 - 杜肇勳

山陰晚泊 🔥

明 - 李峻

梅山

明 - 陸相

同祁世培侍御泛鏡湖

明 - 陳子龍

蝶戀花 · 鏡湖帆影 🔥

明 - 張岱

蘭亭

明 - 陶望齡

唐多令 · 寒食

明 - 陳子龍

望闕臺

明 - 戚繼光

親政篇

明 - 王鏊

菜根譚 · 修身

明 - 洪應明

菜根譚 · 應酬

明 - 洪應明

菜根譚 · 評議

明 - 洪應明

菜根譚 · 閒適

明 - 洪應明

菜根譚 · 概論

明 - 洪應明

幼學瓊林·卷二·朋友賓主

明 - 程登吉

送天台陳庭學序

明 - 宋濂

司馬季主論卜

明 - 劉基

信陵君救趙論

明 - 唐順之

報劉一丈書

明 - 宗臣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 - 茅坤

孤山月下看梅花

明 - 高濂

八卦田看菜花

明 - 高濂

虎跑泉試新茶

明 - 高濂

保俶塔看曉山

明 - 高濂

西溪樓啖煨筍

明 - 高濂

登東城望桑麥

明 - 高濂

三塔基看春草

明 - 高濂

初陽臺望春樹

明 - 高濂

山滿樓觀柳

明 - 高濂

西泠橋玩落花

明 - 高濂

天然閣上看雨

明 - 高濂

蘇堤看新綠

明 - 高濂

東郊玩蠶山

明 - 高濂

三生石談月

明 - 高濂

壓堤橋夜宿

明 - 高濂

湖心亭採蓴

明 - 高濂

湖晴觀水面流虹

明 - 高濂

山晚聽輕雷斷雨

明 - 高濂

乘露剖蓮雪藕

明 - 高濂

空亭坐月鳴琴

明 - 高濂

觀湖上風雨欲來

明 - 高濂

步山徑野花幽鳥

明 - 高濂

西泠橋畔醉紅樹

明 - 高濂

寶石山下看塔燈

明 - 高濂

滿家巷賞桂花

明 - 高濂

三塔基聽落雁

明 - 高濂

勝果寺月岩望月

明 - 高濂

水樂洞雨後聽泉

明 - 高濂

資嚴山下看石筍

明 - 高濂

北高峯頂觀海雲

明 - 高濂

策杖林園訪菊

明 - 高濂

雪霽策蹇尋梅

明 - 高濂

三茅山頂望江天雪霽

明 - 高濂

西溪道中玩雪

明 - 高濂

山頭玩賞茗花

明 - 高濂

登眺天目絕頂

明 - 高濂

山居聽人說書

明 - 高濂

掃雪烹茶玩畫

明 - 高濂

雪夜煨芋談禪

明 - 高濂

除夕登吳山看松盆

明 - 高濂

雪後鎮海樓觀晚炊

明 - 高濂

滿江紅 · 詠竹

明 - 陸容

浪淘沙 · 秋

明 - 朱栴

踏莎行 · 晚景

明 - 陳霆

摸魚兒 · 東洲桃浪,瀟湘小八景詞之三

明 - 王夫之

少年遊(戲友人與女客對棋)

明 - 劉鉉

畫雞

明 - 唐寅

一剪梅 · 詠柳

明 - 夏完淳

西河驛

明 - 龐尚鵬

雙調 · 天香引 · 西湖感舊

明 - 湯式

雙調 · 蟾宮曲

明 - 湯式

正宮 · 小梁州 · 九日渡江

明 - 湯式

雙調 · 慶東原 · 京口夜泊

明 - 湯式

正宮 · 小梁州 · 揚子江阻風

明 - 湯式

中呂 · 謁金門 · 落花二令

明 - 湯式

西遊記 · 第一回 · 靈根育孕源流出 心性修持大道生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二回 · 悟徹菩提真妙理 斷魔歸本合元神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三回 · 四海千山皆拱伏 九幽十類盡除名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四回 · 官封弼馬心何足 名注齊天意未寧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五回 · 亂蟠桃大聖偷丹 反天宮諸神捉怪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六回 · 觀音赴會問原因 小聖施威降大聖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七回 · 八卦爐中逃大聖 五行山下定心猿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八回 · 我佛造經傳極樂 觀音奉旨上長安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九回 · 袁守誠妙算無私曲 老龍王拙計犯天條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十回 · 二將軍宮門鎮鬼 唐太宗地府還魂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十一回 · 還受生唐王遵善果 度孤魂蕭瑀正空門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十二回 · 玄奘秉誠建大會 觀音顯象化金蟬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十三回 · 陷虎穴金星解厄 雙叉嶺伯欽留僧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十四回 · 心猿歸正 六賊無蹤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十五回 · 蛇盤山諸神暗佑 鷹愁澗意馬收繮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十六回 · 觀音院僧謀寶貝 黑風山怪竊袈裟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十七回 · 孫行者大鬧黑風山 觀世音收伏熊羆怪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十八回 · 觀音院唐僧脫難 高老莊行者降魔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十九回 · 雲棧洞悟空收八戒 浮屠山玄奘受心經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二十回 · 黃風嶺唐僧有難 半山中八戒爭先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二十一回 · 護法設莊留大聖 須彌靈吉定風魔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二十二回 · 八戒大戰流沙河 木叉奉法收悟淨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二十三回 · 三藏不忘本 四聖試禪心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二十四回 · 萬壽山大仙留故友 五莊觀行者竊人蔘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二十五回 · 鎮元仙趕捉取經僧 孫行者大鬧五莊觀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二十六回 · 孫悟空三島求方 觀世音甘泉活樹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二十七回 · 屍魔三戲唐三藏 聖僧恨逐美猴王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二十八回 · 花果山羣妖聚義 黑松林三藏逢魔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二十九回 · 脫難江流來國土 承恩八戒轉山林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三十回 · 邪魔侵正法 意馬憶心猿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三十一回 · 豬八戒義激猴王 孫行者智降妖怪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三十二回 · 平頂山功曹傳信 蓮花洞木母逢災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三十三回 · 外道迷真性 元神助本心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三十四回 · 魔王巧算困心猿 大聖騰那騙寶貝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三十五回 · 外道施威欺正性 心猿獲寶伏邪魔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三十六回 · 心猿正處諸緣伏 劈破旁門見月明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三十七回 · 鬼王夜謁唐三藏 悟空神化引嬰兒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三十八回 · 嬰兒問母知邪正 金木參玄見假真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三十九回 · 一粒金丹天上得 三年故主世間生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四十回 · 嬰兒戲化禪心亂 猿馬刀歸木母空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四十一回 · 心猿遭火敗 木母被魔擒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四十二回 · 大聖殷勤拜南海 觀音慈善縛紅孩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第四十三回 · 黑河妖孽擒僧去 西洋龍子捉鼉回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四十四回 · 法身元運逢車力 心正妖邪度脊關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四十五回 · 三清觀大聖留名 車遲國猴王顯法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四十六回 · 外道弄強欺正法 心猿顯聖滅諸邪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四十七回 · 聖僧夜阻通天水 金木垂慈救小童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四十八回 · 魔弄寒風飄大雪 僧思拜佛履層冰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四十九回 · 三藏有災沉水宅 觀音救難現魚籃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五十回 · 情亂性從因愛慾 神昏心動遇魔頭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五十一回 · 心猿空用千般計 水火無功難煉魔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五十二回 · 悟空大鬧金山兜洞 如來暗示主人公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五十三回 · 禪主吞餐懷鬼孕 黃婆運水解邪胎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五十四回 · 法性西來逢女國 心猿定計脫煙花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五十五回 · 色邪淫戲唐三藏 性正修持不壞身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五十六回 · 神狂誅草寇 道昧放心猿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五十七回 · 真行者落伽山訴苦 假猴王水簾洞謄文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五十八回 · 二心攪亂大乾坤 一體難修真寂滅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五十九回 · 唐三藏路阻火焰山 孫行者一調芭蕉扇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六十回 · 牛魔王罷戰赴華筵 孫行者二調芭蕉扇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六十一回 · 豬八戒助力敗魔王 孫行者三調芭蕉扇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六十二回 · 滌垢洗心惟掃塔 縛魔歸正乃修身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六十三回 · 二僧蕩怪鬧龍宮 羣聖除邪獲寶貝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六十四回 · 荊棘嶺悟能努力 木仙庵三藏談詩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六十五回 · 妖邪假設小雷音 四衆皆遭大厄難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六十六回 · 諸神遭毒手 彌勒縛妖魔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六十七回 · 拯救駝羅禪性穩 脫離穢污道心清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六十八回 · 朱紫國唐僧論前世 孫行者施爲三折肱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六十九回 · 心主夜間修藥物 君王筵上論妖邪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七十回 · 妖魔寶放煙沙火 悟空計盜紫金鈴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七十一回 · 行者假名降怪犼 觀音現象伏妖王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七十二回 · 盤絲洞七情迷本 濯垢泉八戒忘形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七十三回 · 情因舊恨生災毒 心主遭魔幸破光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七十四回 · 長庚傳報魔頭狠 行者施爲變化能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七十五回 · 心猿鑽透陰陽竅 魔王還歸大道真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七十六回 · 心神居舍魔歸性 木母同降怪體真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七十七回 · 羣魔欺本性 一體拜真如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七十八回 · 比丘憐子遣陰神 金殿識魔談道德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七十九回 · 尋洞擒妖逢老壽 當朝正主救嬰兒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八十回 · 奼女育陽求配偶 心猿護主識妖邪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八十一回 · 鎮海寺心猿知怪 黑松林三衆尋師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八十二回 · 奼女求陽 元神護道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八十三回 · 心猿識得丹頭 奼女還歸本性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八十四回 · 難滅伽持圓大覺 法王成正體天然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八十五回 · 心猿妒木母 魔主計吞禪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八十六回 · 木母助威徵怪物 金公施法滅妖邪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八十七回 · 鳳仙郡冒天止雨 孫大聖勸善施霖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八十八回 · 禪到玉華施法會 心猿木母授門人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八十九回 · 黃獅精虛設釘鈀宴 金木土計鬧豹頭山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九十回 · 師獅授受同歸一 盜道纏禪靜九靈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九十一回 · 金平府元夜觀燈 玄英洞唐僧供狀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九十二回 · 三僧大戰青龍山 四星挾捉犀牛怪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九十三回 · 給孤園問古談因 天竺國朝王遇偶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九十四回 · 四僧宴樂御花園 一怪空懷情慾喜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九十五回 · 假合真形擒玉兔 真陰歸正會靈元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九十六回 · 寇員外喜待高僧 唐長老不貪富貴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九十七回 · 金酬外護遭魔蟄 聖顯幽魂救本原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九十八回 · 猿熟馬馴方脫殼 功成行滿見真如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九十九回 · 九九數完魔滅盡 三三行滿道歸根

明 - 吳承恩

西遊記 · 第一百回 · 徑回東土 五聖成真

明 - 吳承恩

三國演義 · 第一回 · 宴桃園豪傑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二回 · 張翼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豎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三回 ·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饋金珠李肅說呂布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四回 · 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賊孟德獻刀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五回 · 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六回 · 焚金闕董卓行兇 匿玉璽孫堅背約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七回 · 袁紹磐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八回 · 王司徒巧使連環計 董太師大鬧鳳儀亭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九回 · 除暴兇呂布助司徒 犯長安李傕聽賈詡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十回 · 勤王室馬騰舉義 報父仇曹操興師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十一回 · 劉皇叔北海救孔融 呂溫侯濮陽破曹操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十二回 · 陶恭祖三讓徐州 曹孟德大戰呂布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十三回 · 李傕郭汜大交兵 楊奉董承雙救駕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十四回 · 曹孟德移駕幸許都 呂奉先乘夜襲徐郡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十五回 · 太史慈酣鬥小霸王 孫伯符大戰嚴白虎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十六回 · 呂奉先射戟轅門 曹孟德敗師淯水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十七回 · 袁公路大起七軍 曹孟德會合三將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十八回 · 賈文和料敵決勝 夏侯惇拔矢啖睛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十九回 · 下邳城曹操鏖兵 白門樓呂布殞命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二十回 · 曹阿瞞許田打圍 董國舅內閣受詔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二十一回 · 曹操煮酒論英雄 關公賺城斬車胄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二十二回 · 袁曹各起馬步三軍 關張共擒王劉二將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二十三回 · 禰正平裸衣罵賊 吉太醫下毒遭刑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二十四回 · 國賊行兇殺貴妃 皇叔敗走投袁紹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二十五回 · 屯土山關公約三事 救白馬曹操解重圍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二十六回 · 袁本初敗兵折將 關雲長掛印封金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二十七回 · 美髯公千里走單騎 漢壽侯五關斬六將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二十八回 · 斬蔡陽兄弟釋疑 會古城主臣聚義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二十九回 · 小霸王怒斬于吉 碧眼兒坐領江東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三十回 · 戰官渡本初敗績 劫烏巢孟德燒糧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三十一回 · 曹操倉亭破本初 玄德荊州依劉表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三十二回 · 奪冀州袁尚爭鋒 決漳河許攸獻計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三十三回 · 曹丕乘亂納甄氏 郭嘉遺計定遼東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三十四回 · 蔡夫人隔屏聽密語 劉皇叔躍馬過檀溪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三十五回 · 玄德南漳逢隱滄 單福新野遇英主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三十六回 · 玄德用計襲樊城 元直走馬薦諸葛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三十七回 · 司馬徽再薦名士 劉玄德三顧草廬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三十八回 · 定三分隆中決策 戰長江孫氏報仇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三十九回 · 荊州城公子三求計 博望坡軍師初用兵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四十回 · 蔡夫人議獻荊州 諸葛亮火燒新野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四十一回 · 劉玄德攜民渡江 趙子龍單騎救主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四十二回 · 張翼德大鬧長坂橋 劉豫州敗走漢津口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四十三回 · 諸葛亮舌戰羣儒 魯子敬力排衆議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四十四回 ·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孫權決計破曹操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四十五回 ·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羣英會蔣幹中計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四十六回 · 用奇謀孔明借箭 獻密計黃蓋受刑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四十七回 · 闞澤密獻詐降書 龐統巧授連環計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四十八回 · 宴長江曹操賦詩 鎖戰船北軍用武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四十九回 · 七星壇諸葛祭風 三江口周瑜縱火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五十回 · 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雲長義釋曹操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五十一回 · 曹仁大戰東吳兵 孔明一氣周公瑾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五十二回 · 諸葛亮智辭魯肅 趙子龍計取桂陽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五十三回 · 關雲長義釋黃漢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五十四回 · 吳國太佛寺看新郎 劉皇叔洞房續佳偶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五十五回 · 玄德智激孫夫人 孔明二氣周公瑾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五十六回 · 曹操大宴銅雀臺 孔明三氣周公瑾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五十七回 · 柴桑口臥龍弔喪 耒陽縣鳳雛理事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五十八回 · 馬孟起興兵雪恨 曹阿瞞割須棄袍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五十九回 · 許諸裸衣鬥馬超 曹操抹書問韓遂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六十回 · 張永年反難楊修 龐士元議取西蜀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六十一回 · 趙雲截江奪阿斗 孫權遺書退老瞞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六十二回 · 取涪關楊高授首 攻雒城黃魏爭功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六十三回 · 諸葛亮痛哭龐統 張翼德義釋嚴顏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六十四回 · 孔明定計捉張任 楊阜借兵破馬超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六十五回 · 馬超大戰葭萌關 劉備自領益州牧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六十六回 · 關雲長單刀赴會 伏皇后爲國捐生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六十七回 · 曹操平定漢中地 張遼威震逍遙津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六十八回 · 甘寧百騎劫魏營 左慈擲杯戲曹操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六十九回 · 卜周易管輅知機 討漢賊五臣死節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七十回 · 猛張飛智取瓦口隘 老黃忠計奪天蕩山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七十一回 · 佔對山黃忠逸待勞 據漢水趙雲寡勝衆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七十二回 · 諸葛亮智取漢中 曹阿瞞兵退斜谷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七十三回 · 玄德進位漢中王 雲長攻拔襄陽郡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七十四回 · 龐令明抬櫬決死戰 關雲長放水淹七軍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七十五回 · 關雲長刮骨療毒 呂子明白衣渡江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七十六回 · 徐公明大戰沔水 關雲長敗走麥城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七十七回 · 玉泉山關公顯聖 洛陽城曹操感神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七十八回 · 治風疾神醫身死 傳遺命奸雄數終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七十九回 · 兄逼弟曹植賦詩 侄陷叔劉封伏法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八十回 · 曹丕廢帝篡炎劉 漢王正位續大統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八十一回 · 急兄仇張飛遇害 雪弟恨先主興兵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八十二回 · 孫權降魏受九錫 先主徵吳賞六軍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八十三回 · 戰猇亭先主得仇人 守江口書生拜大將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八十四回 · 陸遜營燒七百里 孔明巧布八陣圖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八十五回 · 劉先主遺詔託孤兒 諸葛亮安居平五路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八十六回 · 難張溫秦宓逞天辯 破曹丕徐盛用火攻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八十七回 · 徵南寇丞相大興師 抗天兵蠻王初受執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八十八回 · 渡瀘水再縛番王 識詐降三擒孟獲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八十九回 · 武鄉侯四番用計 南蠻王五次遭擒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九十回 · 驅巨善六破蠻兵 燒藤甲七擒孟獲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九十一回 · 祭瀘水漢相班師 伐中原武侯上表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九十二回 · 趙子龍力斬五將 諸葛亮智取三城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九十三回 · 姜伯約歸降孔明 武鄉侯罵死王朗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九十四回 · 諸葛亮乘雪破羌兵 司馬懿剋日擒孟達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第九十五回 · 馬謖拒諫失街亭 武侯彈琴退仲達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九十六回 · 孔明揮淚斬馬謖 周魴斷髮賺曹休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九十七回 · 討魏國武侯再上表 破曹兵姜維詐獻書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九十八回 · 追漢軍王雙受誅 襲陳倉武侯取勝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九十九回 · 諸葛亮大破魏兵 司馬懿入寇西蜀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一百回 · 漢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鬥陣辱仲達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一百十一回 · 出隴上諸葛妝神 奔劍閣張郃中計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一百十二回 · 司馬懿佔北原渭橋 諸葛亮造木牛流馬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一百十三回 · 上方谷司馬受困 五丈原諸葛禳星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一百十四回 · 隕大星漢丞相歸天 見木像魏都督喪膽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一百十五回 · 武侯預伏錦囊計 魏主拆取承露盤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一百十六回 · 公孫淵兵敗死襄平 司馬懿詐病賺曹爽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一百十七回 · 魏主政歸司馬氏 姜維兵敗牛頭山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一百十八回 · 丁奉雪中奮短兵 孫峻席間施密計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一百十九回 · 困司馬漢將奇謀 廢曹芳魏家果報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一百一十回 · 文鴦單騎退雄兵 姜維背水破大敵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一百一十一回 · 鄧士載智敗姜伯約 諸葛誕義討司馬昭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一百一十二回 · 救壽春於詮死節 取長城伯約鏖兵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一百一十三回 · 丁奉定計斬孫綝 姜維鬥陣破鄧艾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一百一十四回 · 曹髦驅車死南闕 姜維棄糧勝魏兵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一百一十五回 · 詔班師後主信讒 託屯田姜維避禍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一百一十六回 · 鍾會分兵漢中道 武侯顯聖定軍山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一百一十七回 · 鄧士載偷度陰平 諸葛瞻戰死綿竹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一百一十八回 · 哭祖廟一王死孝 入西川二士爭功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一百一十九回 · 假投降巧計成虛話 再受禪依樣畫葫蘆

明 - 羅貫中

三國演義 · 第一百二十回 · 薦杜預老將獻新謀 降孫皓三分歸一統

明 - 羅貫中

水滸傳 · 第一回 · 張天師祈禳瘟疫 洪太尉誤走妖魔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二回 · 王教頭私走延安府 九紋龍大鬧史家村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三回 · 史大郎夜走華陰縣 魯提轄拳打鎮關西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四回 · 趙員外重修文殊院 魯智深大鬧五臺山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五回 · 小霸王醉入銷金帳 花和尚大鬧桃花村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六回 · 九紋龍剪徑赤松林 魯智深火燒瓦罐寺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七回 · 花和尚倒拔垂楊柳 豹子頭誤入白虎堂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八回 · 林教頭刺配滄州道 魯智深大鬧野豬林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九回 · 柴進門招天下客 林沖棒打洪教頭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十回 · 林教頭風雪山神廟 陸虞候火燒草料場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十一回 · 朱貴水亭施號箭 林沖雪夜上梁山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十二回 · 梁山泊林沖落草 汴京城楊志賣刀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十三回 · 急先鋒東郭爭功 青面獸北京鬥武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十四回 · 赤發鬼醉臥靈官殿 晁天王認義東溪村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十五回 · 吳學究說三阮撞籌 公孫勝應七星聚義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十六回 · 楊志押送金銀擔 吳用智取生辰綱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十七回 · 花和尚單打二龍山 青面獸雙奪寶珠寺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十八回 · 美髯公智穩插翅虎 宋公明私放晁天王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十九回 · 林沖水寨大併火 晁蓋梁山小奪泊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二十回 · 梁山泊義士尊晁蓋 鄆城縣月夜走劉唐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二十一回 · 虔婆醉打唐牛兒 宋江怒殺閻婆惜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二十二回 · 閻婆大鬧鄆城縣 朱仝義釋宋公明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二十三回 · 橫海郡柴進留賓 景陽岡武松打虎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二十四回 · 王婆貪賄說風情 鄆哥不忿鬧茶肆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二十五回 · 王婆計啜西門慶 淫婦藥鴆武大郎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二十六回 · 偷骨殖何九送喪 供人頭武二設祭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二十七回 · 母夜叉孟州道賣人肉 武都頭十字坡遇張青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二十八回 · 武松威鎮安平寨 施恩義奪快活林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二十九回 · 施恩重霸孟州道 武松醉打蔣門神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三十回 · 施恩三入死囚牢 武松大鬧飛雲浦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三十一回 · 張都監血濺鴛鴦樓 武行者夜走蜈蚣嶺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三十二回 · 武行者醉打孔亮 錦毛虎義釋宋江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三十三回 · 宋江夜看小鰲山 花榮大鬧清風寨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三十四回 · 鎮三山大鬧青州道 霹靂火夜走瓦礫場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三十五回 · 石將軍村店寄書 小李廣梁山射雁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三十六回 · 梁山泊吳用舉戴宗 揭陽嶺宋江逢李俊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三十七回 · 沒遮攔追趕及時雨 船火兒夜鬧潯陽江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三十八回 · 及時雨會神行太保 黑旋風斗浪裏白條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三十九回 · 潯陽樓宋江吟反詩 梁山泊戴宗傳假信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四十回 · 梁山泊好漢劫法場 白龍廟英雄小聚義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四十一回 · 宋江智取無爲軍 張順活捉黃文炳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四十二回 · 還道村受三卷天書 宋公明遇九天玄女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四十三回 · 假李逵剪徑劫單人 黑旋風沂嶺殺四虎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四十四回 · 錦豹子小徑逢戴宗 病關索長街遇石秀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四十五回 · 楊雄醉罵潘巧雲 石秀智殺裴如海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四十六回 · 病關索大鬧翠屏山 拚命三火燒祝家莊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四十七回 · 撲天雕雙修生死書 宋公明一打祝家莊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四十八回 · 一丈青單捉王矮虎 宋公明兩打祝家莊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四十九回 · 解珍解寶雙越獄 孫立孫新大劫牢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五十回 · 吳學究雙掌連環計 宋公明三打祝家莊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五十一回 · 插翅虎枷打白秀英 美髯公誤失小衙內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五十二回 · 李逵打死殷天錫 柴進失陷高唐州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五十三回 · 戴宗智取公孫勝 李逵斧劈羅真人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五十四回 · 入雲龍鬥法破高廉 黑旋風探穴救柴進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五十五回 · 高太尉大興三路兵 呼延灼擺佈連環馬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五十六回 · 回吳用使時遷盜甲 湯隆賺徐寧上山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五十七回 · 徐寧教使鉤鐮槍 宋江大破連環馬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五十八回 · 三山聚義打青州 衆虎同心歸水泊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五十九回 · 吳用賺金鈴吊掛 宋江鬧西嶽華山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六十回 · 公孫勝芒碭山降魔 晁天王曾頭市中箭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六十一回 · 吳用智賺玉麒麟 張順夜鬧金沙渡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六十二回 · 放冷箭燕青救主 劫法場石秀跳樓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六十三回 · 宋江兵打北京城 關勝議取梁山泊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六十四回 · 呼延灼夜月賺關勝 宋公明雪天擒索超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六十五回 · 托塔天王夢中顯聖 浪裏白跳水上報冤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六十六回 · 時遷火燒翠雲樓 吳用智取大名府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六十七回 · 宋江賞馬步三 關勝降水火二將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六十八回 · 宋公明夜打曾頭市 盧俊義活捉史文恭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六十九回 · 東平府誤陷九紋龍 宋公明義釋雙槍將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七十回 · 沒羽箭飛石打英雄 宋公明棄糧擒壯士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七十一回 · 忠義堂石碣受天文 梁山泊英雄排座次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七十二回 · 柴進簪花入禁苑 李逵元夜鬧東京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七十三回 · 黑旋風喬捉鬼 梁山泊雙獻頭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七十四回 · 燕青智撲擎天柱 李逵壽張喬坐衙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七十五回 · 活閻羅倒船偷御酒 黑旋風扯詔謗徽宗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七十六回 · 吳加亮布四鬥五方旗 宋公明排九宮八卦陣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七十七回 · 梁山泊十面埋伏 宋公明兩贏童貫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七十八回 · 十節度議取梁山泊 宋公明一敗高太尉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七十九回 · 劉唐放火燒戰船 宋江兩敗高太尉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八十回 · 張順鑿漏海鰍船 宋江三敗高太尉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八十一回 · 燕青月夜遇道君 戴宗定計出樂和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八十二回 · 梁山泊分金大買市 宋公明全夥受招安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八十二回 · 宋公明奉詔破大遼 陳橋驛滴淚斬小卒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八十四回 · 宋公明兵打薊州城 盧俊義大戰玉田縣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八十五回 · 宋公明夜度益津關 吳學究智取文安縣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八十六回 · 宋公明大戰獨鹿山 盧俊義兵陷青石峪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八十七回 · 宋公明大戰幽州 呼延灼力擒番將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八十八回 · 顏統軍陣列混天象 宋公明夢授玄女法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八十九回 · 宋公明破陣成功 宿太尉頒恩降詔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九十回 · 五臺山宋江參禪 雙林鎮燕青遇故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九十一回 · 宋公明兵渡黃河 盧俊義賺城黑夜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九十二回 · 振軍威小李廣神箭 打蓋郡智多星密籌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九十三回 · 李逵夢鬧天池 宋江兵分兩路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九十四回 · 關勝義降三將 李逵莽陷衆人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九十五回 · 宋公明忠感后土 喬道清術敗宋兵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九十六回 · 幻魔君術窘五龍山 入雲龍兵圍百穀嶺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九十七回 · 陳瓘諫官升安撫 瓊英處女做先鋒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九十八回 · 張清緣配瓊英 吳用計鴆鄔梨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九十九回 · 花和尚解脫緣纏井 混江龍水灌太原城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一百回 · 張清瓊英雙建功 陳瓘宋江同奏捷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一百零一回 · 謀墳地陰險產逆 踏春陽妖豔生奸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一百零二回 · 王慶因奸喫官司 龔端被打師軍犯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一百零三回 · 張管營因妾弟喪身 範節級爲表兄醫臉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一百零四回 · 段家莊重招新女婿 房山寨雙並舊強人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一百零五回 · 宋公明避暑療軍兵 喬道清迴風燒賊寇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一百零六回 · 書生談笑卻強敵 水軍汨沒破堅城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一百零七回 · 宋江大勝紀山軍 朱武打破六花陣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一百零八回 · 喬道清興霧取城 小旋風藏炮擊賊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一百零九回 · 王慶渡江被捉 宋江剿寇成功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一百一十回 · 燕青秋林渡射雁 宋江東京城獻俘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一百一十一回 · 張順夜伏金山寺 宋江智取潤州城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一百一十二回 · 盧俊義分兵宣州道 宋公明大戰毗陵郡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一百一十三回 · 混江龍太湖小結義 宋公明蘇州大會垓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一百一十四回 · 寧海軍宋江弔孝 湧金門張順歸神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一百一十五回 · 張順魂捉方天定 宋江智取寧海軍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一百一十六回 · 盧俊義分兵歙州道 宋公明大戰烏龍嶺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一百一十七回 · 睦州城箭射鄧元覺 烏龍嶺神助宋公明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一百一十八回 · 盧俊義大戰昱嶺關 宋公明智取清溪洞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一百一十九回 · 魯智深浙江坐化 宋公明衣錦還鄉

明 - 施耐庵

水滸傳 · 第一百二十回 · 宋公明神聚蓼兒窪 徽宗帝夢遊梁山泊

明 - 施耐庵

傳習錄 · 卷中 · 答顧東橋書 · 八

明 - 王守仁

傳習錄 · 卷下 · 門人黃修易錄 · 九

明 - 王守仁

西湖夢尋 · 總記

明 - 張岱

西湖夢尋 · 卷三 · 西湖中路 · 片石居

明 - 張岱

西湖夢尋 · 卷三 · 西湖中路 · 孤山

明 - 張岱

黃河夜泊

明 - 李流芳

人月圓 · 壬午生日,時初遇會慶節,至翌日小集

明 - 張綱

賀聖朝 · 留春

明 - 俞彥

鳳凰臺上憶吹簫 · 步月

明 - 沈宜修

鳳凰臺上憶吹簫 · 代人恨別

明 - 沈宜修

百字令 · 劉邦彥招飲竹東館賞桂花

明 - 史鑑

百字令 · 贈妓

明 - 史鑑

請蠲積逋以安民生疏

明 - 張居正

藏書·世紀列傳總目前論(節選)

明 - 李贄

內鄉縣衙楹聯

明 - 無名氏

東周列國志第十六回

明 - 馮夢龍

擬連珠

明 - 劉基

一花獨放不是春

明 - 無名氏

公生明廉生威

明 - 年富

禮記章句·中庸衍

明 - 王夫之

尚書引義·太甲二

明 - 王夫之

思問錄·外篇

明 - 王夫之

張子正蒙注卷五至當篇

明 - 王夫之

東周列國志第二十六回

明 - 馮夢龍

答宣大巡撫吳環洲策黃酋

明 - 張居正

冬至

明 - 龍輔

蘭花

明 - 劉基

陶庵夢憶 · 卷七 · 浴雪龍山

明 - 張岱

陶庵夢憶 · 卷一 · 木猶龍

明 - 張岱

陶庵夢憶 · 卷一 · 吳中絕技

明 - 張岱

陶庵夢憶 · 卷五 · 揚州清明

明 - 張岱

陶庵夢憶 · 卷七 · 西湖香市

明 - 張岱

清平樂

明 - 楊基

念奴嬌 · 自述 🔥

明 - 高啓

木蘭花慢 · 金故宮太液池白蓮

明 - 瞿佑

疏簾淡月 · 秋柳

明 - 高啓

昭君怨

明 - 馬洪

霜天曉角

明 - 陳繼儒

柳梢青

明 - 孫承宗

滿江紅 · 和王昭儀 🔥

明 - 吳昜

柳梢青

明 - 張煌言

滿江紅 · 大風泊黃巢磯下 🔥

明 - 金堡

賀新郎

明 - 彭孫貽

水龍吟 · 登瓜步江樓

明 - 徐之瑞

踏莎行

明 - 吳騏